循证护理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抢救效果及对满意度的影响*

2015-02-26 05:37胡晓蓉
河北医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性休克休克循证

胡晓蓉,陈 红

(1.四川省仁寿县人民医院门诊部,四川 仁寿 620500 2.成 都 医 学 院,四川 成都 610081)

创伤性休克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当患者机体遭受暴力作用后,导致重要脏器损伤、严重出血等,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使患者机体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身体机能紊乱,多种因素综合促成休克的发生[1]。创伤性休克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近年来,循证医学不断发展及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制定创伤性休克院前抢救循证护理流程,变被动为主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经医院医学理论委员会批准,选择在我院急诊科救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61例,按照接诊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0例,年龄 18~57 岁,平均(37.25±8.90)岁;受伤到就诊时间15~50min,平均(27.91±5.84)min;致伤原因:高空坠落伤16例、交通事故伤12例、重物挤压伤3例;受伤部位:多发伤12例、胸部伤10例、腹部伤7例、骨盆及四肢伤2例;损伤严重度评分20~43分,平均(23.77±7.26)分;按休克指数分类:轻度休克18例、中度休克9例、重度休克4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0 岁~59 岁,平均(37.895±8.47)岁;受伤到就诊时间18~47min,平均(27.79±5.76)min;致伤原因:高空坠落伤15例、交通事故伤13例、重物挤压伤2例;受伤部位:多发伤11例、胸部伤10例、腹部伤7例、骨盆及四肢伤2例。损伤严重度评分20~42分,平均(23.73±7.22)分;按休克指数分类:轻度休克17例、中度休克11例、重度休克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匹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护理就诊流程。观察组患者实施创伤性休克院前抢救循证护理流程。①循证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配合临床医生,为患者争取抢救的最佳时机,提高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②循证支持: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数据库、中国临床路径网等,寻找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及新进展,筛选出与其关系密切的文献,获取最佳的研究证据,制定创伤性休克院前抢救循证护理流程:到达现场后评估环境→体位安置及病情快速评估→快速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开放气道→启动生命绿色通路→限制性液体复苏,谨慎实施低血压措施→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预见性心肺脑肾保护,预防应激性溃疡→术前准备处理→急救护理质量评价。③循证实践:根据创伤性休克院前抢救循证护理流程的特点,对抢救治疗小组的护理进行明确分工,合理分配,确保各环节责任到人,保证患者在接诊后第一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1.3 评价指标:①时间:休克缓解时间及术前准备时间,休克缓解判定标准参照相关文献[3],术前准备时间为入院后到进行手术的时间。②效果:入院前死亡、入院后抢救无效死亡及抢救成功。③并发症:抢救过程中发生的急性肾损伤(AKI)、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应激性溃疡等。④满意度:对护理服务态度、护理基础操作及综合护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4]。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休克缓解时间及术前准备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休克缓解时间及术前准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休克缓解时间及术前准备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90.32%,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情况比较 n(%)

2.3 两组患者抢救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抢救过程中发生DIC、ARDS、MODS各1例,应激性溃疡及AKI各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58%;对照组发生DIC1例,AKI及应激性溃疡各2例,ARDS及MODS各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态度、护理基础操作及综合护理效果综合评价为非常满意 27例(87.10%)、一般满意 2例(6.45%)和不满意 2例(6.45%);对照组评价结果为非常满意24例(80.00%)、一般满意 4例(13.33%)和不满意 2 例(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创伤性休克是急救中常见的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急危重症之一,相比单纯失血性休克更为严重,必须尽快实施有效救治措施[2]。创伤性休克传统的急诊抢救护理过程中,护士均以医生医嘱为中心实施护理操作,操作虽然具有目的性,但是缺乏计划性与主动性,时间安排缺乏合理性,不能主动应用学科知识判断病情,或停留在经验主义上,没有与学科前沿接轨[5,6]。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明确、明智地应用最佳科学证据,并使之与临床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在某一特定领域或作出符合患者需求的护理决策过程[7]。循证护理不同于传统护理,其着重强调任何护理操作及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分析创伤性休克临床急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寻找最佳科学研究证据,从而制定循证护理流程,结果显示患者休克缓解时间及术前准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且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根据循证护理制定循证护理流程,可以充分利用创伤性休克的“黄金时间”,快速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为手术争取最佳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循证护理流程应用于创伤性休克的急救具有以下优势:①科学性。循证护理流程的制定是参照最新研究成果及指南,在观念和方法学上更为科学。如传统抢救创伤性休克以大量、快速补液,保证机体脏器的灌注为主,但是最新创伤性休克治疗指南中指出,创伤性休克未彻底止血时应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否则可造成血液稀释,不利于创伤局部血凝块的形成,并加重机体组织缺氧[8]。②程序性。循证护理流程将各护理操作环环相扣,并且参与抢救的护理有严格的分工,任务分配合理,有效避免了无价值操作、重复操作、遗漏操作等,加快抢救速度,为患者救治赢得时间[2]。③主动性。循证护理流程具有计划性,抢救步骤、操作要领均已规范,在救治过程中护士无需被动等待医嘱,可主动实施急救。④预见性。通过查阅最新的研究文献,充分了解的创伤性休克可能出现的问题、判定方法及预防措施,护理在抢救过程中可主动采取有预见性的护理措施。

[1] K Sisak,D Dewar,N Butcher,et al.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shock:recent advances and unresolved ques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Trauma and Emergency Surgery,2011,37(6):567~575.

[2] 文光珍.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病人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9):1317~1319.

[3] 高永珍.创伤失血性休克循证链式急救护理流程的设计与实践[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1):86~87.

[4] 刘常侠.无缝式护理在提升急诊科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中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4,20(6):1041~1043.

[5] 伍世珍,于丽娜,江珉,等.循证护理在创伤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与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0):1121~1122.

[6] 李海霞.循证护理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开展的护理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0):149~150.

[7] 蔡虹.循证护理对临床护理的挑战及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6A):954-955.

[8] Ertmer C,Kampmeier T,Rehberg S,et al.Fluid resuscitation in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J].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hesiology,2011,24(2):202~208.

猜你喜欢
性休克休克循证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探讨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探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
55例异位妊娠破裂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β受体阻滞剂在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