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反转”现象中的失范与反思
——以“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骗捐事件为例

2015-02-27 04:38胡雪妍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女童新闻报道传统媒体

胡雪妍

(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浅谈“新闻反转”现象中的失范与反思
——以“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骗捐事件为例

胡雪妍

(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从2015年3月的“成都女司机被爆打”事件,到“中国游客日本‘碰瓷’”事件,这些新闻事件犹如戏剧一般,可谓跌宕起伏,类似的“新闻反转”现象也一直在生活中频频上演。本文将以“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成重伤”的骗捐事件为例,对日益屡见不鲜的“新闻反转”现象进行分析和反思。

新闻反转;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公信力

2015年10月13日,亳州晚报发表《为救女童 女子被狗咬成重伤》的文章引起关注。14日,多家当地媒体为此事件做了详细报道和跟踪报道,各大门户网站以及媒体公众号纷纷转载,李娟“见义勇为”的行为开始引发关注,“义捐”由此形成,当地警方也积极配合寻找被救女童和狗主人。20日,当事人男友张宏宇承认,所谓“救女童”一事完全是他编造的。22日,张宏宇因涉嫌民事欺诈被警方刑事拘留。一些捐款的爱心人士对此表示愤慨和失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本是好事,但是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

在信息快速高效传播的新媒体时代,一些记者为了快速“达标”,采用来源不可靠、不明确的信息,或在撰稿中缺少客观公正的事实陈述,甚至将社交媒体和网络评论中的信息作为新闻的由头,致使新闻报道与事实发生偏离,出现假新闻,从而发生一系列“新闻反转”现象。由此得知,造成这起“新闻反转”事件失范传播的主要原因在于:

(1)记者采编失实,缺乏深度调查报道。从事件发起文章《为救女童 女子被狗咬成重伤》来看,字里行间充满着“劝捐”意味,而且通篇中只提到了一个爆料人,就是当事人李娟的男友张宏宇,信源的单一性和不可靠性,为“反转新闻”的发生埋下了伏笔。随后,地方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详细报道和跟踪报道中,缺乏对事件背后发生原因的深度调查和思考,也是导致“反转新闻”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类似许多“反转新闻”的出现,就是因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只听信当事一方的片面之词,靠着没有确定来源的信息,再代入主观情绪,随意拼接表面现象或耸动语句,不经意间为每一次“新闻反转剧”做好了铺垫。反转前错位的新闻报道,与反转后又复位的新闻报道之间相互排斥,这也是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受众依旧感叹“信息触手可得,真相依然稀缺”的缘由所在。

(2)利用标签化营造刻板印象。在关于这起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媒体多将新闻人物标签化处理,利用社会同情弱者的心理,讲述当事人无奈窘境以博得公众眼球。标签化是现代快节奏生活化的一种产物,每一类标签人物都有固定的角色表现与身份立场,并用戏剧化的方式渲染弱者标签的悲惨不幸,注重强者标签的蛮横霸道,忽略了个体间细节的种种差异,阻碍公众对事件本身的理性探讨。久而久之,公众也会在这种固定思维和固定套路的报道模式下自动站队,近乎丧失了对事件发生前提和基础的判断能力。将新闻人物标签化,也是许多媒体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获取关注度和推送新闻热点的手段之一。

(3)网络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在这起“新闻反转剧”中,“救女童”的文章最开始由传统媒体发出,随后被当地电视台报道和各大门户网站转载,引发网络对该事件的讨论,网民一边倒的意见制约或拖延了记者对事件真相的追问,将报道内容局限于寻找被救女童、为李娟筹集善款等话题之中,最终导致新闻被反转。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和力量的日益增强,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逐渐被影响而发生改变。传统媒体既积极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又借助其庞大的信息平台,寻找和发现新的热点事件,利用自己的优势做深度报道等。但是,记者一味地跟随网络舆论导向进行报道,不假思索地引用、转载未经证实和来源不明确的网络信息,就很有可能制作出假新闻,误导公众。许多“反转新闻”的出现,正是记者过分依赖网络信息,缺少理性思考所导致的。

笔者关于“救女童骗捐事件”所引发的“新闻反转”现象,有以下几点思考:

(1)新闻可以快,结论不能快。对于媒体人来说,在今后采访撰稿的过程中,要秉承“新闻可以快,结论不能快”的原则,以“到现场去、多采访、采访全”的方法进行撰写和报道,在进行当事人、目击者等多方交叉印证、倾听更多声音之后,从多种角度还原新闻真相。同时,更要注意表述方式,切忌拿来主义、哗众取宠,在不代入主观情绪的情况下,作出理性判断和选择,对所采访的内容进行客观公正的陈述。国外很多严肃媒体明确规定,即使是非常重磅的新闻线索,如果不能得到多个信源的印证,就不能发稿,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2)坚持新闻真实性和严肃性。在这个信息爆炸、真相难求的时代,信源和信息传播渠道都更加多元化,“人人都有麦克风”成了名副其实的社会图景,除了要保证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对新闻真实性和严肃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要。专业主义是新闻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特别强调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时效性和公众眼球,要坚持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可靠性。记者在向媒体供稿时,要恪守新闻写作客观、真实的基本原则,不被网络中纷繁复杂的舆论情绪左右,始终在信息海洋中扮演好“灯塔”的角色,进一步保持和提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权威性、公开性、公正性和公信力。

(3)公众应谨慎看待新闻报道。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新媒体时代这种独特的“新闻反转”现象变得不再罕见,公众身处在这种真假难辨的新闻环境中,难免会迷失方向,容易跟随沸腾的舆论走向而发表相似言论。新闻事实反转之快、舆论翻覆之彻底,在令各类媒体警醒与自省时,也使公众有所反思:网络使受众可以更容易参与到信息传播与讨论中,但这并不代表公众对媒介给予的信息要全盘接受、要一味地宽容媒介,而是要怀着审视态度去接收信息,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表达出更多不同的声音,及时提出意见和见解,协助媒体把握好报道的方向和尺度,使虚假信息更容易暴露,事实也更加清晰。

[1] 元开放.逆转新闻产生的原因探析及规避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4(11).

[2] 黄鸿业.“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J].观察与批评,2015(9).

G212

A

1674-8883(2015)21-0197-01

猜你喜欢
女童新闻报道传统媒体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用爱守护,宝山二中心开发女童保护课程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女童阴道异物、阴道炎需警惕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
我国回族女童教育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