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甄嬛传》跨文化创作与传播的尝试

2015-02-27 13:55邓驰旻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7期
关键词:美版甄嬛传美剧

摘 要:2015年,6集美版《甄嬛传》上线美国主流影视网站,成为中国本土影视作品进军美国主流市场的一次尝试。将原版76集《甄嬛传》与美国剪辑版进行剧情、文化、市场方面的分析对比,联系美剧进驻中国的境遇,反思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电视剧的国际交流。

2015 年,6集美版《甄嬛传》上线美国主流收费影视网站Netflix。这是中国本土影视作品第一次进军美国主流影视市场,而非美国华人社区。目前美方已购买全套76集版权,计划重新配音播出。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美版《甄嬛传》的二次创作呈现和传播效果引发国内广泛热议。

1 故事创作——迎合美式欣赏取向

1.1 故事情节的删、留、添

美版由美国团队操刀重新剪辑,为了符合美国电视剧集“周播”的特性及观众的收视习惯,压制成6集。美版删去了各大事件的背景和铺垫,仅保留重要的事件节点。

与删减部分相比,保留部分更能说明美国观众的欣赏取向,他们更多关注戏剧冲突最强烈、最直接的部分。纵观两版,保留最为完整的故事当属“滴血验亲”。这一段情节曲折丰富,冲突直接激烈,险象环生。本情节之前的大小铺垫也在美版剧集中有所呈现。祺贵人、宫女斐雯、家仆玢儿、尼姑静白等配角人物及其陷害缘由都在“惜时如金”的6集中有所交代,呈现出这些配角人物陷害甄嬛的直接性联系,加深并集中戏剧矛盾冲突,提高可看性。

在美版中,每集的片头和片尾都增添了甄嬛成为太后之后的回忆与感悟,这是剧组特别为美版补拍的镜头,也是原版导演郑晓龙的提议。补拍镜头取景于莲花池边,色调明艳,节奏舒缓,与甄嬛晚年回归闲适安定的心境相映成趣,也颇具有象征意味——残败和盛开的莲花交错,如同宫中女性代际交替,也如同甄嬛人生的浮沉。甄嬛内心独白说明情节、解释动机、点明主旨。更有与原版相呼应的地点、物件特别设计其中,利于剧情连贯,便于美国观众理解。

1.2 主题倾向与价值观念

1.2.1 以爱情为中心的单一诉求

原版中,甄嬛处于时代和宫廷的背景之下,身负家族和他人的命运,她的行为动机是各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美版则将其行为动机集中为单一的爱情诉求。围绕一个“情”字——无意于温实初而入宫,情起于皇上而事君,不能独得皇上“一人心”而心死离宫,真情于果郡王而甘守凌云峰,为果郡王复仇而回宫抗击皇权。全剧中,甄嬛的诉求单一,即作为女子追求“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美好爱情夙愿。

在人物的刻画上,美版重点描绘了雍正皇帝、温太医、果郡王三位男性,交代了他们和甄嬛的相遇、机缘及不同命运;对甄嬛身边颇为重要的浣碧、瑾汐等奴仆刻画得较为平面化、符号化,对他们忠心的缘由和关键性的帮助展现甚少。

1.2.2 个人色彩直接而浓烈

美版中,简单而个性鲜明的人物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如盛气凌人的富家女夏冬春,爱恨分明的驯马女叶澜依……这些人物形象动机单一而直接。而浣碧、太后、曹贵人这样复杂多面的人物,在美版中展现不多。举浣碧为例,作为丫鬟实则为甄家二小姐的身份错位,隐藏不住的野心,以及对长姐的忠心和妒意交织,都令她成为一个多面立体的角色。然而在美版之中,浣碧只是简单地充当忠心奴仆和痴心之女,她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都得不到很全面的展示。

同上文所述,美版的出发点是个人情感,原版中前朝与后宫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系大大弱化。年妃与其兄长年羹尧,安陵容与其父安比槐,甄嬛与其父甄远道……前朝与后宫的两条故事线索彼此对照呼应。而从美国人的思维习惯出发,个人价值和独立人格是不为亲友所变动的,“要求摆脱外来控制的愿望延伸到了家庭,人们不愿受到家庭成员牵制,要求自己作出生活的抉择,并视个人幸福为家庭的宗旨”[1]。

另一方面,甄嬛作为本剧的绝对主角,美版《甄嬛传》将其身为女性的个人英雄主义进行了更大程度的彰显。在美式思维下,美方对于本剧撰写的宣传语是——“一个人对抗大清帝国,一个不屈的灵魂”。由此可见,美版对甄嬛这一角色的理解是争夺权利、反抗制度的个人英雄式女性。联系其他走出国门的中国影视作品,更深层次理解,美国观众乐于欣赏的并非中国文化本身,而是斗争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具有现代色彩的个人英雄。又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四姨太颂莲,也是不断抗争古代一夫多妻制度的女性英雄。

原版通过长篇幅、大环境,呈现出封建时代女性的忍辱负重。而美版则强调反抗和主动权,甄嬛为了自己和所爱之人奋力抗争,其他的客观因素被极大削弱。两种基调的差异,根源于中西意识形态和文化基石。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孝悌为先,女性伦理以隐忍为重;而西方文明中,特别是美国,流淌着反抗殖民统治的抗争自由的血液,强调自我的情感和价值。

2 文化肌理——直白化和符号化

大多数中国影视作品在西方世界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几乎依靠华人华侨的受众群支撑,真正走入西方本土主流观众的作品很少。《甄嬛传》相对打破藩篱,上线美国主流网站,但播放量仍然有限。中国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难以为西方观众所理解,且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浅尝辄止,停留于“表象”,即那些直白化、符号化的传统文化肌理。

2.1 对白翻译意蕴大减

原版的古典美学韵味还是为广大中国本土观众所认可的,其中的文言、诗词、歌赋等古代语言文化气质展现较好。然而作为“洋快餐式”的美版,在对白翻译上比较粗犷。比如,“一丈红”译成“The scarlet red(罪孽深重的红)”,让人不知所云;“惊鸿舞”译成“Flying Wild Goose(飞翔的野鹅)”,意蕴荡然无存,读来大有滑稽之感。当然不可否认,古汉语翻译有很大的难度,且影视剧中的台词字幕滚动时间短,不适宜翻译得过于繁琐。此外,正如郑晓龙导演所说,“文化这东西很多时候是不可翻译的”。例如,后宫的妃嫔位分,美版字幕中也尽力关照其等级差别——“attendant(答应)”“lady(贵人)”“concubine(嫔)”“consort(妃)”“noble consort(贵妃)”但仍然很难完全表意,美国观众恐怕也难以在六集的短篇幅中迅速掌握。因此,美版剧集的翻译工作虽稍嫌粗略,但也不必受到太大的苛责。

2.2 文化风俗内涵缺失

除了语言之外,原版中传统文化风俗的丰富内涵也不复存在。首先,传统工艺无法全貌展现。原版剧中为了表现甄嬛初入宫便深得皇帝宠爱,得赐蜀锦绣鞋,原剧对其制作工艺详加说明以表明珍贵稀有。其次,历史典故和民间习俗直接删减。如椒房之宠、合婚庚帖等。

3 从国剧改造到美剧绿化——电视剧跨文化传播反思

中国电视剧《甄嬛传》经过“洋快餐式”包装进入美国主流市场,令人联想到美剧经过“先审后播”“绿化”方能进入中国市场的逆向情形。在美国电视剧的分级制度下,性、暴力、血腥等镜头和语言多有出现。引进这些美国剧集时,没有分级制度和文化观念较为保守的中国,主管部门使用删减等“净化”方式,“绿化”美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我国国情和主流价值的。

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来看,话语模式和价值观念完全相异是不利于传播的,因此海外剧的跨文化传播,有必然要在创作或再创作上从接收方角度思考和改造,寻找文化共同之美,为文化的相近性传播奠定基础。不论是国剧改造还是美剧绿化,制片方和审查方都是从这一角度出发。

尽管如此,美版《甄嬛传》的案例和中国引进的美剧在跨文化传播中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阻力。客观上看,两国文化因素和地缘关系差异较为显著。美国、西欧和日本的影视传媒集团首先进入的大部分是地缘上相近或者语言文化传统上相近的外国市场 [2]。而主观上看,出口的影视制作发行公司也存在着操之过急、把握不准的状况,在对白翻译和民族风俗等文化细节方面有时不尽如人意,导致在异文化市场上遇冷。

猜你喜欢
美版甄嬛传美剧
“得心应手”策略下的儿童水墨画教学实践——以浙美版五年级下册《映日荷花别样红》一课为例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9册《第13课 拼贴画》教学设计
“教学失控”让美术课堂教学更精彩——以浙人美版二年级上册《剪花边》一课为例对教学失控价值的再认识
小动画,大学问——浙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会动的“画”》教学实践与研究
美剧迷群在网络社区中的身份认同研究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甄嬛传》在美遭吐槽
美剧台词秀——House of Cards 纸牌屋
美剧Suits里的职场生存法则:不打无准备的仗
Is Watching Amerircan Se ries HeIpful to EngIish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