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

2015-02-27 20:57史荷花
新课程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眼语感课文

史荷花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阳江中心小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一观点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读”在语文能力中独占鳌头,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刻意地对语文知识进行剖析与讲授。从我国古代的“读经”直至现今的各种语文教育理论,无不重视“读”字,从盲目的、大量的诵读到解剖式的讲读,这些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就是想让求学者能读懂文字,体会情感,以达到较为正确、流利的自我语言、文字的表达。

那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高效地读呢?

一、不求甚解,感知大意

一篇文章从文字到内涵,包含了许多的知识点:写作背景、情感表达、结构句法、修辞运用等等,而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利用一两节课时,全盘地对这些知识点做解析,同样学生也无法做到全面把握,反而过于繁杂的讲解,常常会让学生对文章产生厌烦感,产生了南辕北辙的效果。因此,就一篇文章形成的要素而言,首先应是作者的情感。有了所见、所闻,便有所思、所感,作家产生了情愫,便会诉之笔墨。情感不仅是作品形成之源,也是读者把握文章之本。

当然并不是读通文字就能领会情感。阅读是一种从语言符号中提取意义的心理过程,而感知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能整体感知读物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领悟文章内涵的必要步骤。

例如教学《燕子》一课时,虽然本课是篇写物的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中,在学生读通文字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读完全文,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燕子”的问题,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当然因为学生个性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差异,回答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学生在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中知道了自己观点的正确,在教师对别人的肯定中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时教师适时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观点的归纳与提炼,可使学生从感知走向领会。用“黑色”“俊俏”“光滑”“轻快”等词语从不同方面来描述燕子的颜色、外形以及特点,通过归纳,学生不仅理性地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而且在朗读中注意到中心词与修饰词的不同语调。这样不用过多的讲解,燕子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便渐渐鲜活起来。

二、读中有思,思中有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现代阅读学研究表明,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然而有些老师针对这一点,盲目地要求学生去“读”,十遍,百遍,这种无目的的死读,尤其对小学生而言,没有过多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很难在重复的阅读中感受到什么,甚至产生厌烦感。因此,阅读教学以学生读为主的同时,还要处理好读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小学生来说,完成思的任务,则需要教师引导,课堂上信马由缰地漫读和毫无目的地盲读,无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1.抓文眼

每篇文章都有其表情达义的内涵所在,或一句话,或一个词,而更多的在文题中出现,我们通常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就拿到了理解文章的钥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带领学生抓准文眼,是个很关键的教学步骤。例如《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揭题时问学生,题目中哪个词最重要,你能读出它的感情吗?接着再让学生试读,通过读题,紧扣文眼“欢乐”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去探索泼水节的“欢乐”之处。

2.重范读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会谈到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把握的能力。所谓直觉就存在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朗读是产生语感的有效途径,而教师的范读更能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音乐、动情的范读,足以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而在听的过程和自己反复体会的朗读过程中,课文的情感自然地就从学生的口中流露出来,已经没有必要用格式化的语言文字来概括文章大意了。而范读也正是教师引导朗读的手段之一。因此,应该去除朗读的盲目性,有的放矢,渲染情感,使学生有目的、有兴趣地读书。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的,语文教学也往往是通过这些例子进行的,这就免不了说教的成分,但我们不能把一篇篇如锦缎般的文章撕碎了让学生查看它的质地与构造。这样,学生在茫然之余再也无法修复原件,赏析“锦缎”的秀美之处了。

三、拓展阅读,自得其乐

既然课文只是个例子,学生在读懂例子的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寻找同类文章拓展阅读,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课内以精取胜,以学法为目标,课外以博为佳,以用法为目的,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形成一个内外联系、学用结合的教学整体。当然学生的课外阅读更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以避免学生选择的盲目性。

1.结合内容、体裁

如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诵读品味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找一找这类题材的唐诗。读一读,相互交流,比较异同,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拓展了阅读的广度,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如《渭城曲》《别董大》,学生读完后交流、诵读,体会“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种不同的境界,在比较阅读中关于送别、离愁的情感体验变得更为丰富和细腻,思考也变得更理性。

2.开拓范围、方法

同样是离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来现代诗人的作品读一读,教学生学会比较,比较写法,比较情感,真正地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诗歌中,使学生阅读了作品也品味了生活。当然这种范围还可以拓展开来,引导学生阅读聚会、欢畅类的文章,作个反面对比,这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新课标要求“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避免不必要的课文分析讲解,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注重课文的整体性学习,以领悟文章情感为基础,培养语感,辅以各项能力训练,拓展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综合阅读能力。如此,书香味才会久远,才会醉人;如此,我们的孩子才会爱上阅读,逐渐让自主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如此,阅读能力才会日趋提高,我们的孩子才能学会在今后的漫长岁月中随心所欲地阅读,以好的书籍为灯塔,为人生导航,为心灵取暖!

向平.浅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J].吉林教育,2011(14).

猜你喜欢
文眼语感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背课文的小偷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背课文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