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舞蹈在幼儿文化教育中的应用与传承

2015-02-28 01:57
戏剧之家 2015年16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舞蹈民族

贺 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中国民族舞蹈在幼儿文化教育中的应用与传承

贺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就是这辉煌民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着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民间舞蹈,这些民间舞蹈都是中国古代民族根据他们当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创作的,表现着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审美习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对本民族的形成、发展、结构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受到现当代西方文化的冲击,民族舞蹈在幼儿文化教育中的意义就更为重要,抓住幼儿在文化认知的敏感期,传统文化的传承应“从娃娃抓起”。本文从幼儿文化教育的视角深入分析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探析民族舞蹈在文化教育中的时代意义。

民族舞蹈;传统文化;教育意义

一、民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民族民间舞具有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文化特点,这种文化的集合体,强有力地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典型心态和样式。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着重强调那些能够反映该民族典型心态和样式的语汇,要突出体现该民族人民神态面貌的特有风格韵律,并将这些动态语汇和风格韵律,分解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元素,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的动势原理和风格特征,并且培养学生运用生动的身体语言体现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进而能够举一反三,重构出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的民族民间舞蹈。例如:朝鲜族民间舞蹈,是朝鲜族在大自然的陶冶下和与各民族的交往中,形成了尚白、敬老、重礼节、喜洁净的习俗,他们把鹤作为长寿、幸福的象征,鹤对朝鲜民族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有生活环境的因素也有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因素,又和儒家的清高、道家的神仙思想分不开,这些因素交织、融合在一起,形成特有的崇鹤的审美情趣,因此朝鲜族民间舞蹈是仙鹤心态、观念和心理的艺术升华。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讲解朝鲜族舞蹈中有关鹤的神态、鹤的意境、鹤的舞姿,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朝鲜族舞蹈典雅、飘逸、满洒的风韵。例如,“鹤步”是一个最能体现朝鲜族民间舞蹈基本步伐,这个步伐非常强调呼吸和节奏,是朝鲜民族内在美与舞姿美的融合。再如,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是一台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她将原生的创乡土歌精髓和民族舞进行全新整合重构,使原生、古朴的民族歌舞与新锐的艺术构思相碰撞。

不同的传统遗存,其形成的民族舞蹈服饰风格不同。具体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价值是民族舞蹈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用身体表现情感的同时,也体现了该民族历史文化特征。因此在民族民间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渗透,不仅使学生的动作体态达到“形似”,更重要的是达到“神似”。

二、传统文化是民族舞蹈的“灵魂”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各民族的舞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而形成的传统艺术文化,是各民族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反映,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继承性。民族舞蹈作为反映民族文化内涵的一种有效载体和形式,其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文化是人体的一种特有的动态文化,是从各民族祖先用简单的形体动作开始的,这些动作也都是人类某种感情最为有效和原始的表达方式。民族舞蹈文化渗透于各民族的日常劳动及各种活动中,因为各民族的劳动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历史发展形态及风俗习惯也各异,所以就慢慢形成了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民族舞蹈文化体系,但是不管什么类型的民族舞蹈文化都是人类生命意识最直接和最原始的艺术显现。

文化生态是文化与生态的耦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平等对话。世界是多元的,“天籁”、“地籁”、“人籁”自古就形成世界三分的模式,人与天地不仅同源同禀,而且同构同律。文化生态的直接切入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性文化,是当代审美意识的另一个重要倾向。

杨丽萍说:“我跳的是原生态的舞蹈,需要的是跳大沟、追逐猎物的那种爆发力,需要的是能表现生存的欲望的激情,而不是走形式。我的舞蹈不是炫耀技艺,而是发自内心的生命需要”,是“人的本能”。的确,这种本能浓缩在杨丽萍那富有东方美的各种S型“三道弯”舞姿造型中,已成为一种鲜明的特色符号,成为现代身体美学人性化的一个范本。她将静态曲线和动态韵律融合升华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月光》描绘了水居民族的柔美温婉,《雀之灵》则寄托了傣族人民对圣洁、宁静世界的向往。她那无限延伸的柔美臂膀,能给人的灵魂以最清静、最人性的安抚,舞蹈艺术中渗透的人与大自然极其和谐的人文意识、生命意识激起了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观念的人们的人性共鸣。

表演者的灵之动、心之语,是表演者有感而发,情到极致的一种宣泄,它是通过身体的动态之美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学生在表演、排练课上,不仅是单纯地模仿动作,更要去体会和感受舞蹈本身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文化背景。如舞蹈《雀之灵》,我们要学习的除了其精湛的技艺、优美的舞姿之外,更多的是去体会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崇拜和喜爱,以及傣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情趣、生活习俗等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比如:藏族舞蹈中体态松弛、下垂,就和他们长期负重劳动和高原地理环境有关;维族舞蹈动作热情、奔放,表演者自信的特点和维族人民热情好客、自信开朗的生活习性有关;“秧歌”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插秧和耕田作业的劳动生活。

三、民族舞蹈在当代幼儿文化教育中的意义

舞蹈的审美功能和社会政治及教化功能长期并存。在中国文化的“礼乐”传统中,舞蹈之魅力可窥一斑。郭沫若曾说:“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很广,音乐、舞蹈、诗歌,本是三位一体。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观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为‘乐’。”这就说明,舞蹈作为传统中“乐”的一部分起到直指人心、教化人心的作用。或者说,一种舞蹈样式所反映出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人文心理和文化氛围品质,在当时的文化构成里面占有重要的位置。舞蹈本身具有这样的社会教化作用,那么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舞蹈教育则更是直接为现实的社会政治秩序服务的,舞蹈教育的建立使舞蹈这种艺术样式与“世道人心”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制度化了。

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脉络是连续的,因此大多数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生活中都能找到它最初的文化原型。以感受为主,获取舞蹈创作灵感,以参与观察、非结构访谈和模仿复制为主的方式收集舞蹈动作、文化背景等相关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分析来理解和解释其舞蹈动作现象,以有效地将民间歌舞的精华采集上来。舞蹈和舞蹈教育的变迁敏锐地反映着社会的变迁,直接体现着一个时代的国民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总之,舞蹈作为人类情感和思想最为强烈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创造精神文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无论是专业的或是普通的国民舞蹈教育都在国民文化心理的发育、生长和变迁中功不可没。

舞蹈教育对于建立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精神家园”、培养国人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能起到无以替代的作用。从根本上塑造良性的、适于可持续发展的国民文化心理。舞蹈把民族特色和美的艺术形式巧妙融合,既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又传承了中华文明。“民族舞蹈是人类传情达意的产物,曾在宗教崇拜、传授知识、记述历史、团结人民和娱乐中发挥过极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民族舞蹈在情感表达上符合人的需要,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传情达意。不仅传承着民族文化,还记录着人们的情感情绪。作为文化艺术形式,民族舞蹈在文化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舞蹈是经过艺术提炼,富有韵律感、节奏感的身体动态。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融合了多种艺术门类与元素,与音乐、美术、建筑、书法等多种艺术密切相关,因而舞蹈教育过程是复合的审美训练过程。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逐渐转化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舞蹈教育形式不断多元化、生动化,舞蹈教育也越来越强调丰富多样的实践体验。

四、结语

21世纪的中国文化承接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内在联系的。舞蹈教育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闪光的本质是不会湮灭的。但是,21世纪中国文化将是无比光辉灿烂的,其必将在人文观念、繁荣程度等方面有一个彻底的全新的变化。随着它的变化,幼儿舞蹈教育也应审时度势,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21世纪的中国,同时崭新的幼儿教育观念定会反过来促进21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

从目前看来,大众的审美要求还大多停留在感官刺激和感官愉悦阶段,所显现出的是喧闹的文化景观,反映出的是国人浮躁空虚的心理状态,导致国民文化心理的劣变,侵蚀着中国文化的根基。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幼儿文化教育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一个深邃的文化载体,体现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显示着中华民族之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过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过程。因此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幼儿掌握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动律动态,更要让幼儿通过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恰当地表达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使幼儿获得传统文化陶冶的同时,也获得欣赏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从“根”上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在幼儿认知的敏感期为他们种下体悟传统文化的种子。

[1]罗雄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钟敬文.谈谈民族的下层文化[J].民间文艺家,1991(1).

[3]张紫晨.舞蹈艺术与民俗文化[J].舞蹈,1989(1).

G613.5

A

1007-0125(2015)08-0142-02

贺娟(1982-),女,陕西榆林,工作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研处,职称:研究实习员,学历:硕士研究生(2012级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SGH140692)。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舞蹈民族
我们的民族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冰上舞蹈搭档
多元民族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