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度”惹人愁——浅谈信息化背景下多媒体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适用的“度”

2015-02-28 03:01郝淑华
现代语文 2015年35期
关键词:安东尼奥夏洛克多媒体

◎郝淑华

最是“度”惹人愁——浅谈信息化背景下多媒体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适用的“度”

◎郝淑华

善于描写一个人的美,莫如宋玉。他在《登徒子好色赋》里是这样描写“东家之子”之美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对东家之子的美,真是“恰到好处”,稍为多一点,或稍为少一点,就不美。这个“恰到好处”其实就是一种“度”。但是,“度”是最不容易把握的,把握好了,成就美好人生,把握不好,损失惨重。这真是“最是‘度’字惹人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尤其要讲究一个“度”字。

众所周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早已揭开神秘的面纱“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信息技术更是屡见不鲜。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教师应熟练掌握与使用多媒体辅助教育教学。中职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不仅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的有效途径。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也有其鲜明的利与弊。本文阐述的是信息背景下多媒体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运用,才能使它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究竟多媒体用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呢?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近二十年,摸索到以下几点规律。

一、多媒体适合登场的情况

(一)任务型教学

所谓任务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实施之前施教者提前给被施教者设置的学习任务。不难理解,每节课都离不开备课,备课注定要提前做好一定的预设,这些预设其实就包含了一定的教学任务。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语文《乡愁》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教师可以提前设置以下教学任务:“诗人把思乡之情寄托在哪几个事物中?运用了什么修辞?”“全诗共四节,诗人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各个时间段因什么愁?”“本文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等。教师借助多媒体提前设置好以上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进度适时出示教学任务,学生就会根据这些教学任务进行积极的思考,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能吸引全体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教育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根据问题的难度,结合个人实际情况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探究。较之于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张嘴,在这种需要若干任务型参与的课堂,运用多媒体的确省时省力,更主要的是这样做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参考性教学

所谓参考性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为了辅助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率或者加大课堂的容量,施教者根据课程需要提前准备好的教学资源。这种场合使用多媒体,最大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节约课堂时间,加大课堂容量,毕竟有些课文需要给学生补充的教学材料很多,如果都依赖课堂时间,势必会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教学重难点。比如古诗词的教学,由于文本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而且诗歌教学比较注重知人论世,因此教师就要提前给学生准备好很多教学资源,如诗人的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等等,这些参考资料都是学生在学习时必须提前了解的。尽管教师在新课前都会布置学生提前预习,可是因为有的学生占有材料、有的学生自觉性较差等等,预习效果总是不理想,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教师的提前准备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其实不仅古诗教学需要提前准备很多参考性教学资料,对于很多现代文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威尼斯商人》一文,教学时很多学生对此文诉讼案件的来龙去脉弄不明白,为了辅助理解,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教学资料:

鲍西亚,一个富人的女儿,按照她父亲的遗嘱,她得到了三个盒子——一个金盒子,一个银盒子,还有一个铅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的画像,如果哪个男人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那么她将嫁给那个男人。于是,求婚者从世界的四面八方云集到这儿,都希望能得到她……威尼斯镇上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巴萨尼奥,他下定决心要赢得鲍西亚。但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他需要三千达克特——这可是一大笔钱。于是,他向好友、富商安东尼奥求助,希望安东尼奥能借给他这笔钱。然而,由于在海上投入的钱还没收回,安东尼奥手头上暂时也无法拿出这么多钱。于是他被迫向另外一个富有的犹太放债人夏洛克借这笔钱。安东尼奥和夏洛克都不喜欢对方:对于安东尼奥来说,他看不起放高利贷的人,另一方面,他不喜欢夏洛克也因为他是犹太人;对于夏洛克来说,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从不收利息,这样就损害了他的利益。尽管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夏洛克还是同意借钱给安东尼奥,而且也不收他的利息;但是夏洛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如果安东尼奥拖欠还款的话,他将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结果,安东尼奥真的拖欠了他的还款,于是这场围绕“是否割一磅肉”诉讼开始上演。这段辅助材料出示后,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便水到渠成了。

二、多媒体不适合登场的情况——生成性教学

多媒体的有效介入的确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并非所有场合都适宜运用多媒体,有些场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特别是那些需要生成性教学的内容,千万不可越俎代庖。课堂是一个充满创新的场所,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等多种途径,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的认识与看法,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这些认识或看法,一定是学生自己思考、交流、探究所产生的而不能是教师或教学辅助材料外在灌输的,如果教师提前做好了课件就会绑架学生的思考。比如对一篇文章主题的理解,传统教学着重于中心思想的归纳,一篇文章死板地规定了一个主题,新课程颁布以后对文本的理解更侧重多元化,鼓励学生能结合文本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元化解读,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这就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提前做好的课件给了学生一个定性的认识,那就难有创新。笔者曾听过一位年轻语文教师的课,教学内容是司马光的《孙权劝学》,当让学生讲本文启示时,学生接连说出了“要想学习,任何时候都不为晚”“劝人要会劝、善劝”等观点,教师均给予否决,因为他课件上给出的是“开卷有益”,为了引出这个“开卷有益”的中心,他就千方百计地带着学生兜圈子,这就是典型地受到了多媒体的牵制,不仅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就是教师本人也被多媒体牵住了鼻子。

随着多媒体的日益普遍,很多老师一股脑地把所有内容都交给了多媒体,公开课也好,常态课也罢,不管需不需要千篇一律地使用多媒体,这样看似主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充实了课堂,至于用得怎样或者有无必要却不加考虑,如此泛滥使用多媒体真的不敢恭维。还有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有些语文课堂,由于多媒体的介入,教师的板书基本上消失了。笔者以为这样很为不妥,毕竟语文课还兼有传统意义的写字课的功能,如果教师一节课都没有一个板书,这样的语文课工具性的一面也就冲淡了,这也是违背语文课程性质的。

总之,信息技术是中性的,利用得好,对中职语文教学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利用得不好,也会有消极影响。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中职语文教学时,要抓住信息技术的优势,用它来优化中职语文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中学到知识,形成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

因此,作为一名中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先进功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切不可盲目跟风,多媒体的使用尤其要讲究一个“度”字。

参考文献:

[1]黄勤勇.多媒体对汉语教材的作用及发展战略[J].世界汉语教学.1999,(2).

[2]任筱萌.HSK(自适应)命题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设想[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3).

[3]陈中,傅敏跃.汉语教学的两个难点与电脑的辅助作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6,(3).

[4]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M].北京: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1996.

(郝淑华安徽阜南县焦陂高级职业中学236300)

猜你喜欢
安东尼奥夏洛克多媒体
危机中如何展现领导力
谁杀了镇长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论《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忧郁的经济根源
看穿假象
快车上的讹诈
致命的渎职
夏洛克·福尔摩斯怎样改变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