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5-02-28 03:01王厚平
现代语文 2015年35期
关键词:教育者教学方式微课

◎王厚平

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王厚平

语文,集汉字书写,古文通读,文学写作,作品赏析于一体,是当之无愧的“国学”性质学科,对于国人素质的提高与文化的传承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正因如此,其教学效率往往是众多教育者关注的焦点。而传统的语文课堂,一向倡导教学的严谨性,加之不少教师对于“严谨性”三个字误解,致使多数初中语文课堂显得沉闷而死板。这样的教学氛围不仅使得语文这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变得生硬无味,也大大削弱了初中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导致了一系列的厌学问题。

而“微课”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系列的不足,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生机。

一、“微课教学”,兴趣之源

每个教育者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现实的教学操作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句变成只能意会不能体会的空话。学生对语文学习表现出没兴趣,甚至是厌烦,大多是因为原有的语文教学方式过于沉闷。教学方式单一,老师照本宣科,毫无情景模式与学习体验可言,这样的学习氛围自然会带给学生一种压抑感,而这种压抑感一旦产生,本来就不多的学习兴趣也就消失殆尽了。

而“微课”由于借助了科技的平台,其在教学过程中拥有充分的画面配合与声音效果,使得“微课”形式下的语文教学生机勃勃,动感十足。学生学习起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无论是情景模式的汇入还是知识点的汇集都远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我们在讲授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济南的冬天》时,传统教学只是由老师诵读课文,最多再加上PPT上放两张冬天的图片。这样的“冬天”是“死”的。而对于“微课”来说,可融入更多地视听元素,如在课文讲解时配上淡淡的呼啸冬风,唦唦的降雪声,就会将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调动起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微课教学”,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方式不仅教学模式单一,而且对课堂主体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更像是一个“看客”几乎没有或者根本没有参与进课堂教学。须知,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与学习主体产生脱节,带来的影响就是学习效率低下。

而在“微课”中,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习程度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控,学生一改课堂“看客”的位置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学习体验都带来了有利影响。

比如,我们在讲授第六单元《寓言四则》赫耳墨斯与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时,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自主搜索相关微课进行学习,并在语文课的课堂上进行分享。

学生通过这样的“微课”自学,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的责任感大大增强,且在这个过程中,自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微课教学”,教师互补

一门学科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知识大部分仍然来自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教育者本身必须具有正确的,比较全面的知识认知。而一个学校同一门学科的教师人数有限,学术观点大同小异。且由于所教年级不同,对一个问题的观点就更加趋于同一,难以达到交流解惑。而“微课”的存在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微课”的传播媒体是计算机,其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带有交互性等特点,很好的为各地各校的老师提供了一个互相借鉴,互相交流的平台。

比如在讲授第二单元《我的信念》(玛丽·居里)时,由于外国文学大多具有多种理解方式,不同的理解方式又使得该文学作品传达出不一样的信息。这时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尽可能的集思广益,捕捉一切可以捕捉到的作者信息。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看法依然存在区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便可以观看其他老师的相关微课,从风格各异的讲解思路中提炼课文教学的精华。

总结:“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然而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依赖让学生自行通过“微课”来学习,“微课”只是对我们固定课堂的一个补充,在学习上起到的是一个课后查漏补缺的辅助作用。因此我们要科学合理的利用微课,让“微课”真正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微课研究,2013,(6).

[2]胡铁生.微课发展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王厚平江西省德兴市昄大中学334200)

猜你喜欢
教育者教学方式微课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