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科研团队探析

2015-02-28 04:23方晓霞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高职

方晓霞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 广东 东莞 523808)

随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定位的日渐清晰,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的联系更加密切。可以说,校企合作是一件双方共赢的事情。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锻炼了师资队伍,提升了自身的科研水平,丰富了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另一方面企业给学生实习机会的同时也将学习的氛围带入企业,促使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在企业的形成,同时校企合作也更方便企业吸收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进行科研攻关,解决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难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帮助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模式逐渐得到了校企双方的认可。而随着校企双方开展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中涉及不同行业、不同产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出现得越来越多,研究中对跨学科、跨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人们逐渐意识到,科研项目的开展单凭一两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已经难以应对,校企双方共建优秀、稳定的科研团队成为了必然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科研团队的必要性

(一)转型企业需要多学科素养的研发队伍

目前,企业大多数处于转型升级的阶段,不在转型中稳占市场,就要在转型中被淘汰。企业想要在转型中表现出竞争力,对研发人才的需求也就更加明显。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讲出了企业的心声:中小企业在研发中缺少的是能尽快把企业的东西变成新技术产品的人才,这些人才未必一定要是硕士甚至博士,而是要具备多学科素养,善于用外行方法解决内行难题的工程师。[1]可见,企业也逐渐意识到,研发过程中需要的是多学科的人才。而在现实中,这样的人才往往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研发队伍。这支队伍既要了解企业的一线操作以及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又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发能力,能够为企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而能够满足这样需求的队伍,核心力量应该是由企业和高职院校相关领域的人员共同组成的、高职院校人员占多数的长期性存在的研发队伍。

(二)高职院校项目研究的开展多数处于“单打独斗”状态

高职院校目前开展科学研究的现实情况:很大一部分高职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功利性”目的往往占了主导地位,如职称评审、待遇提高等,极少关注个人研究兴趣等研究本身的意义。这两种目的的本末倒置造成教师在开展研究的时候容易以应付式的态度去对待,偏离了研究本身给人带来的快乐,也大大减少了研究工作给教师所带来的个人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在这种应付式的心态下开展的研究,自然就出现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状态:教师想方设法去立项,立项后疏于开展研究工作,到了结项期限就拼凑一个研究报告匆匆申请结题。可以说,项目研究基本上是在一两个人的“单打独斗”中草草结束,研究团队的概念还很薄弱,很多项目研究根本就没有去考虑如何去发挥其他成员的研究力量的问题。这导致了项目的研究工作难以系统有序地开展,研究团队中1+1>2的力量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通过建立科研团队的方式来引导高职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有利于在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提高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水平。同时,结合企业的需求考虑,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建设应该吸收企业优秀人员的力量,通过校企共建科研团队的方式,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服务地方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二、高职院校科研定位

有人认为高职院校只需要开展好教学工作,科研团队建设这种高水平的工作应该是研究性大学的专属权力。但在现实中,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也确实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完成的,高职院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定位组建科研团队。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除了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探索高职教育本质、人才培养问题以及课程与教学问题外,还应该更多地面向地方企业需求,侧重于开发研究和技术服务研究。

(一)以开发研究为主

一般将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根据高校的办学方向和特点,普通高等院校在开展科学研究时应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而高职院校则应以开发研究为主。开发研究是将应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新材料进行工艺化、工程化和市场化研究,实现研究成果向商品转化。开发研究的过程也是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产品从创意、调研、研究、开发、商品化生产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2]高职院校办学的立足点是区域经济发展,应与地方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利用自身的师资力量和研究资源帮助企业将研究成果商品化和市场化。

(二)注重技术服务研究

如上所述,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应更多地面向地方企业,技术服务研究的范围比开发研究的范围更广,主要是针对企业提供的较为全面的研究。具体而言,技术服务研究是指运用专业技术、知识、经验、各种手段及研究成果为企业提供促进员工知识、技能、能力水平与能力提供,为企业提升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改进生产服务技术开发新产品的经验性、知识性、智慧性服务,包括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劳务、技术资料、技术培训、工艺改进、工具发明与改进、技术推广、检验检测等。[2]

总之,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开展研究项目的时候,应立足企业需求,整合企业和学院自身资源组建科研团队,通过开展开发研究和技术服务研究,掌握市场动态,解决企业难题,为社会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科研团队的措施建议

(一)学院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团队的成立和运作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指导成立科研团队,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通过依托学院的研发基地建立科研团队。这些科研团队的建立,人员组成方面要有核心力量,建议根据具体情况由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域专家以及企业优秀人员共同组成,核心成员要考虑组成人员的稳定性,同时考虑年龄梯度、学术梯度以及相近相关学科领域的互补。这里的年龄梯度是指人员年龄上的老中青结合,以老带新;学术梯度是抛开年龄因素,学术资格层面上的“老中青”人员,如“老”是指学术水平的深度而不一定是年长的人员;相近相关学科领域的互补,主要是为了建立由多学科知识背景组成的科研队伍。

值得注意的是,科研团队的建立不是教学团队的简单复制,应从研究需求等方面重新考虑组合。另外,科研团队的成立,还应当避免“仅仅只是成立和挂牌仪式,启动经费一发就完事”的情况,应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及良好的运行机制,让团队可以真正地运作起来,并稳定持续地成长。

(二)建立信息平台,为团队的组建和研究开展提供研究资源

在组建科研团队的时候,普通反映的问题是找不到人,不知道找什么人。对于校内同专业教师的情况还大概了解,但对于其他相关专业教师研究专长就不大清楚,而对企业的优秀人才、企业需要研究的领域也不甚了解。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有的校企合作资源,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建立一个有关研究资源的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学院教师将自己的专业信息、研究专长、研究领域等主动公开;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学院的校企合作部门与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沟通,让企业将自身的优秀科研人员相关信息以及企业的研究需求、相关报酬等情况也进行公开;同时,为保证信息平台的最新性以及从保护个人隐私的角度出发,信息平台还应建立对信息的完善和更新机制,同时对信息平台进行一定的权限设置。

研究资源的信息平台建立后,学院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之间,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员搭配,组建科研团队。同时,企业的研究需求也可以在平台中了解,便于科研团队在掌握相关研究领域学术前沿的同时,也了解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并开展研究工作。而政府在信息平台中主要起到监督和担保作用,对人员信息的真实性以及研究完成后的报酬支付情况进行一定的监督和担保。

(三)完善绩效评价机制,促使团队良性运作

科研团队要保持良性运作,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促使团队的持续运行。一方面,由于校企共建的科研团队成员既有企业人员也有学院教师,既有年轻人也有年长者,既有资历浅的也有权高望重的,对科研团队的考核应注重对团队整体成绩的考核,个人考核为辅;另一方面,对科研团队的考核评价应采取“软硬兼施”的方式:既要按年度向团队下达硬性的任务指标,从整个团队的论文情况、项目情况、专利情况、进账情况、成果转化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也要重视团队研究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建议在绩效考核中融入团队成员工作能力方面的考核。并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创新工作能力方面的培训,注重工作能力的方法、方式、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培养,[3]不断提高科研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

(四)兼顾成员利益,创造团队良好研究环境

要创造团队内部的良好研究环境,团队带头人的领导能力和个人魅力的发挥是重要保障因素。科研团队的带头人不仅要拥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勇于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团队中形成学术权威,带领团队不断开展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同时还要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精神、锲而不舍的毅力以及百折不饶的精神,[4]秉承令人信服的正派的工作作风。特别是在利益分配的时候,应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坚持“按贡献大小分配”的原则,不管资格年龄,对待学院教师和企业人员一视同仁,从而激发成员的创造积极性。同时注意兼顾各成员的利益,考虑多为年轻人创造机会,鼓励有资历的团队成员指导年轻人,为团队储备持续发展的力量。从而在团队中形成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研究氛围,尽量避免团队成员之间隔阂的产生,不断整合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资源,提升整个团队合力和凝聚力,发挥团队成员智慧,齐心攻克科研难题。

[1]代表委员声音,檀润华委员:为企业多培养一些创新工程师[N].中国教育报,2015-03-11(06).

[2]刘松林.高职院校科研的内涵与定位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9):60-65.

[3]冯海燕.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绩效考核管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5(1):54-61.

[4]罗金凤.新发展时期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创新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36):32-34.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