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都市报评论版阅读率不断降低的原因

2015-02-28 04:40许燕飞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报纸传统媒体受众

许燕飞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浅析都市报评论版阅读率不断降低的原因

许燕飞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新闻评论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新闻传播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转变评论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各路传统媒体纷纷积极寻找应对危机的解决之道,那么深入探究出问题的根源便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结合时代背景不仅从宏观立足大环境分析评论阅读率下降的原因,更从微观上探讨在网络媒体评论的冲击下以报纸为载体的评论生存处境。

评论;危机;原因

评论,长期以来在传统媒体上一直备受重视,其曾被认为是判定一家新闻媒体政治面貌的旗帜,新闻评论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媒体工作水准的重要依据之一。[1]而对于具体的某家新闻媒体而言,新闻评论往往是整个宣传报道的纲,抓好评论这一环就可以把全部报道工作贯穿起来。因此,评论在整个报纸中担任着重要角色,甚至起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曾经主流媒体上发表的言论经常会引起一股社会思潮,评论时常能左右社会的舆论趋势,社会各界人士基本都依靠主流媒体的评论来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目前,都市报评论本身的这些功能依然存在,但是其评论的影响力却大不如前,尤其是在一般纸媒上的评论阅读率大幅下降连带影响力的急剧消退。燃眉之际,媒体人纷纷绞尽脑汁寻求办法改变目前的颓势,但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深刻全面地弄清楚纸媒评论最根本的问题到底在哪?本文将全面、深入地探究报纸媒体评论板块阅读率、影响力下降的原因,以期之后能对症下药,最终找到解决之道。

一、社会环境改变,人们逐渐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度降低

评论阅读率下降,不仅是单方面载体或其他某方面的原因,从宏观上讲,首先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的结果。对比20世纪80、90年代,现在人们不管从文化的普及率还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便性来讲,获取言论都更为方便,但是也许正因为公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所以一旦出现一个公共事件人们都会依托自己的“原始积累”来做出自己的判断,个体自我意识更强,而非原来的依托权威媒体的言论来确定自己的想法,虽然不能完全否定“沉默的螺旋”理论,但相比原来效果确实有所减少。其次,技术的革新在不管是阅读工具还是阅读的内容上都带给人极大便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确更容易分散受众的注意力,使受众不只是将眼球聚焦于公共事件上,更大程度上被娱乐占据大部分时间。

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这种现象十分吻合美国20世纪末提出的“公共新闻学理论”的背景。公共新闻学的兴起,源自当时新闻界对于自身危机的反思,这个危机是指公众对于公共事务和对于媒体的逐渐疏远和冷漠。当时美国公众对于公共事件的参与程度大大降低,而且与自己的社区也渐行渐远。并非公民不关心国家利益、自身利益,而在于他们感到纵使关心也于事无补,无法发挥作用,人微言轻,对政治进程、社会改革难有作为。因此,公众对新闻报道的兴趣逐渐减弱,而改之投入娱乐化浪潮。从新闻娱乐化到脱口秀、真人秀,从情景剧到怪诞剧,从而使受众更加疏远新闻。[2]将此现象对照当今的中国十分具有相似性,再结合现阶段大多数人的劳动不再是个人的、富有创造意味的、体现自身存在的有意义的活动,而仅仅是一种程序化的、规范的、单调的活动,因此人们在闲暇时间用娱乐来调剂身心也在所难免。[3]

以上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在社会大环境下人们对公共问题关注度降低的原因,这些都直接导致对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的关注度的降低。

但即便这样也不能否定评论的全部价值,到目前为止都市报的评论还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这个社会,因而对于评论的研究仍具有价值。

二、以报纸为载体其本身显现的劣势

近现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两次办报高潮,报纸曾在中国社会不断前进中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现如今进入21世纪信息化社会后,报纸在信息传播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性大不如前,面对高新技术的到来,报纸的劣势愈加明显,各路传统媒体纷纷寻找拯救之道,但到目前为止收效甚微。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以下几方面的特性已经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发展:

(一)时效性

众所周知,新媒体已经做到了即时评论,一则有价值的新闻刚出现,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媒体评论者可以立马做出反应,及时评论并发到网上供受众阅读,就在新闻最热的时候媒体发声,其效果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后来的评论,而且往往能先声夺人引导舆论;而在纸媒上,最快的传播速度也必须等到下一次的报纸印刷时间,中间存在这样的时间差极大地影响了纸媒的传播时效。

(二)互动性

在网络上发表的评论文章一般都具有跟帖发表自己观点的功能,一方面受众及时参与互动、发表看法,不论是与作者本人讨论还是受众之间相互讨论都可以让事件越辩越明朗,提供更加接近真理的可能,增大了引起更大范围讨论甚至上升为社会舆论的可能;另一方面受众参与讨论的本身也是吸引受众更加关注事件以及吸引其他受众关注的极佳方式;而发表在纸媒上的评论,除了事件本身的重要性能引起持续性的社会讨论,其他评论往往以刊发到报纸上为结束,受众很难针对作者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除了个别热心受众之后通过重重关卡打电话或写信等方式表达观点,一般情况下受众都会放弃表达的权利,长此以往,这种不强的互动性便很难引起受众的兴趣。

(三)传播效率和发行规模

互联网最大的好处就是它的连通性,一则好的评论只需要按动简单的按钮就能转载到其他平台上,这样更容易引起受众关注从而引起社会讨论,同时,借助微博等社交工具,受众可以同时关注很多媒体。因此,在大事件发生后媒体转载相同的内容,其“议程设置”的作用更加明显;而在纸媒上,即便编辑看到一篇好的评论还要考虑自己的版面是否够用,即便够用,转载的时效也一定会被拉长,而且受到报纸的发行规模的限制,除了几个全国发行报之外其他报纸的受关注度基本只限于当地受众。因此,即便报纸成功转发了其他媒体的评论文章,受众在感官上接收到的仍旧只是一个来源的文章,对比网络的“铺天盖地”,它的影响效果远不如网络。

(四)分众

除了少数的专门性的行业报纸外,大多数的综合性报纸在评论的选题上十分庞杂,评论作者只能最大限度地紧抓社会热点应时而评,但是这样做仍存在很大的漏洞,就拿最近网上疯传的一则“拐卖儿童抓住就判死刑”这样的一个热炒的话题来说,作为评论作者,这则话题的确具有很大的评论价值,需要评论者阐明道理、安抚受众的不理智情绪,但是,这个话题再热也就成年人家里有子孙的或关注这方面问题的人关心这个话题,而对于大部分的未婚以及青少年群体,没有人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更不好的就是在报纸有限的版面内占大量篇幅来报道这件事,对那部分不关心这类事的人来说就是又增加了无效新闻量,本来容纳的评论量就小,如果又都是无效评论,那之后肯定会影响人们对报纸评论的好感度。相反,在网络上首先受众能很方便地选择自己喜好的评论内容,其次即便遇见的评论并不对自己的口味,也会因为网络庞大的评论量使读者更方便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评论。

三、外在因素加剧评论的不利发展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极速发展连带整个网络媒体持续兴盛,网络评论也日益繁荣,很多传统报纸评论人纷纷转投互联网成为网评人,这便直接造成报纸评论人才流失,对报纸评论带来沉重打击。同时,出现了整个报纸评论版版面不断缩小,篇数下降,报纸对评论的重视程度减弱等问题。以《华商报》为例,现在在该报纸上评论版已经只占很小的版面,评论的数量也在不断下降,有时甚至不刊发评论版,而目前这种情况在很多都市报上都很常见。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报社评论部的评论员大量减少。例如,鼎盛时期《华商报》的评论部人员在8人左右,但目前只剩3人不到,而这些出走的评论员的就业方向要不就是转向新媒体要不就是进入企业。总之,评论员出走、评论版面缩小、内容减少、影响力降低、稳定读者减少等几个因素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艰难维持这不温不火的局面。

四、在时代背景下报纸评论本身的特性不利其发展

评论,以说理著长,要求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正确的引导性、鲜明的思想性,评论需要以社会现象或热点新闻为基础来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说,摆明立场讲清观点,经过严密的分析、精确的论说,深刻探索出真理,总之,评论就是要经过说理来劝服受众,最终引导受众的思想。

但是,从表达方式上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加多元化。最重要的一点是,个人的独立思维意识不断强化,标榜个性、独立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像评论这样灌输式的传达评论者的观点已经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兴趣了。

从呈现形式上看,当下人们更喜欢可视性、可听性强的表现形式,而面对报纸评论总是冗长的篇幅、单调的版面设计和随时能抹开油墨的新闻纸可定不能满足如今人们的需求。

从评论的反馈效果上看,即便读完全部评论内容,个体对事件发展的影响也起不了很大作用,同时,评论所阐释的问题大部分得不到当局者的注意或者目前社会发展的进程注定还不能解决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评论反映的问题解决效率缓慢,难以形成广泛舆论,人们对于评论这种文体表达形式失去关注度。

五、预测报纸评论版未来发展的趋势

纵观整个报纸评论版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地方性的都市报的评论发展情况,其刊发的质量、数量以及阅读率都在不断下降,但在此种情况下优秀的报纸评论却迎难而上,其特征是基本都以面向全国刊发的偏向综合性报纸为主。例如,《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新京报》等等。这些报纸规格高,受众定位偏向于精英化读者,报纸整体质量高,比较权威,它们偏向于时政报纸,关注时事政治,并就时事及时配发评论。以《南方周末》为例,它的评论版在第二版,处于比较显著的位置,整版由读者来信、立言、第一争议、媒体中国、漫画一针五个板块构成,并且还经常在报纸的副刊等部分刊发“自由谈”专版,其也是言论内容。因此,在《南方周末》上评论的地位依然显赫,它配发的评论不管在质还是在量上都很受关注,常常能引发舆论、引导舆论。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报纸的发展,评论版在少数大报上依然可以发光发热,同时随着其他报纸评论版的衰退,人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因此,很可能造成几家大报的评论的影响力更大,而对于都市报评论版来说它的地位却在不断下降,不管阅读率还是评论质量都在下滑,最终可能会形成几家有实力的报纸支撑评论的局面。

六、总结

本文从宏观到微观深入分析了评论阅读率不断下降问题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有些原因是评论工作者需要改进的方面,而有些原因则存在很大的不可抗拒的历史因素。因此,在之后的探究新闻评论板块的出路过程中,务必考虑到这其中种种复杂因素。期待文章之后能为化解这一危机提供帮助。

[1]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6.

[2]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2.

[3]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55.

从信息传播的内部机制看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有其优势,传统媒体有很强的公信力和很高的真实性,而新媒体凭借其便捷性和即时性取胜,两者的优劣势明显却又互补,面对新媒体的强大攻势,传统媒体与其竞争不如在新媒体中开辟自己的一片领域,在信息传播中起到一个节点的作用,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可以即时的、多样化的呈现信息,再加上本身的公信力,传播效果会大大增加,这样也是给传统媒体增加了竞争力。同时传统媒体手中的信息资源肯定比个人要丰富和完整很多,加上储备了很多优秀的评论员和专家资源,对于一个问题的说明会比新媒体更加深刻,可以将新媒体作为一个平台,利用长微博为受众提供深度报道,不断增加粉丝黏性,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人类传播理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G206.2

A

1674-8883(2015)14-0298-02

许燕飞(1990—),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报纸传统媒体受众
报纸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