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理念下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

2015-02-28 18:10于力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0期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情感

于力

(长春汽车产业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吉林长春130011)

谈新课程理念下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

于力

(长春汽车产业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吉林长春1300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改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调整。要实现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除了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新教材的编写外,更关键的是如何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理解新课程,从而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重视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

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念

音乐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教育,人需要音乐,培养人的教育也同样需要音乐,音乐教育是‘塑造人’的工程,新课程中的小学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实现对人的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打开学生的心扉,启迪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灵感,升华学生的音乐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善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始终把学生置于音乐教学的出发点与核心地位。在认真备课的同时,善于科学、艺术地把握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音乐思维空间的同时,更要对学生闪耀出的音乐的智慧火花,进行进一步的发扬、引导,促进学生音乐创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勃勃的生机。《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试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

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些重大和突破,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提出新的挑战,我们都要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洗礼,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中去。作为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有力地推动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改革以后,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音乐课上进行初步的尝试,谈个人对乐曲的感受、介绍作品的题材和乐曲的特点或介绍乐曲的美感等等。放手让全体学生尝试,自己去获得音乐及其相关的背景知识,自己去听、去感受、去思考、去评价,在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说,音乐教育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

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的关系相当密切,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新时期小学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学活动的合作者、课程发展的参与者。音乐新课程实施中,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动、交流、开放的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是极其重要的。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负有主导音乐教学的任务;学生作为音乐学习的主体,与教师应是一种合作与交流的关系,而并非被动的受教者。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互相尊重,理解与信任,才能积极合作,有效沟通,教学相长,分享成功。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针对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音乐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课堂上,有时音乐刚刚响起,有的同学就合着音乐哼唱,有的随着音乐摇头晃脑,还有的同学合着音乐即兴律动。是音乐本身的魅力使孩子们动了情,所以要禁不住表达这种“情感”,这是一种难得可贵的情感过程。如果单纯为了维持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而把学生的“动情”强行压制下去,让他们满怀激情而端坐不动,听老师讲解分析,那又是怎样的死板。在教学《Do Re Mi》时,音乐刚响起,学生就哼唱起来,其中的快乐和情趣都写在学生们的脸上,那么地投入与愉悦,我也被这种情形所感动。所以不要阻止学生学习的行为,更要多想方设法为他们创设“动情”的机会,想方设法增强音乐的魅力与音响的效果,用音乐魅力感染他们,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学生们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训练下,渐渐失去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没有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将变成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音乐课堂。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微小的一个表情,都是学生注重模仿的焦点。如学生演绎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时,教师生动而美丽的笑脸,流露在眉间、眼神中、嘴角间的赞叹,把学生的情感带入那如诗如画般大自然美好的意境中去,使他们自然而然的从心底深处萌动了一股热爱美丽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生角色逐渐的转变,尽快适应“新课程”,成为“新课程”的有效的执行者和积极地建设者,唯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新课程理念情感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