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呼唤对比教学

2015-03-01 08:34罗海燕
学语文 2015年4期
关键词:不同点鲁镇现代文

□罗海燕

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活动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够在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过程中积累大量的语文词汇与写作例句,这无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学实际和素质教育呼唤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之“异质同构”的对比教学。

首先,现代文和诗歌作为两种“异质”的文学体裁,它们在语言风格上存在较大的不同点。现代文的语言以“散”为主,或骈散结合。而诗歌讲究押韵、对偶,即使是现代诗歌也较现代文精练,更有诗意。根据现代文和诗歌的这一最大不同点,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的教学,也就有了明显的区别。现代文阅读的教学中,只需针对其中意蕴深刻的字句进行引导讲解即可,字词句一般没有理解上的难度。而诗歌鉴赏教学则需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加入大量的理解和想象,加入大量的丰富的词汇,使之成为类似于现代文的解释或翻译,之后再进行诗歌鉴赏。

其次,现代文和诗歌在写什么的角度上存在不同点。现代文和诗歌都是通过写人、写事、写景、写物来表达主旨情感的。但现代文中写人、写事、写景、写物,重在大篇幅详细地叙述说明,更有细腻的描写、严密的议论,或重章叠唱浓密重彩的抒情。而诗歌中写人、写事、写景、写物,只能略略几个字,几个词,常常描写一个细节或片段。如苏轼《定风波》,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言片语,写出了狂风骤至,大雨滂沱的雨景,“莫听”一词,表明作者面对风雨的态度;“竹杖芒鞋轻胜马”,也是只言片语就写出了词中主人公形象,“竹杖芒鞋”写出词人拄着竹杖,穿着芒鞋,生活窘迫。“轻胜马”是词人的内心感受,有一种搏击风雨甚至蔑视风雨、笑傲人生的乐观豪迈之情。而现代文的景物描写绝不仅仅如此。否则,就会显得太过单调、枯燥。所以,现代文阅读教学和诗歌鉴赏教学就有了明显的不同。现代文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脉络,写了什么人、事、景、物,然后归纳整理,抓住主旨。诗歌鉴赏的教学则要引导学生理解一字一词,通过自己的想象,连缀成翻译,将其扩大为类似的现代文,之后才能做进一步的鉴赏。

第三,现代文和诗歌在怎么写的角度上存在不同点。诗歌的行文思路以“起、承、转、合”为主。“起”一般是由景起。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第一句“长安回望绣成堆”,皇帝皇妃应该在长安啊,为什么还要回望锦绣的长安呢?由这句起,引起阅读兴趣。“山顶千门次第开”承上句,点明缘由,皇帝、贵妃是在骊山行乐。转换了一点视角,“一骑红尘”引来妃子一笑,再次引起读者疑问。最后一句点明缘起,原来是新鲜的荔枝到了。这句就是“合”。现代文在怎么写上,除“起、承、转、合”外,还变化多样。《雷雨》作为话剧分为序幕、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第四幕和尾声。基本上是按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尾声五大情节结构来写的。小说《祝福》也有序幕,先写祝福的景象并大体介绍了鲁四老爷。接着先写了结局,祥林嫂在大雪的夜里凄惨死去。这样的倒叙,吸引了读者阅读的兴趣。然后写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故事的发展是祥林嫂被迫改嫁。接着是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最后尾声,鲁镇的祝福景象及我的感受。而论述类文本大都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文章中心又有“层进式”、“正反对比式”、“并列式”等形式。总之,现代文的行文思路是富于变化的。文体不同,文章不同,行文思路也随之变化无穷。果真是“文无定法”。因此,在教学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时,自然就出现了不同点。现代文阅读教学,一定要先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诗歌鉴赏教学,主要是通过抓住物、景、人、事的特点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如“枯藤老树昏鸦”,抓住“枯”、“老”、“昏”的景物特点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猜你喜欢
不同点鲁镇现代文
论鲁迅小说中的鲁镇空间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对比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重释鲁迅笔下“鲁镇”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考考你
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