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

2015-03-01 11:29魏亚茹徐金庆刘志良高洪杰
关键词:病因学运动损伤流行病学

魏亚茹,徐金庆,吴 菲,刘志良,高洪杰

(1.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8;2.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3.哈尔滨学院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中国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

魏亚茹1,徐金庆1,吴菲1,刘志良2,高洪杰3

(1.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8;2.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3.哈尔滨学院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摘要:以128名冰上项目运动员为对象,对其运动损伤流行病特点及病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具有重复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冰球、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运动损伤发生率均较高,冰壶项目相对较低;腰背部、膝关节和踝关节是运动损伤的高发部位;运动损伤的类型主要是肌肉伤、关节伤和韧带伤;损伤程度以中、轻度较多,重度损伤较少;急性损伤较多,慢性损伤较少.技术因素是造成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冰上项目;运动损伤;流行病学;病因学

近年来,中国冰上项目运动员不断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带动了冰上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高水平竞技能力是在运动员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下取得的,随着运动负荷不断加大,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运动医学与临床医学实践表明,运动损伤的发生与运动项目、技术动作、训练水平、训练安排、运动环境与条件等息息相关[1].运动损伤不仅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及后期的运动康复,还会影响到运动员创造优异的成绩,严重情况下会成为淘汰运动员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将对中国冰上项目造成很大的威胁[2].因此,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还要尽量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为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做准备.目前,冰上项目运动损伤的产生机理及其预防已成为人们探讨的热点,本文结合冰上项目特点,对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及致因学进行探究与分析,以最大限度减少运动损伤对运动员的危害,为提高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训练效果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在黑龙江省冰上基地进行训练的冰上项目运动员,共128人,其中男队员73名,女队员55名,年龄15~28岁,平均(23.56±4.98)岁;专业训练年限为3~18年,平均(12.56±4.37)年.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致因学及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冰上项目特点设计调查问卷,并请运动医学及相关专家审阅,使调查内容合理、全面、客观.发放问卷共128份,回收有效卷126份,回收率98.43%.采用再测法与效度比对调查问卷进行检验,效度比为0.82,信度系数为0.91,符合统计学要求.

1.2.3访谈法

多次与教练员、运动员、随队的医疗人员进行访谈,就运动损伤发生的基本情况(部位、类型、致因、受伤轻重、预防等)进行自由讨论与交谈,广泛征求意见.

1.2.4统计分析法

采用SPSS17.0和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及观察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归纳.

2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损伤发生的状况与发病率

调查发现,126名冰上项目运动员中,98人均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不同部位的运动损伤,损伤率为77.77%(表1),人均受伤2.32次.其中,专项训练损伤率为57.14%,身体训练损伤率为25.51%,比赛过程中发生的运动损伤为12.24%,在其它情况下发生的运动损伤率为5.10%.男性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率与女性运动员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充分说明中国冰上项目运动员有较高的运动损伤发生率.运动损伤主要发生于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呈现出重复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表1 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病率分析

表2不同冰上项目运动损伤发生率

项目损伤率/%冰球86.04速度滑冰65.09花样滑冰62.51冰壶20.06

2.2 运动损伤的项目分布

表2可见,各冰上项目中,运动损伤率居首位的是冰球,其次为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项目发生运动损伤的比率最低.

2.3 运动损伤的部位分布

从表3可以看出,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构成中,占首位的是背腰部,损伤率高达35.57%,其次是膝部和踝部的关节处.运动损伤程度以中度损伤最多,其次是轻度损伤,重度损伤最少.

表3 冰上项目运动员身体各部位运动损伤程度及分布情况

注:表中损伤率为与总例数比得出.

2.4 运动损伤的类型

由表4可见,中国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类型主要是肌肉伤、关节伤和韧带伤,骨折和冻伤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另外滑囊炎、肌腱炎、腱鞘炎、软骨病、末端病等也占有一定比例.

表4 中国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类型

注:损伤部位为多选项.

2.5 运动损伤的病因分析

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致伤因素可归纳为8种(表5),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技术因素、运动性疲劳、局部负担过重,占总体的75.82%.这也是冰上项目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应防范的重点.运动损伤中急性损伤共180例,慢性损伤118例,表明冰上项目运动员的伤病以急性损伤为主.

表5 中国冰上项目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致因调查

注:调查项目为多选项.

3讨论

3.1 中国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学特点

3.1.1运动损伤的发生状况、发病率及项目分布特征

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主要发生于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由于运动员长期在冰上运动,环境温度较低,训练、比赛时间较长,对抗激烈,技、战术要求复杂,再加上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冰上项目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具有重复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在冰上项目中,冰球项目运动损伤发生率居于首位.冰球运动具有强度大、速度快和难度高的特点,在运动中,运动员身体频繁接触、对抗性强烈,要求运动员具备扎实的基本技术和良好的体能状况[3].若运动员基本技术不够扎实,机体的力量、速度和灵敏性不高,在身体发生冲撞或完成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运动损伤就有可能发生.

速度滑冰是一项要求运动员有较强的速度、耐力和较高平衡能力的运动项目,运动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滑跑规定的距离.花样滑冰项目属于以技能型为主导的表现难、美的运动项群,具有滑行速度快、专项技术动作复杂多变的特点.这两类项目运动损伤高发的原因也与专项动作结构要求有关.如果运动员自身素质和技术不过硬,在进行高难度专项训练或不断向高、难、新动作挑战时,危险性将增强,导致运动损伤频繁发生.

冰上项目中以冰壶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最低,这与项目特点有关[4].在训练和比赛时,冰壶运动员身体之间没有任何对抗性的接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运动损伤的发生,其运动损伤主要表现为由于特殊技术动作、身体姿势等引起相关部位的过度使用劳损和静力性损伤.

3.1.2运动损伤的部位和类型特征

冰上项目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以腰背部、膝关节和踝关节为主.冰上项目临场变化复杂,运动内容较多,技、战术复杂多变,难度较大,比赛的机遇性、偶然性较大.这些特点迫使冰上项目运动员常年进行单一的训练且专项动作训练较多,专项动作大多集中在腰背部、膝关节和踝关节处,当这些部位的运动负荷超过了其本身所能承受的范围,运动损伤往往发生.运动损伤的类型主要是肌肉伤、关节伤和韧带伤.当肌肉组织的力量素质较弱或韧带伸展性、弹性较差时,若肌肉受力本身牵伸超过了肌肉所能伸展的限度或肌肉组织承担超负荷力量时,极易引起拉伤或撕裂.膝关节和踝关节容易受伤的原因与生理机制和功能的不稳定性有关,由于这两个部位基本上是关节和韧带软骨组织等,血管和肌肉较少,相对容易产生疲劳,训练后恢复也较慢,常年训练破坏了这些部位协调发展和力量的比例关系,造成踝、膝关节损伤[4].

冰上项目运动员受伤程度以中、轻度损伤较多,重度损伤较少;以急性损伤较多,慢性损伤较少.其中,急性损伤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突然跌倒而发生的,慢性损伤则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在长期高强度运动训练过程中,局部关节、软骨、韧带和肌肉在无数次重复练习技术动作时造成的微细损伤未及时得到恢复后演变而成的[5-9],多以劳损性和陈旧性损伤为主,治愈率低、复发率高.

3.2 中国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病因学特点

3.2.1技术因素

冰上项目中,技术因素是造成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技术不熟练、技术动作错误及动作要领掌握不准确等都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很多冰上项目对运动员运动技术要求很高,因此由于技术因素而导致的运动损伤多发生在专项技术训练期.中国冰上项目运动员中,很多年青运动员运动年限较短,加上运动训练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现象,特别是在尚末熟练掌握技术动作要领之前就急于发展新技术、新动作,由于未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容易产生错误动作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运动员和教练员要重视专项技术和基本功的训练,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损伤,这对提高运动成绩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赛前集训期,高强度、大负荷的训练也会导致运动员身体机能欠佳而引起运动损伤的发生,另外,随着赛前实战训练的增加,发生运动损伤的机会也随之增多.

3.2.2运动性疲劳及局部负担过重

中国冰上项目运动员也存在缺乏系统训练及体能储备不足的弱点.由于训练时采取了高强度、大运动量、大批次的方法,超过了机体可能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导致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暂时下降,再加上频繁的赛事致使运动员身体负荷较大、负担过重,同时又缺少和忽视恢复性训练及措施,使运动性疲劳成为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冰上项目运动训练过程中,必须有较长时间的技能培养和训练才能使某一技术动作形成条件反射,教练员和运动员若片面追求技术动作定型,忽视了机体放松的需要,极易导致运动损伤.例如花样滑冰项目,训练过程中若安排重复单一动作,将使运动员腰背部、膝关节及踝关节长时间受到压迫或牵制而处于扭转屈伸状态,造成这些部位运动负荷过大,局部关节、韧带、肌肉产生疲劳,引起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局部负担过重也是造成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当运动员出现运动性疲劳或局部负担过重时,机体的肌肉组织会出现疼痛、肿胀和僵硬现象,导致其收缩和放松速度减慢、肌力下降,阻碍肌肉动作的协调、快速和灵敏性,神经组织则会表现出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和判断错误等现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也会出现功能减退等现象.

3.2.3激烈对抗及犯规

由于激烈对抗及犯规因素造成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比例也较高,也是冰上项目运动员腰背部、膝、踝关节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致因之一.冰上项目,特别是冰球项目对抗激烈,对运动员的腰背部肌肉力量及关节的素质要求均较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常使用身体阻挡对手向前推进,出现冲撞、用膝顶人等犯规动作,在这种情况下,腰背部肌肉及关节部位肌肉、韧带组织等极易发生运动损伤.

3.2.4其它因素

冰上项目运动损伤的发生很多情况下也是由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造成的.首先,由于训练、比赛安排不合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运动员身体过度疲劳,或运动员由于惯性、犯规或他人干扰而发生身体接触或冲撞时,身体素质差或技术不过硬的运动员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其次,训练、比赛前如果准备活动不到位,未能使机体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有关肌肉组织充分动员起来,身体缺乏必要的协调性、灵活性和伸展性,加之进行训练和比赛时操之过急,运动损伤也会发生;再次,运动员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或情绪不佳、过度疲劳时注意力分散,尤其是专项技术训练时机体反应迟钝、专注性差,往往容易导致力量分散或动作技术不到位而发生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知识缺乏和不及时保暖等也是造成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另外,运动员带伤病参加训练或比赛,抑或场地环境、器材等因素都会造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失误而发生运动损伤.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中国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呈现重复性和多发性的特点;运动损伤率居首位的是冰球,其次为速度滑冰、花样滑冰项目,冰壶项目发生运动损伤的比率最低;运动损伤部位构成中,占首位的是背腰部,其次是膝部和踝部的关节处;运动损伤的类型主要是肌肉伤、关节伤和韧带伤;运动损伤程度以中、轻度损伤较多,重度损伤较少;损伤特征以急性损伤较多,慢性损伤较少.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技术原因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

4.2 建议

从目前国内外对运动损伤的治疗情况看,运动损伤一旦发生,即使是采用最先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治疗也非常困难.因此,预防是最好的治疗手段.

运动员要深入研究技术动作的规律和特点,掌握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要充分体现专项技术特点,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根据其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提高.对运动中易伤和负荷较大部位应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防止局部负荷过重,尽量降低或避免因技术失误造成的运动损伤.并在训练和比赛后,做好放松活动,及时消除疲劳.

由于运动员关节、肌肉伤占有很大比例,应深入研究运动员的关节、肌肉结构特点,改善关节、肌肉结构,提高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抗损伤能力.特别是腰背伤,发生率最高,且多数为中度伤,以慢性的陈旧性损伤为主,对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加强运动员腰背部肌肉(主要包括背阔肌、骶棘肌、髂腰肌及腰背筋膜等)的力量训练,以增强运动员的对抗能力.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按摩理疗等手段促进运动员疲劳恢复,避免慢性疲劳的发生.

冰上项目运动竞争激烈、体力消耗和对抗强度大,应在训练过程中全面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力量、柔韧及协调等素质,同时加强相对薄弱和易伤部位的训练,必要时对易伤部位采取针对性强的辅助练习手段,以加强薄弱环节适应激烈对抗的要求,提高应激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在训练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的自我调节、排除不良干扰和控制心理状态的能力,避免不良心理因素所诱发的运动损伤.运动员还要加强医务监督工作,尽量不要带病参加训练和比赛,一旦出现损伤,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平时要加强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运动保健学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对运动损伤机理的认识,同时与科研工作者密切合作,合量控制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做好跟踪监测工作,加强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以最大限度并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胜年.从生物力学角度认识骨骼肌损伤与修复[J].体育科研,2010,31(6):14-15.

[2] 方勇,荆立新.冬季项目运动员运动性损伤预防与治疗的研究[J].冰雪运动,2010,32(4):51-54.

[3] 于长隆,任玉衡,田得祥,等.对我国优秀冰球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的分析[J].体育科学,2000,20(1):71-72.

[4] 于亮,尚久华.冰壶项目运动损伤特点及预防措施[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5):52-53.

[5] 刘雪梅,佟铁鹰,高俊,等.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运动创伤流行病学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8):39-43.

[6] 刘树明,苗巍,包大鹏,等.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J].冰雪运动,2008,30(1):42-44.

[7] 曲淑华,甄文华.对投掷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与预防措施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708-710.

[8] 姚磊.大学生田径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6(1):47-50.

[9] 李登光.标枪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4):27-28.

On Epidemiology and Etiology of Sports Injury in China’s Ice Sports Athletes

WEI Yaru1, XU Jinqing1, WU Fei1, LIU Zhiliang2, GAO Hongjie3

(1.Harb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rbin 150008, China; 2.Heilongjiang Nongken Vocational Collage, Harbin 150025, China;

3.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Harbin University, Harbin 150086, China)

Abstract:Taking 128 ice sports athletes as the objects, the features and causes of sports injury epidemiology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ice sports athletes have a higher incidence of sports injur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petition and multiple. The sports injury occurrence rates of the ice hockey, speed skating and figure skating are relatively high, the injury rate of curling is relatively low. The waist, knee joint and ankle are the high incidence areas of sports injury. The main types of injury are muscle damage, joint damage and ligament damage. Athletes’ sports injuries are mainly manifested as moderate injury and mild injury, severe injury is less. Acute injury is more than chronic injury. Technical factors are the main reasons causing the ice athletes sports injury.

Key words:ice sports events;sports injury; epidemiology; etiology

文章编号:1674-232X(2015)06-0663-06

中图分类号:G804.53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232X.2015.06.019

通信作者:魏亚茹(1973—),女,副教授,主要从事运动人体科学研究.E-mail:wyrwei2008@126.com

基金项目:2014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2541260).

收稿日期:2015-03-05

猜你喜欢
病因学运动损伤流行病学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控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学及护理研究进展
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与主动脉夹层的关系研究
关节镜治疗踝关节运动损伤的临床应用意义探究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一个非综合征型聋家系的分子病因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