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2015-03-02 05:28张悦群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小利事物

◎吉 鸾 张悦群

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吉鸾张悦群

(配套教材: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下面是一则作文材料: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请看一篇议论文:

有舍才有得

舍弃是一种智慧的显现,就像丹麦人钓鱼那样,钓到鱼还要将鱼放生河中;就像孟子说的那样,“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人生绝不会一帆风顺,当必须舍弃时,就应该果断地舍弃。放得下才能走得远,有舍弃才有追求,什么也不愿意舍弃的人反而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立意不正确,作者不能全面分析这则材料的立意,即“舍弃眼前小利,求取长远大利”。仅说“舍弃”“有舍弃才有追求”,只是孟子观点的概括。)

日本的养鱼业有过这样一个事件。过去北海道渔场资源丰饶,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临海居民都肆意捕捞,不光金枪鱼等品种数量锐减,还威胁到鲸和海豚的生存,因此,日本政府采取措施整顿渔业,规范捕鱼制度,特别加强对鲸和海豚等品种的捕杀控制,不能为了食欲,损害了生灵也隔绝了后代与自然的接触。同样,这也就是“有舍才有得”的表现。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因为太多的无限制的索取,危害到了自然应有的平衡,唯有重拾这份和谐,才有意义。(本段运用日本养鱼业的事件从反面论证“有舍才有得”这一观点,与材料“舍小利以谋远”有偏差。但其中“隔绝了后代与自然的接触”“危害到了自然应有的平衡”涉及“谋远”之意,但没有进一步强化,因而只能与正确的中心“失之交臂”。)

人生路上充满了选择,有选择必定有舍弃。面对十字路口,我们要舍弃不属于自己的道路;面对老弱病残,我们要舍弃冷漠;面对失败,我们要舍弃懦弱;面对成功,我们要舍弃骄傲;面对诱惑,我们要舍弃冲动;面对友情,我们要舍弃自私。舍弃我们应该舍弃的,必须舍弃的,才会拥有我们可能得到的,应该得到的。(“舍弃”“必须舍弃的”,“才会拥有”“应该得到的”,其区别在哪?不清楚。如果作者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原因是除了留下了可用的东西,尤其是还留下了可以发展的东西,比如“小鱼长大”之类。)

舍弃是一种做人和做事的准则,是一种低调而有智慧的人生哲学。人只有懂得舍弃,对任何事都认真,心胸才会更开阔,生活才会更充实,就会无往而不胜。因为计较得少,所以活得更轻松,拥有的自然也就会多。懂得舍弃的人,更像是一个医生,为自己把脉,并开出医治自己心灵的良药。(“人只要懂得舍弃”“就会无往而不胜”,思维绝对化。前因后果不成立,“舍弃”怎么可能就成为“百战百胜”的良方呢?)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关键在一个“舍”字,只有舍得,才能获得,可是急功近利的做法依旧屡见不鲜。股市的急转直下,让一些人顿失方向;楼市的水涨船高,让一些人倾囊赴火。许多人在追逐利益的时候往往不能预料得到的利益,因此常常是“想得而难得”。股神巴菲特在谈到自己“滚雪球”的盈利的时候,就谈及曾在最初投资阶段的不如意,但他面对不顺心,面对蝇头小利却不动心。舍小利以谋远,终成伟业。(结论“舍小利以谋远,终成伟业”符合题意,前面巴菲特的事例也能证明这个结论。然而,本段前半部分不能证明这个结论,只能证明“想得而难得”或“只有舍弃才能得到”的论点。因而,本段前后论点不一致。)

时代发展,物欲横流,必然会激发人们功利的心态。但请学会辩证思维,“有舍才有得”,赢得此时的一份释然与平衡,为今后蓝图插上腾飞的双翅。(以“有舍才有得”照应开头“舍弃是一种智慧的显现”,体现了作者经纬文章的意识,但由于立意偏题,点题工作做得再好也没有大用。)

【修改思路】

摒弃片面思维,学习全面思维。不能只注意材料中“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之语,还要注意其中“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的导语,与第一材料中“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的议论,把它们综合起来,以“舍小利以谋大利”立意。其实,第一种说法的引申意义为“舍弃眼前的小利,才能谋取长远的大利”,其内涵比第二种说法的引申意义“舍小利以谋大利”或“有舍才能得”更丰富。前者可以涵盖后者,后者不能涵盖前者。这里只用后者,犯了片面理解的错误。所以,对几个材料组成的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的时候,应该注意辩证思维,既要全面综合,又要抓住几个材料含义的共同点。找出共同的寓意,确保其内涵能覆盖每一则材料的含义。

【规律指要】

事物是纷繁芜杂的,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不能简单化。说理论证要辩证,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不妨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有客观全面的视野

要讲究作文思维的客观性,不能偏离题目的客观要求和写作要求。如果不能遵循其客观特点,凭着想当然写作,最后只能离题万里。看事物要全面而不能片面,不能犯盲人摸象的错误。要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不要光看支流而忽略主流。当然,也不能只看主流而忽视支流,有时支流也非常重要。

二、要有发展变化的思想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要根据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苍蝇肮脏、讨厌,传染伤寒、痢疾等许多疾病,但是澳大利亚人偏偏喜欢苍蝇。他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本国的苍蝇都是干净的、美丽的,只有外国的苍蝇才是肮脏、讨厌的。

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写作时就容易得心应手。

事物的变化与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循环往复而又由低到高的螺旋发展过程。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但有时要掌握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必须善于把握事物的“度”。正如列宁所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的一小步——真理便会成错误。”

三、要掌握普遍联系的方法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诸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这就要求我们看待事物时,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而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每当考试临近,有人主张多用一点时间学习,少一点活动,最好任何活动或体育锻炼都不要参加。然而,这就违背了事物间互相联系的规律。

四、要有对立统一的观点

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普遍联系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中。矛盾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比如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我们在议论说理的时候,应当明白这个道理。

五、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人们常常只注重表面上、形式上的东西,而轻视甚至忽略了本质上、内容上的东西,只顾一时赏心悦目,忽视其本质特征与实用价值,常常本末倒置,因小失大。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有一道关于“500万元大奖”的材料作文题,人们对诚信的态度仅是现象,社会道德滑坡才是本质。但凡就事论事,无所发挥的文章,共同的毛病都在于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根源还是在于辩证思维的缺乏。

【练习解析】

(练习题目见高二必修4《写作练习》P81)

一、陈蕃持有反传统的观点,不妨就此进行辩证分析。

一屋不扫就不能扫天下吗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典出《后汉书·陈蕃传》,说的是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一心想干大事业。一天,朋友薛勤来访,见他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国人往往从一点生活琐事就生发出对前途和未来的担忧。其实,一屋不扫,也是可以扫天下的。有不少事情是我们自己吓唬自己,为难自己,折磨自己。

住在英国房东家的同事说,女主人出差后,俩孩子就把换下来的衣服带到姥姥家去洗。要知道,家里就有全自动的洗衣机啊。而这两个孩子大的21岁,小的也有19岁了。本以为这是个别现象,但一位在英国某大学里任教的老师告诉我,他家的孩子也什么都不会。

这事并没让我因为英国孩子也不会自己洗衣服,而感到心理平衡。反倒忽然觉得,国人往往从一点生活琐事,就生发出对前途和未来的担忧,是不是太有些小题大做了?我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恨不得从一点点小事,解读出一大堆哲学道理来。其实,一屋不扫也是可以扫天下的。有些小事就是小事,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不少家长和老师担忧,现在年龄较大的孩子连袜子都不洗。不少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这的确值得担忧。但再怎么说,这也只是生活能力的问题。

中国的家长没有几个不纠正孩子吸吮手指的。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为此受训挨骂吃了苦头。英国的妈妈会给孩子一个奶头吸着。一个长大成人的女孩子有时还会吮手指,也没见她的父母少见多怪。许多小事,并没有中国父母想得那么复杂。树大自然直——即便不那么笔直笔直的,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国人还有句话“三岁看大”。大体是说,从一个小孩子的言行,就能预测出他长大后的作为。这句话,不知道给多少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带来了麻烦。因为,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大人们刻上了坏孩子的烙印。

有些人自以为预测出了孩子的未来,不想却毁了孩子的前程。因为,他们依据三岁孩子的作为得出的不恰当判断,使得他们再看孩子时戴上了有色眼镜。

二、要全面理解材料,不能机械模仿。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其实,乌鸦抓羊的荒唐现象,从古至今,一直是层出不穷的。

古有邯郸学步者,看到别人走路姿势优美,便煞费苦心,细心钻研学习他人。殊不知,他根本不适合,最终落得不仅没有学会别人的步态,而且忘了自己当初的走姿,岂不可笑可悲!丑陋的东施,一心想拥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然而却无能为力。一日偶见西施捧腹,面有难受之色,但表情甚是可爱,于是,学习西施,结果弄得自己更加丑陋,人们都厌恶她的样子……

现代社会依然如此,没有刘德华的帅气、张国荣的迷人,硬要摆个酷姿,理个酷头,弄得自己简直不堪入目。更有甚者,拿着张含韵的“酸酸甜甜就是我”修饰自己,更是让人受不了。因为他们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所以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泰山奇,华山险,黄山绝,峨眉秀,玫瑰芬芳,百合秀丽,因为它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你有芙蓉如面柳如眉,我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是大家闺秀,温文尔雅,我是小家碧玉,同样秀丽;你驰骋政坛,跃马商场,我琴棋书画,天下奇绝……

是鱼儿就不要模仿鸟儿幻想蓝天,是鸟儿就不要模仿鱼儿迷恋海洋。只有坚信自我,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三、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自由,防止过分追求自由会朝向相反方向转化。

四、可以运用“客观全面”的观点进行分析。

坚挺的中国文化——民族的根基

河北与山东交界处,是孔子的故乡曲阜。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礼节繁琐。大年初一早上最迟六点就要起床,给长辈们磕头拜年。有一年宣传废除陈规陋习,村长清早起来就用广播喊话:今天大家都不磕头了,废除这种陈规陋习。

话音落下,扩音器里传来他老爹的声音(广播站在村长家里):“先给老子来磕个头,然后去给你的大爷、叔伯们去磕头。”似乎有点过分?不然。孔子故里,强化敬老传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已经改掉的东西,其中不少确是陋习。比如女子裹小脚、男子留辫子之类。

我国曾历经若干战乱,不管是外国入侵,还是内部战事,文化精髓永远存在,甚至在战争中,还能传播到很多地方,比如火药制造流传到世界各地,《孙子兵法》为西方所用。

一个民族的兴旺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魂。我们应当学习与保护这种文化,发展这种文化,让华夏民族在文化发展的同时实现伟大的复兴。

……

五、弄清“人”与“路”两者关系,多角度、多方面分析论证。

人与路

俗人走在路上,汲汲于名利,浑浑噩噩。

正如林清玄所说:“追求太多,心全落满尘埃。”然而有太多的人一心追求名利,将金钱、地位、荣耀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于是费尽心机,戴着伪善的面具,在尘世中摸爬滚打,为所得的名利沾沾自喜,极尽猥琐之能事。

庸人走在路上,患得患失,郁郁寡欢。

东山魁夷说过:“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清泉,只是日常烦乱的声音遮蔽了它。”的确,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已渐渐失去原本纯净的心灵,被外界所干扰,为得失所牵绊。生于富商巨室之家的李叔同,虽为一代艺术大师,他却在事业处于巅峰之时,毅然遁入空门,潜心修炼。他的心得以沐浴清化,他的人生由此而不平凡。他不再为世俗所累,为世事牵绊,身着224块补丁的旧僧袍离世,临终的偈子是“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他的人生最终成为奇迹。

智者走在路上,笑对得失,且歌且行。

那是“倚楼听风雨,但看人生路”的洒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是“对酒不觉眠,落花盈我衣”的美妙……做一个智者,在人生之路上,一路高歌,一路欢笑。

正如冰心所说:“走在人生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哀。”

(吉鸾江苏省邗江中学;225100张悦群江苏省宿迁中学;223800)

猜你喜欢
小利事物
Elastic electron scattering with CH2Br2 and CCl2Br2:The role of the polarization effects
贵州大学 喀斯特区耕地地力提升与培育团队 王小利 课题组
美好的事物
进城记
另一种事物(组诗)
对生活中的事物的联想
奇妙事物用心看
为友放贷收回扣为了小利丢前程
《谈骨气》:一篇地道的证明文——与毋小利老师商榷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