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有效教学策略 丰盈数据分析观念

2015-03-02 18:19郑文庆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花店平均数观念

郑文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实验稿课标的“统计观念”更名为“数据分析观念”,是新课标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体验随机性、获取数学信息、数据的应用价值。如果说前两者偏于统计过程和统计方法本身,后两者则更为注重运用数据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

一、溯根源,感知数据收集的过程性

“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逐渐建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过程,感知数据整理的必要性,从而对数据产生一种亲切感。

1.课前调查:在以下给出的四种颜色中(A.红色;B.黄;C.绿;D.蓝),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种?为了了解班里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是哪一种,你打算如何展开调查?

这个环节,改变直接呈现教材提供的数据为课前调查“班里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一方面,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明对全班50位同学展开了调查,结果如下:A、A、B、C、D、A、B、A、A、C、B、A、A、C、B、C、A、A、B、C、A、A、B、A、C、D、A、A、C、D、B、A、C、D、A、A、A、C、D、A、C、B、A、A、C、C、D、A、A、C。

2.问题引领:(1)根据上面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是哪一种吗?(2)你认为小明的数据收集方式好不好?你有没有更好的收集、整理方法?(回忆选举班干部、三好学生时的计票方式,学生想到“正”字统计法。)(3)从绘制的图表中,你能迅速地判断出该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是哪一种吗?

这样,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简单计算的方法和过程,借助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比较,感受条形统计图更为直观,代表红色的符号A出现的次数最多,则红色为最受同学们喜爱的颜色。

二、找联系,体验情况发生的随机性

史宁中教授说:“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难点在于如何创设恰当的活动,体现随机性以及数据获得、分析、处理进而做出决策的全过程。”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可能性时,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却忽略了对数据的分析,导致作业中遇到了尴尬,“箱子里有5个红球,1个白球。摸到( )球的可能性大”,还有一部分学生填白球。追根溯源,我认为应先让学生猜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再用实验验证——通过摸球实验获得具体数据,再分析数据,然后用事实佐证猜想。这样,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让学生既体会了随机性,又感受了数据中蕴含着规律性:摸到红球、白球都有可能,但红球的个数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

三、辨异同,理解信息获取的层次性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能有效地揭示知识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如,学习“平均数”时,在“导入新知”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一起收看一条公益广告。1.播放视频:“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看到这条信息,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可能产生疑问:水并不少,世界100多个国家,我们排名第4名。2.继续播放视频:“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美国的,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这时,你又发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名次下降的原因,引出“人均水资源”,抓住要害,光比总量是不行的,从而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平均数。在“当堂训练”环节,教师又设计了一道题目:李华参加6千米登山比赛,上山每小时3千米,从原路下山每小时6千米,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大多数学生的解答方法为:(3+6)÷2=4.5(千米/时)。假如这段山路的长是12、18千米,请男、女同学分别选择对应的路程进行验算。(12×2)÷(12÷3+12÷6)=4(千米/时);(18×2)÷(18÷3+18÷6)=4(千米/时)。在同学们都感到惊奇之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错因。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恍然大悟:平均速度≠速度和÷2,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即原题应列式为:(6×2)÷(6÷3+6÷6)=4(千米/时),这道题目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从比较总数量到比较平均数,再到比较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知识的层次性逐渐明晰,知识的结构性逐渐形成。如此的启迪如钥匙,能打开学生思维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底。

四、促回归,彰显数据分析的实用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如果说能运用数学眼光来看待、分析生活问题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那么,能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则是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富有现实性的数学问题,将课程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教学“平均数”时,在“拓展应用”环节,教师先出示一道题目:王经理开了两家花店,下面是两家花店近五年的营业收入统计表。(单位:万元)

王经理想转让一家花店,集中精力开好另一家花店,你认为应转让哪家花店?为什么?大概是受“导入新知”“当堂训练”环节的负迁移,列式为:1.5+2.2+4.5+6.2+8.8=23.2(万元),6+6.8+4.8+3.2+2.4=23.2(万元)或(1.5+2.2+4.5+6.2+8.8)÷5=4.64(万元);(6+6.8+4.8+3.2+2.4)÷5=4.64(万元)。从而,答案为:“我认为转让甲或乙都可以,因为它们的年总收入、平均年收入都相等。”遇到这样的尴尬,就要从其他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或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两家花店近五年的营业收入数据呈现规律,或让他们对两组数据结合折线统计图进行理性地分析,发现虽然年总收入、平均年收入都一样多,但甲店年收入越来越多,而乙店则越来越少,所以应转让乙店。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又能孕育学生信息获取的精确性。

再出示另一道题目:“今年,在国庆64周年歌咏比赛中,评委老师给我们班打的分数分别是:93、92、92、95、100、94、96。

1.如果你是一位评委,你会怎样计算平均成绩?

2.评委老师是这样计算平均分的:(92+93+94+95+96)÷5=94。你知道为什么吗?”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有对比才有鉴别,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进行对比训练,让学生在对比中探索,在比较中辨析。显而易见,学生明白了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合理,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剩下的分数的平均分。依标据本,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练习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生活所需,突出数学课程的应用意识。这样,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的分析,不仅学到灵活地求平均数的技能,还学到了有现实生活实践价值的数学。

猜你喜欢
花店平均数观念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王跃农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美美花店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