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回旋

2015-03-03 05:31
中外文摘 2015年19期
关键词:医学博士哥嫂孤儿

□ [美]海 伦

家的回旋

□[美]海伦

1997年春节后,我带着幼小的儿子去公公家告别,把仅有的500元留给了他。老人得知我们要跨出国门,很生气:“我的儿子读了医学博士,却去了美国,我这辈子不想再见他!”

我含着眼泪告别公公,去北京看望我的奶奶。她打开我的背包,看到我母亲生前买给外孙的积木。奶奶用其中一块积木给我做了个针线板,把一生的360元积蓄悄悄地放在我儿子的口袋里。我们在泪雨中离别,我心如刀割:奶奶,为了与在国外的丈夫相聚,今天我竟要和您骨肉分离。我没想到与奶奶的这一别竟成永别。

出国时,我已过了而立之年。带着亲人的嘱托,我历尽千辛万苦,在美国完成了学业,并在一所常春藤大学任职。

儿子就读于美国高中时,要做一个文化课题,他选择了演奏古筝曲。在向国内的大伯咨询购买古筝时,大伯说他任职的高中有个男孩,其父母因车祸去世,问我儿子是否愿意和我公公一起资助这个孤儿完成学业,儿子立即答应了。听说公公要捐给孤儿2000元,我觉得难以置信。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公公不是一个大方的人。

我结婚时,公公请先生的哥嫂到他家吃饭,婆婆做了10盘菜,算是我们简朴的婚礼。公公说这桌饭菜要以5元一盘的价格计算,钱由我们支付,先生只好从哥嫂给的100元贺礼中拿出50元交给公公。那时我们尚无住房,公公却对此视而不见,还把市里分给他的两居室让给了别的教师……

儿子读大学前,我们带他回国寻根。婆婆掀起我儿子的上衣,查看这个“小鬼子”是否像美国人一样长了胸毛。公公听说我们要去探视孤儿院,便从我给他的钱中拿出500元,让我们送给孤儿院的孩子。那次去孤儿院,儿子感受到生病孤儿需要救助,立志成为医学博士。

春节前,先生给公公打电话拜年,公公误以为他是记者。有记者采访公公?我感到很诧异,便在网上搜索他的名字,一篇《81岁老人拾荒11载扶危济困》的文章,让我知道公公竟是市里著名的慈善老人。他从1996年开始拾荒,为学校、残疾人、素不相识的贫困生捐了很多款,还把我们给他过80岁大寿的钱拿出来,资助家乡的22位老人。公公被评为“2013年‘感动唐山’十大年度人物”。

可我们看到公公的家里只有一居室和一张床,小得不能再小。我这才明白,公公心中的家是社会和国家,大得不能再大。公公童年丧母,17岁到外地读书,是村里人的资助让他受到了高等教育,成为国家一级教师。公公让我们学会独立生活,虽不关注我的小家,却用他有限的财力源源不断地回报社会。

我的儿子今年就要读完医学博士了,先生和我希望他做一名国际医生。我们鼓励他:跨出美国的国门,去救助中国的病人。因为他的根在中国,医学是没有国界的。

(摘自《家庭》2015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医学博士哥嫂孤儿
侄子留学记
大陆、香港和美国医学博士培养体系比较及启示
博士哥哥
微米之内 万里之外——记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后、东莞天天向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吴天根
彼此懂得,足矣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
孤儿在这里健康成长
儿童村·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