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的“点点”画

2015-03-05 23:37
南方周末 2015-03-05
关键词:丘陵学画乐山

南方周末记者 陈露 发自广州

周吉耻的非主流,首先体现在他的画,很多人说又乱又怪:远看国画颜料掺杂油画颜料,看似毫无章法的色点。因此得了个外号:“周点点”。

也有人认为,这就是“周氏丘陵”,用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前秘书长吴凡的话来说:“这个丘陵,以后就姓周了。”

周吉耻惯用“满构图”:把点与色彩一层层叠加,铺满整张宣纸,这和中国山水画讲究留白背道而驰。

这些都跟他下了46年围棋有关。在周吉耻看来,少有留白,反而加重了留白的重要性,这就像:黑子白子落满棋盘,密密麻麻,最后的“气眼”反而更突出。

1978年,周吉耻36岁,以前他对绘画的印象停留在“文革”宣传画,看到“嘉州画派”创始人李琼久的画,三两笔勾勒出峨眉山的冷杉,形之外,他看到了冷杉“挺拔不羁”的神。

当时周吉耻还是成都公交公司的工人,但愤然决定半路出家,学习画画。一位同事太太说:周吉耻能画画,我用手心煎鱼给你吃!

1980年,李琼久在乐山成立了“文革”后中国第一家民间画院。收学生不设门槛,给愿意学画的人学画的机会。周吉耻拜在了李琼久门下。

对公交工人周吉耻来说,学画当然不轻松。一边上班,一边学画,乐山、成都两地跑;更严峻的是没有钱,为了买画纸和笔墨,周吉耻戒掉了十几年的烟瘾,但去乐山的路费,还是个大问题。每逢师兄弟来,周吉耻赶紧把自己的习作,让他们带回去给老师,等他们下次来成都时,再转达老师的点评。照这种方式,周吉耻远程学了12年画。

12年间,他从来没有听过外界的反馈。1990年,周吉耻向四川省美术协会递交了办画展的申请。省美协很快给了回复:在四川省美术馆给周吉耻办画展。

四川省美术协会出面,邀请画家李焕民、芩学恭、黄纯尧、作家车辐、导演谢添等社会名流出席画展。李琼久也特意带着一众弟子从乐山赶到了成都。

周吉耻终于听到了老师对自己的肯定:“鸡笼里那么多鸡,总有一个会叫。”

没吃到手心煎的鱼,但他开办了自己的画展:1995年在成都中日会馆举办个人画展,2012年在成都美术馆举办“蜀中三怪”画展。

跟李琼久画了十年峨眉山,直到198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四川画家陈子庄遗作展,周吉耻在报纸上见到了陈子庄的画作,立刻陷入痴迷。

为了看到更多陈子庄的真迹,周吉耻主动结交陈子庄的长子陈寿岳,一块儿喝酒,喝完一块儿画画。

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着重刻画的大山大水,陈子庄的山水画朴实简易,表现的是“巴蜀山间淳朴宁静的山野村庄”,这是周吉耻的“童年记忆和故土情结”。

1942年出生的周吉耻,哥哥和妹妹幼年早逝,加之父亲是国民党军官,成分不好,周吉耻从小就形单影只。家乡的丘陵,尤其是上学时每天都爬的重龙山,成了他的重要陪伴。

从此,周吉耻尝试画丘陵的各个面。

写生回来,周吉耻对半成品进行再创作:用积墨的笔法,一层层把“点”积上去,这让他的画往往看起来很厚。他的用色也很纯,“蓝就是蓝,红就是红,黄就是黄,少有混色”。

也因为周吉耻的乱和怪,画不好卖。

1991年,一位台湾文化推广人找到周吉耻的家里,自称操办过作家三毛的葬礼。他相中了周吉耻一系列表现朦胧感的作品,认为这种类型的中国画会有很好的市场价值。他承诺,几年之内可以把周吉耻在国内外打出名气,但前提是,周吉耻必须按他的要求来画。

“尺寸题材规定好,一百幅,一年三万。”周吉耻的儿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周吉耻没干。

周吉耻热爱的陈子庄,生前一幅画,换一碗面都换不到,直到过世后才渐渐受到赞誉。这也是周吉耻信奉的逻辑:“梵高不也是一开始不受认可吗?”

猜你喜欢
丘陵学画乐山
参情
卖身学画(上)
卖身学画(下)
学画小乌龟
郭怀宇作品
多面乐山
适宜丘陵山区发展板栗生产的关键措施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丘陵地区枣树栽培及管理技术之我见
西部丘陵地区传统农业村的现代农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