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护理应急分队护士应急能力培训及效果分析

2015-03-06 05:58汉瑞娟
军事护理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原地区分队操作技能

汉瑞娟,陆 皓,李 娟,张 华

(1.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 护理部,甘肃 兰州730050;2.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 安宁分院护理部,甘肃 兰州730070)

高原地区环境地质条件特殊,少数民族集聚,灾害性事件多发,由于缺氧、高寒、高日照、地形复杂等自然条件影响,对灾害救护有其特殊要求[1];高原地区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因此高原地区应急救护就显得十分重要。自2010年1月起,我院建立了护理应急分队,依托培训中心对护理应急分队护士实施应救能力培训和考核,以期提高高原地区护理应急分队护士的急救能力,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 护理应急分队护士共20名,均为女性文职人员。年龄24~32岁,平均(27.0±4.5)岁;护龄5~13年,平均(9.5±5.0)年。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13名,护士2名。学历:大专15名,本科5名。

1.2 方法

1.2.1 成立应急能力培训考核小组 由护理部助理员、培训中心总护士长及护理带教老师共5人组成应急能力培训考核小组,小组成员均具有10年以上的应急培训考核经验。该小组负责制订护理应急分队护士急救流程、应急培训及考核计划、应急能力考核细则,并具体组织培训和考核。

1.2.2 培训目标 通过对护理应急分队护士实施应急能力培训及考核,护士能在应对高海拔突发事件的急救时忙而不乱,迅速进入状态,突发事件后能正确处置;能够提高急救护理能力、高原护理能力、灾后护理能力,为患者的救护提供有力支持。

1.2.3 培训方法

1.2.3.1 理论授课 组织护理应急分队护士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理论授课,内容包括:(1)急救护理知识,包括急救基本知识与技能、急救现场护理观察要点、搬运及转运途中护理观察要点、野外生存常识与技能、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伤病员分类后送、执行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相关知识、各种灾害救援护理知识、合作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等;(2)高原护理知识,包括高原环境特点及对正常人的影响、高原营养需求及护理、高原心理反应及护理、高原病相关知识、高原环境对伤情的影响、高原战创伤特点及护理、高原习服与脱适应知识、高原氧疗护理、高原输液护理、与少数名族沟通能力等;(3)灾后护理知识,包括灾害心理危机护理干预、救援人员自我心理调适、灾后传染病相关知识、常用消毒隔离措施、灾后环境卫生管理、灾区饮用水管理与消毒等[2]。

1.2.3.2 重点科室轮转 根据每名护理应急分队成员的专业情况,分别轮转急诊科、ICU、妇产科、儿科、五官科、胸外科、普外科、呼吸内科等科室,共计6个月。采取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队员们熟悉专科疾病的发生与护理特点,掌握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处理流程与观察护理要点。轮转培训出科时由各科护士长做出鉴定。

1.2.3.3 急救技能操作训练 以2006版的《战伤救治规则》为教材,学习处置紧急情况下的护理要点,强化急救的基本原则和救治技术[3],全面掌握野战救护常用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五大技术、常用仪器使用及急救操作技能(简易呼吸器、多功能呼吸机、心肺复苏技术、电除颤、电复率、心电监护仪、吸痰术、全自动洗胃机的使用、环甲膜穿刺或切开术、气管插管术、深静脉置管术及配合)等,全面提高应急分队人员的急救能力。

1.2.3.4 急救情景模拟训练 以患者出现某种紧急情况为设置情景,引导护士进行模拟抢救和处理,提高护士对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水平和技能[4-5]。假设、虚拟多种紧急情况为背景,设法增强背景的逼真度,通过模拟高海拔突发事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急救情况,考核应急分队成员的应变、处置及抢救配合能力,拓展训练领域,提高所有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和现场救护能力。如高原环境下出现失血性休克时,启发护士识别和准确判断病情,考虑高原环境的特点,再按照患者休克的急救流程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1.3 考核方法

1.3.1 应急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 护理部培训后结合理论课程内容组织应急理论知识考核,满分100分。操作技能考核包括除颤仪、负压吸引急救设施操作、自救互救、野外生存技能等,由护理部考核小组组织考核,根据操作评分标准评分,满分100分。

1.3.2 应急综合能力考核 应急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急救操作技能及高原护理能力、灾后护理能力等。应急综合能力考核时设置急救模拟场景,护士分批参加考核。应急综合能力考核标准由培训考核小组制订,以百分制评分。评分依据如下:病情观察能力20分,要求正确识别急救现场及转运途中的生命体征变化,病情变化时迅速作出反应;应急反应能力20分,要求护理应急分队护士团结协作、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反应敏捷;急救设施操作能力15分,要求急救设备操作熟练,遵守操作规程;高原护理能力15分,要求掌握高原营养需求及高原病相关知识、高原战创伤特点及护理、高原习服与脱适应知识、高原氧疗护理、高原输液护理、与少数名族沟通能力等;灾后护理能力15分,要求熟悉灾害心理危机护理干预方法、救援人员自我心理调适方法、灾后传染病相关知识、常用消毒隔离措施等;综合应急能力15分,要求判断准确、处置正确、配合流畅。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应急分队护士经过培训,应急能力考核成绩较培训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培训前后应急分队护士应急能力考核成绩比较,分)

表1 培训前后应急分队护士应急能力考核成绩比较,分)

?

3 体会

3.1 提高了高原地区护理应急分队护士的应急理论知识水平 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寒冷,紫外线辐射强,大气压、氧分压明显降低,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在此基础上,如发生急危重症及严重创伤,机体所产生的反应和临床表现与平原地区有很大不同[7]。因此,应急救护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掌握高原与平原地区的共同特点与不同特点,才能采取相应的和针对性强的护理措施。我院地处高海拔地区,因此护理应急分队护士需掌握相关的高原知识。通过对急救护理知识、高原护理知识及灾后护理知识的学习培训,其理论知识水平显著提升(P<0.01),为高原应急操作技能培训及应急救护打牢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障。

3.2 提高了高原地区护理应急分队护士的应急操作技能水平 通过重点科室轮转、急救技能操作训练及急救情景模拟训练提高了护理应急分队队员的应急操作技能水平,包括基本急救技能、高原灾害应急救护能力、灾后护理能力,使队员掌握了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处理流程与观察护理要点,提高了应急分队成员的应变、处置及抢救配合能力,拓展了训练领域,提高了危机管理意识和现场救护能力。

3.3 提高了高原地区护理应急分队护士的应急综合能力水平 灾害突发事件无时不在,我们必须时刻具备防范意识[8-9],提高应急能力。通过培训,提高了高原地区护理应急分队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急救操作技能及高原护理能力、灾后护理能力等应急综合能力水平。在我院救治岷县地震伤员中,伤员抢救成功率为100%,护理应急分队成员获得了军地首长的好评。

4 小结

护理人员的成长具有实践性和晚熟性的特点,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掌握、积累、提高[10]。通过对应急救护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与考核,强化了高原地区护理应急分队护士对病情评估与观察、高原护理、灾后护理等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应急操作技能的训练与强化,使护士能够迅速、熟练、准确操作急救器械并进行自救互救,提高了护士应对高原地区突发事件的救护能力;通过情景模拟训练与考核,帮助应急分队护士将各知识要点融合贯穿起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将各种急救操作技能应用于模拟抢救场景中,提高了护士应急综合能力。

[1]陆皓,汉瑞娟,李娟,等.高原护理人员灾害救护知识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1):156-158.

[2]汉瑞娟,陆皓,李娟,等.高原地区护理人员灾害救护核心能力体系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585-587.

[3]张华,陆皓,李娟,等.军队医院护理应急分队的构建与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5B):64-65.

[4]左磊.神经外科护士应急能力的培训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7(9):67-69.

[5]吴晓莲.护士掌握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现状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6):14-16.

[6]肖顺贞.护理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6.

[7]李素芝,高钰琪.高原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8]何楠,李潇琳.卫勤分队护理人员灾害救护能力的培训.护理学杂志,2014,29(2):7-9.

[9]严玲微,胡显玲,夏晓清,等.成批伤员应急救护系统的组织与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1A):61-63.

[10]蔡虻,姚莉,孙红,等.新毕业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法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4):290.

猜你喜欢
高原地区分队操作技能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伤情驱动在卫生分队演训中的初步探索
关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省级测试的思考——以高中生物学为例
新编制下陆军信息通信分队保障能力评估模型
AV500系列无人直升机在高原地区完成试飞试验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陆军分队战术决策问题研究
高原地区流感病毒培养的条件优化
高原地区与非高原地区胸乳路径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对比研究
在上饶集中营女生分队的日子
31 例高原地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