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观察

2015-03-08 07:04雒润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6期
关键词:伊立粒细胞毒性

雒润华

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观察

雒润华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5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采取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 治疗后, 观察近期治疗效果和毒性反应。结果总治疗有效率为43.9%;不良反应由高到低依次是粒细胞减少、腹泻以及恶心呕吐, 发生率分别为56.1%、47.4%、43.9%以及42.1%。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 增强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

伊立替康;顺铂;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不良反应

在肺癌中, 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87%, 但约有75%的患者往往在中晚期就诊, 已经失去最佳手术治疗时机[1]。作者对本院收治的5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 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5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满足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诊断标准。其中, 男34例, 女23例, 年龄47~72岁, 平均年龄(63.2±2.4)岁;病理类型:32例鳞癌,14例腺癌,9例腺鳞,2例未分型;肿瘤累及部位:主要累积到肺内原发灶、胸膜、纵膈淋巴结、骨、肺内转移、肾上腺、浅表淋巴结等部位。

1.2 方法 本组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给予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 其中, 伊立替康:在治疗第1天、第8天以及第15天对患者静脉滴注, 每次60 mg/m2, 顺铂:治疗第2、3、4 天以及第28天为1个周期, 对患者静脉滴注顺铂, 每次30 mg/m2, 共治疗2个周期;对患者进行化疗前, 应用8 mg恩丹西酮, 如有必要, 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

1.4 疗效评定标准[2]

1.4.1 疗效判定标准 将WHO制定的实体瘤疗效判定标准作为主要判定标准:完全缓解(CR):患者肿瘤显著消失,并保持1个月;部分缓解(PR):肿瘤面积超过50%, 且至少保持1个月;无变化(NC):肿瘤病灶面积减少低于50%或者25%, 至少保持1个月;进展(PD):肿瘤增加超过25%或者形成新病灶。总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4.2 毒性反应 主要包括急性不良反应和亚急性不良反应。0度:无反应;Ⅰ度:轻度反应;Ⅱ度:中度反应, 患者能够耐受;Ⅲ度:中度反应, 患者不能耐受;Ⅳ度:患者存在严重反应, 且伴有并发症。

2 结果

2.1 患者的临床疗效 本组研究的5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3例患者治疗1个周期,13例患者治疗2个周期,24例患者治疗3个周期,17例患者治疗4个周期, 治疗周期中位数为3周期。治疗效果:CR2例, 占3.5%, PR23例, 占40.4%, NC24例, 占42.1%, PD8例, 占14.0%, 总治疗有效率为43.9%。

2.2 患者的毒性反应情况 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25例恶心呕吐、32例粒细胞减少、3例血红蛋白减少、2例血小板减少、24例脱发、27例腹泻、1例腹痛、6例疲乏以及1例乙酞胆碱综合征等,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3.9%、56.1%、5.3%、3.5%、42.1%、47.4%、1.8%、10.5%以及1.8%。不良反应由高到低依次是56.1%、47.4%、43.9%以及42.1%。见表1。

表1 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n)

3 讨论

肺癌作为临床中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 近年来, 其发病率在不断提高, 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确诊时, 往往已处于晚期, 如不能及时治疗, 则患者的1年生存率仅仅达到15%, 大多数患者已经失去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 临床治疗主要采取以化疗为主的方案。目前, 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主要将铂类化疗方案作为基础。近年来, 随着吉西他滨、紫杉醇等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大大提高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与生存率[3]。本组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采取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 其中, 伊立替康属于一种可溶性、半合成的喜树碱类衍生物, 在机体内能够将羟酸酯酶转化成7-乙基-10-羟基喜树碱, 能够和拓扑异构酶I-DNA复合物互相结合, 抑制DNA链的组装, 使DNA链出现断裂, 给DNA复制产生干扰, 最后将抗肿瘤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目前, 临床中常将伊立替康运用到结肠癌、宫颈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等疾病的治疗中, 且能够取得较好疗效。本组研究结果表明,治疗中位周期为3周期, 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43.9%, 不良反应主要以粒细胞减少、腹泻以及恶心呕吐为主。

应用伊立替康治疗后,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其发生的一种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 如患者发生合并感染, 则运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如有必要, 可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患者化疗间期, 能够恢复至正常范围;腹泻为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应用伊立替康能够在两个高发期内出现腹泻。早期阶段输注24 h内, 伊立替康能够阻滞胆碱酯酶的活性, 增强胆碱神经的兴奋性, 并导致患者出现出汗、流泪、面红、缩瞳以及多涎等病症, 该类反应属于一过性;腹泻为治疗后的一种严重不良反应, 主要由于肠黏膜受损, 给粒子转运产生影响, 使其出现异常;且还受到肠腔内大量分泌电解质、水等因素影响[4]。

综上所述, 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 增强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

[1]岳文彬.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4016-4017.

[2]吴建亮.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中国基层医药,2011,18(9):1182.

[3]晏军.伊利替康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观察.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1):4161-4162.

[4]谢满红.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10,50(29):10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090

2014-12-18]

454000 河南能源焦煤集团中央医院肿瘤内科

猜你喜欢
伊立粒细胞毒性
假性粒细胞减少是怎么回事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应激宁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亚慢性毒性试验
甲基苯丙胺神经毒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作用研究
奥曲肽用于伊立替康相关迟发性腹泻的治疗经验总结
动物之最——毒性谁最强
单药或联合方案二线治疗进展期胃癌研究进展
生姜泻心汤治疗伊立替康导致的结直肠癌小鼠迟发性腹泻
达托霉素相关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