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利昂南方省济米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2015-03-08 08:08徐如磊时培哲
现代矿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辉长岩塞拉利昂铁矿

徐如磊 时培哲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

塞拉利昂南方省济米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徐如磊 时培哲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

济米铁矿位于塞拉利昂南方省,矿床赋存于太古界变质岩系中,属沉积变质型铁矿,与我国鞍山式铁矿具有类似的特征。通过对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床特征进行分析,部分揭露了该矿床的成因,为该地区的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变质型铁矿 地质背景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济米铁矿位于塞拉利昂共和国南方省南部的普杰洪(Pujehun)行政区内,工作区紧邻塞拉利昂边陲重镇济米(Zimmi),是近年来该国境内新发现的铁矿。通过总结济米铁矿的地质特征,进而部分揭露该矿床的成因,以期对今后塞拉利昂境内铁矿的勘查及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1 区域地质背景

塞拉利昂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非洲大陆西北部的西非地盾内,可分为2个主要的构造地层单元,东部单元是稳定的前寒武纪西非克拉通的一部分;西部单元包含有罗克莱德斯(Rokelides)造山带部分,该造山带在550 Ma前的泛非构造-热事件过程中发生了变形[1]。

1.1 地 层

塞拉利昂全国除西部大西洋沿岸为新生界盖层,西部地区出露有古生界寒武系和少量奥陶系(10%)陆源碎屑岩盖层,以及西北部出露少量元古界沉积岩盖层外,其他大部分地区为太古宇变质岩系(80%),主要岩性为变质的混合花岗岩和绿岩带[2]。各地层特征见表1。

表1 塞拉利昂区域地层特征

1.2 构 造

境内的区域性构造为西部贯穿全境的NW—SE方向延伸的逆冲断层以及与该断层伴生形成的巨大的糜棱岩带,断层走向330°~150°,倾向SW。所形成的糜棱岩带自北西向南东方向延伸逐渐变宽,北西部宽0.5~2.5 km,中部至南东部宽3~10 km,至南部国界最宽达到20 km。与此平行相距大约15~27 km处发育另一逆断层,延伸长度115 km,并成为寒武系与太古界的分界。

在境内南东部以及中东部地区,发育较多的脆性断层。断层以NE向延伸为主,少量呈NW向延伸,长度一般2~10 km,个别达20 km以上。由于地表覆盖严重,断层露头少见。另外,根据野外路线观察,局部还见有风化的由构造角砾岩组成的断层破碎带。

境内褶皱主要见发育于片麻岩系中的小揉皱和一些背形、向形构造,另外,在西部逆冲断层旁侧,发育一系列背斜和向斜,推测为受断层挤压所致。

1.3 岩浆岩

塞拉利昂境内的岩浆岩主要有太古宙的古老花岗岩、基性—超基性岩、古生代的基性侵入岩和中新生代的侵入岩、粗玄岩岩脉、岩墙及金伯利岩岩脉(岩墙)、辉长岩岩脉等。

太古宙早—中期的花岗岩、基性—超基性岩、碱性岩,均已不同程度的变质,形成混合花岗岩、铁镁质片麻岩和混合岩。

新太古代花岗岩变质程度相对较弱,主要分布于塞拉利昂的北部地区,特别在苏拉山地区出露最多,形成规模大小不等的岩体,分布面积一般为100~300 km2,规模最大者可达500余km2,小者几至几十平方千米,主要岩性为Lg-黑云母花岗岩、斑状变晶花岗岩、花岗岩类。另外,在塞拉利昂东南部边界勾拉(Gola)一带出露有Lb-霞石正长岩、正长岩、碱性花岗岩,岩石均已发生变质。

古生代的基性侵入岩分布较少,呈小规模的岩体产出。

中生代侏罗纪的侵入岩位于塞拉利昂西海岸的弗里敦半岛一带,出露面积约400 km2,为弗里敦超基性杂岩(Jf),主要岩性为纯橄榄岩、橄榄石辉长岩,淡色辉长岩、斜长岩;粗玄岩(Jd)岩脉、岩墙主要分布在塞拉利昂西北部和东南部、出露较为广泛;中生代白垩纪金伯利岩岩脉则主要出露于塞拉利昂东部的塞法杜(Sefadu)一带,呈窄小的岩脉产出,以NE向延伸为主,长度几百至千余米,最长达5 000余m,主要岩性为纯橄榄岩、辉长岩、橄长岩、橄榄石辉长岩、淡色辉长岩、斜长岩等;晚古生代—中生代基性岩脉主要分布于塞拉利昂东南部的勾拉森林、卡姆布衣丘陵一带,呈近乎平行的NW向展布,截穿了太古宇地层,岩性主要为辉长岩、辉绿岩等[3-5]。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 层

(1)中太古界(Ar2)利欧尼亚统Lg岩段。广泛分布于工作区大部,局部隐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是区内主要的地层及矿化围岩。主要岩性为(角闪)辉石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角闪紫苏辉长岩、混合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夹条带状辉石磁铁石英岩,属高绿片岩相-麻粒岩相中-高级区域变质岩组合。地层走向NE 45°~55°,倾向SE,倾角一般为60°~70°。

(2)中太古界(Ar2)利欧尼亚统Lmg岩段。主要出露于工作区西部,呈NE向的条带状展布。主要岩性为含辉石石英岩、条带状石英岩,属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深变质岩,推测其原岩为石英砂岩或硅质岩。地层走向NE45°~55°,倾向SE,倾角一般为60°~70°。岩石呈灰白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及辉石。

(3)古近系(E)褐铁矿化铁质角砾岩(Cg)。主要分布于工作区西部、北东、南东部位,呈薄层状不整合覆于太古界地层之上,岩性主要为褐铁矿化铁质角砾岩。该地层固结成岩后遭受长时间的抬升剥蚀,局部地段仅剩余大小不等的转石残留,仅在山脊等地势较高处见有成规模基岩出露,地层产状不清。

(4)第四系(Q)冲积物。主要分布于工作区东北角及中南部地势低洼处,岩性主要为残坡积含碎石砂(黏)土、腐殖质层、冲洪积砂和有机质黏土。

2.2 构 造

区域主构造线方位为NE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晚古生代—中生代形成的断裂则主要以NW向为主,并多被后期辉长岩、闪斜煌斑岩等岩脉充填。早期NE向构造与晚期NW向构造相互叠加、改造,构成了区内较为复杂的构造格局。F1断层位于工作区中北部,0~8线是区内最主要的构造。该断层产于中太古界Lg地层之中,自矿区中部穿过,向两侧延伸出工作区边界,规模较大。断层走向SE150°,因地表为河流及第四系冲积物覆盖,倾向不清。该断层为推测左行断层,断层两侧磁异常及矿化带具有明显的错位现象,错距达100 m。

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大致可分为2期,分别为早期太古代超基性—基性岩浆活动与晚期晚古生代—中生代中—基性岩浆活动。

据区域资料,区内太古代经历了至少2期造山运动,其中第1期造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NE—SW向复式褶皱及断裂构造,造山运动晚期超基性—基性岩浆顺褶皱轴或断裂侵入,形成一系列NE向展布的超基性—基性岩带,该套岩性富Fe、Au等成矿元素,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区内一系列富铁、金变质岩系或绿岩带,如区内的角闪紫苏辉长岩等,为后期富集成矿提供了大量成矿物质。

晚古生代—中生代中—基性岩浆活动主要受NW向构造控制,沿构造形成1组NW向平行展布的中—基性岩脉,岩性主要有辉长岩、闪斜煌斑岩等。区内地表未见脉岩出露,但深部钻孔中揭露多条脉岩。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工作区地表共圈定4条矿化带。矿化带赋存于中太古界利欧尼亚统Lg岩段中,呈NE向近平行顺层产出,走向55°~60°,倾向SE,倾角较陡。矿化带规模不等,走向长度150~2 100 m,宽度15~60 m,以Ⅰ#矿化带规模最大,目前Ⅰ#矿化带中经工程控制共圈定6条工业矿体。该矿化带位于工作区的中北部,23#~24#勘查线,是区内的主要矿化带,该矿化带长约2 100 m,宽20~60 m,走向大致为NE60°,倾向SE。矿化带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中太古界变质岩系中,具有一定的分枝复合、膨大收缩现象,南西端具有一定的弯曲变形,北东端则分枝成3条近乎平行的分枝。矿体围岩主要为(角闪)辉石黑云斜长变粒岩(片麻岩)、角闪紫苏辉长岩、混合花岗岩等。

3.2 矿石结构构造

3.2.1 矿石结构

矿石结构主要为粒状变晶结构,矿石变质程度较深,矿物均经历重结晶过程,矿石中主要矿物石英、斜长石、辉石、磁铁矿均呈他形粒状、短柱状或他形粒状集合体状,粒度0.1~5 mm不等,共同构成了粒状变晶结构,见图1。

图1 粒状变晶结构

3.2.2 矿石构造

矿石构造主要为条纹-条带状构造、片状构造,其次为浸染状构造。

3.2.3 条纹-条带状构造

矿石中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多呈集合体状不均匀分布,富铁部分与富石英部分相间分布构成条纹-条带状构造,见图2。

图2 磁铁矿呈条纹-条带状分布

3.2.4 片状构造

矿石中石英、辉石多呈定向拉长排列,构成片状构造。

3.2.5 浸染状构造

部分矿石中磁铁矿呈他形粒状集合体分布于其他矿物间隙中,构成浸染状构造;矿石中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矿物,以粗细不等的粒状嵌布于脉石矿物中,且无定向排列,构成星散浸染状构造。

3.3 矿石组分

矿石成分相对较简单,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为赤铁矿、褐铁矿,伴生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斜长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通过对矿体的48件样品进行化学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发现,矿石中SiO2含量最高,其次为TFe、mFe、Al2O3、MgO、CaO等;伴生有益组分主要为TiO2,有害组分主要为S;其他组分含量较低,相关结果见表1。

表1 化学分析结果统计 %

统计指标mFeTFeSiO2Al2O3P2O5As2O3BaOCaOCr2O3CuO最大值35.3338.8265.3912.890.14<0.010.238.140.100.05最小值4.8015.3326.440.430.02<0.01<0.010.65<0.01<0.01平均值23.2628.1249.164.050.06<0.010.042.850.020.02统计指标K2OMgOMn3O4Na2OPbOSTiO2V2O5ZnOLOl最大值3.2413.060.380.10<0.010.4203.880.080.063.20最小值<0.010.920.132.60<0.01<0.0050.05<0.01<0.01<0.01平均值0.313.920.220.79<0.010.0720.450.020.020.08

4 矿床成因

矿区原始成矿物质形成于前寒武纪,为1套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1条带状硅铁建造。该建造成矿所需的铁与硅质是通过地幔喷气或喷浆作用提供的,进入海水后形成铁硅质化学沉积岩。前寒武纪由于火山和海底喷气活动非常强烈,高温岩浆热液中H4SiO4和Fe2+的浓度较高,热水溶液喷发到海底以后,由于温度突然下降,SiO2在海水中高过饱和状态,SiO2首先快速沉淀下来形成较纯的硅质层。随着温度下降和pH值、Eh值升高,Fe3O4等随后沉淀,形成了磁铁矿层。海底热液喷气的周期性活动形成了规律性的硅铁韵律层,硅质层属于火山喷发后的快速沉积,而铁质条带代表喷发的间隙期,其沉积速度相对缓慢。前寒武纪地层经后期至少2期次的区域变形变质作用,含矿原岩在温度、压力及变质热液作用下,矿物发生重结晶、重组合及变形作用,并可能使铁质在一定的稳定层位发生进一步富集成矿。因此,该区属产于高绿片岩相-麻粒岩相变质岩中的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即鞍山式铁矿。

5 结 语

在对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床地质特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矿石结构构造、矿床成因,对于区内的进一步找矿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刘 军,靳淑韵. 塞拉利昂矿业管理及矿业投资环境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18):41-42.

[2] 李玉嵩,张 妍,张 涛,等. 塞拉利昂区域成矿特征与找矿远景分析[J].中国矿业,2014,23(2):75-78.

[3] 李长江.塞拉利昂共和国南方省枫叶红铁矿普查地质报告[R].弗里敦:塞拉利昂庆华投资有限公司,2013.

[4] Wilson N W. Geology, Geomorph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the Sula Mountains [M].Freetown: Government of Sierra Leone, 1958.

[5] Wilson N W.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Part of the Gola Forests South-eastern Sierra Leone[M]. Freetown: Government of Sierra Leone, 1965.

2014-11-11)

徐如磊(1986—),男,助理工程师,300170 天津市河东区广瑞西路67号。

猜你喜欢
辉长岩塞拉利昂铁矿
大红山铁矿找矿前景分析
铁矿渣高强海绵砖配合比设计
中祁连西段肃北白石头沟辉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攀枝花铁矿床浅色辉长岩墙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高精度磁测技术在塞拉利昂北方省GPAFAYA铁矿勘查中的应用
漫画与幽默
赣东北樟树墩-西湾蛇绿混杂岩中辉长岩和玄武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准噶尔北部科克森套蛇绿岩中辉长岩年代学、岩石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无轨斜坡道在大红山铁矿中的应用
对援塞拉利昂夏洛特(Charlotte)水电站建设有关技术问题与塞方商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