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

2015-03-08 07:30李丛颖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态效益集约社会效益

李丛颖

(1.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师范大学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Wij=Xij/∑Xij

Sj=-k∑WijlnWij,k=1/lnm

Cj=1-sj

Qj=Cj/∑Cj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

李丛颖1,2

(1.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师范大学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导致的土地资源流失问题日益严重。结合成都市近年来建设用地的使用情况,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三方面构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成都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3年成都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阶段性特征,经济效益波动较大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社会效益在波动中有所提升,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缓慢上升。综合分析得出,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应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研究结果为城市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成都市

目前,我国正积极倡导对土地进行节约集约利用,一方面是基于我国土地方面的基本国情国策,另一方面是由严峻的土地利用现状所决定的[1]。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可以推动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兼顾当前利益与远期目标,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2]。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并没有促使土地进行节约集约利用,反而由于低估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巨额开发成本,导致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过低,使得重复建设、产业结构低等现象屡见不鲜,造成经济增长和土地资源开发成本严重脱节,呈现出土地市场的虚假繁荣[3]。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源的粗放式利用是现阶段我国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对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十分重要。

有关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时空差异、综合评价等方面[4-6]:一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规模[7]、经济增长[8]之间的关系;二是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上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多尺度研究,并以实例来验证土地的利用状况[9]等。本文结合成都市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状,从城市发展和土地合理配置的角度,研究成都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对成都市土地资源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成都市位于华西地区东部,成都平原腹地,是四川省省会,中国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成都市土地类型多样,地势差异显著,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处大邑县与最低处金堂县高差达4 977 m,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灌溉条件便利,2013年耕地面积为3 215.4 km2,可利用面积达94.2%,平均土地垦殖指数为38.22%,高于全国10.4%的水平。2013年全市行政面积12 119 km2,共辖9区4市6县,常住人口为1 429.8万人,人口密度为1 179.8人/km2,69.40%的城镇化率远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44.90%)和全国平均水平(53.73%)。目前成都市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建设用地比例却逐年攀升,研究成都市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4—2014年《成都市统计年鉴》、《四川省统计年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和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10],结合成都市的实际用地情况,对历年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分析,本文使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确定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成都市2003—2013年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见表1)。

表1 2003—2013年成都市社会经济生态各项指标

*资料来源:成都市统计年鉴。

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多种因素的综合评价,这也是保证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建设用地科学规划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成都市建设用地的利用状况,对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土地利用评价的经济效益指的是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尽可能多的、符合需求的产出和回报。本文根据成都市的实际情况和资料的拥有情况,选取了8项经济效益指标,分别是:A1(万元/hm2)—地均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区域建设用地面积上产出的年度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A2(元/人)—人均第二、三产业产值(区域总人口人均占有的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A3(%)—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A4(%)—国内生产总值中财政收入的比例(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A5(万元/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A6(亿元)—房地产开发投入额(房地产投资完成额);A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能够自由支配的收入);A8(元/m2)—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单位用地消费品产出)(见表2)。

表2 2003—2013年成都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经济指标

土地利用评价的社会效益指的是由土地产出的产品和服务适应社会需求并得到有效的分配和消费。本次评价选取了五项社会效益指标,分别是:B1(m2/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区域总人口中人均占有的建设用地面积);B2(人/hm2)—地均社会从业人数(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上的社会从业人员);B3(辆/万人)—万人拥有公共营运车辆数(公共营运车辆的万人拥有标准);B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B5(%)—城镇登记失业率(登记失业人数占从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见表3)。

表3 2003—2013年成都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社会指标

土地利用评价的生态效益指的是土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效应。本文选取了4项生态效益指标,分别是:C1(m2/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区域总人口中人均占有的公共绿地面积);C2(%)—建城区绿地覆盖率(建城区绿化覆盖面积与建成区总面积的比例);C3(万t)—生活垃圾清运量(生活垃圾处理量);C4(%)—污水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程度)(见表4)。

表4 2003—2012年成都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生态指标

3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3.1 指标标准化

由于各指标对土地利用效益贡献不同,若用指标值表示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11],将不同量纲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使其可以相互比较。对不同指标可以采取正标准化和负标准化的处理方法,其公式分别为:

正标准化

(1)

负标准化

(2)

式中:Ri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Xij为标准化前的指标值;Xjmin为标准化前同一系列指标中的最小值;Xjmax为标准化前同一系列指标中的最大值。本文对正向指标采用正标准化的方法;对负向指标采用负标准化的方法。本文中B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B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负向指标。通过计算得到各指标标准化值(见表5)。

表5 2003—2013年成都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标准化值

3.2 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12-13]计算成都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权重值Qj。

(1)对各项指标采用综合标准化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计算第i年第j项指标的比重:

Wij=Xij/∑Xij

(3)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Sj:

Sj=-k∑WijlnWij,k=1/lnm

(4)

式中:k为常数;m为系统中指标的个数。

(3)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Cj,熵值越小,研究指标间的差异性越大,反之亦然。

Cj=1-sj

(5)

(4)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Qj=Cj/∑Cj

(6)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成都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

3.3 指标综合值

根据指标标准化值与权重值,采用多因素综合加权评分法计算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标值:

(7)

综合指标值为

(8)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值如表7所示。

表7 2003—2013年成都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值

4 结果与分析

由表7可知,2003—2013年综合评价值总体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计算得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综合效益的评价值,得到成都市每年度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各个效益影响下的变化趋势(见图1)。

图1 2003—2013年成都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效益变化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2003—2013年成都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呈现出波动变化趋势,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均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根据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效益的阶段性特征,将成都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效益的变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

(1)第一阶段(2003—2006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整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社会效益持续增加,由2003年的0.099增长到2006年的0.172,说明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良好,主要是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地均社会从业人数的增加以及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失业率的减少有关,而人均绿地面积、绿地覆盖率和地均、人均第二、三产业产值等指标的增加,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2)第二阶段(2006—2008年)。这一时期社会效益下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均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总体表现为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综合效益。2006年以来,社会效益持续下降,很大程度上与2006年四川省特大干旱自然灾害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减少有关,导致社会效益下降到最低水平,使得第二阶段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不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未得到明显提升。

(3)第三阶段(2008—2013年)。这一时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效益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经济效益增长尤为明显,由2008年的0.169提升为2013年的0.400,对综合效应值的增加起到重要作用。2011年除经济效益外,其它效益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社会效益最突出,减少了0.039 6。这一时期社会效益波动幅度较大,从单项指标变化情况看,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地均社会从业人数、万人拥有公共营运车辆等指标均处于波动状态,但综合效益呈上升趋势,说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升,土地结构布局得到改善。

5 结语

从评价结果看,成都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1)2003—2013年成都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效益的变化表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呈现波动变化,经济效益在波动中上升幅度较大,社会效益在波动中略有上升,整体变化不大,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表现为缓慢上升过程。

(2)从成都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效益各项指标的整体变化情况来看,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远大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是导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效益变化趋势与经济效益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1]吴正红,叶剑平.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路径选择[J]. 城市问题,2007(5):60-64.

[2]化龙雷,雷国平,张慧.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其驱动因子分析——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 2012,19(1): 212-216.

[3]曲福田,高艳梅,姜海.我国土地管理政策:理论命题与机制转变[J].管理世界,2005(4):40-47.

[4]黎孔清,陈银蓉,陈家荣.基于ANP 的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2):156-161.

[5]谢天,濮励杰,张晶,等.基于PSR模型的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3):279-284.

[6]赵亚莉,刘友兆,龙开胜.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2):1480-1485.

[7]吴丽.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11-16.

[8]潘竟虎,郑凤娟,杨东.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1, 33(4):684-689.

[9]王琪.城市建设用地多尺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8-1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 1018—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1]宋红梅,侯湖平,张绍良,等.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徐州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2)116-118.

[12]张为民.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09-115.

[13]刘力,邱道持,粟辉,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5):888-890.

Intensive utilization comprehensive appraise of construction land ——A case study of Chengdu city

LI Cong-ying1,2

(1.KeyLaboratoryofLandResourcesEvaluationandMonitoringinSouthwest,MinistryofEducation,Chengdu610066,China; 2.FacultyofGeographyResourcesScience,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610066,China)

The urban size expands constantly and the construction land is used extensively in result of the serious loss of land resources.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the usage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Chengdu and the intensive construction land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idered three kinds of effects including economy, society, ecology, on which the intensive use level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Chengdu i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nsive use level of construction land from 2003 to 2013 in Chengdu city had possessed some periodic characteristics. The economic benefit entirely showed a growing tendency after a period of fluctuation, the social benefit showed a growing trend after a period of fluctu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and comprehensive benefit increased slowly. 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should be emphasized more in the process of intensive construction land use.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land; intensive us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hengdu city

2015-07-10

李丛颖(1991-),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

1674-7046(2015)06-0078-07

10.14140/j.cnki.hncjxb.2015.06.016

F301

A

猜你喜欢
生态效益集约社会效益
漫谈生态效益特性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好刊社会效益高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牢筑节约集约“高压线” 严守国土资源“生命线”——玉环县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
浅析建筑节能的社会效益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中国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发展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