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2015-03-09 11:28杨新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7期
关键词:镜像造影脑梗死

杨新华

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杨新华

目的分析CT脑灌注(CTP)与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进行CTP与CTA,对其梗死区以及对侧镜像区脑血容量(CBV)、脑血流(CBF)、对比剂达峰时间(TTP)以及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行对比。结果本次研究的60例急性脑梗死经头颅CT平扫,发现存在早期脑梗死征象患者26例,临床表现为局部脑组织密度降低,邻近脑沟消失变形,其余34例患者未出现异常征象。60例急诊脑梗死患者均有不同范围的异常灌注区,患者梗死区与对侧镜像区平均CBF、TTP与M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梗死区与对侧镜像区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联合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可准确反映患者病变血管位置及病变程度等,准确预测患者半暗带,在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CT脑灌注;血管造影;急性脑梗死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7.026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危急症,是中老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1]。为了研究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院选取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神经内科急诊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46岁,平均年龄(64.1±6.2)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生急性脑梗死症状后12 h内来院接受CT脑灌注、血管造影以及CT平扫检查,并在发病后3~14 d再次实施CT复查。

1.2 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选择Philips 64排CT扫描仪检查。患者均先实施头颅CT平扫,将出血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排除,其扫面厚度为5 mm。CTP扫描层面设为基底节层面,将50 ml对比剂碘普胺注射液、40 ml等渗盐水以5 ml/s的速度进行静脉注射,延迟5 s扫描,随后设置基底节扫描参数;管电压设置为80 kV,管电流设置为150 mAs,扫描速度设置为0.75 s/r,间隔时间设置为1.5 s,总扫描时间为48 s,层厚为5 mm,覆盖范围为40 mm,可获取8×40=320图像。随后将获得的CTP数据发送至工作站,并利用CT Perfusion软件处理,获得患者脑灌注参数图,包括CBV、CBF、TTP以及MTT等。由2名以上且经验丰富的诊断师进行诊断分析。在灌注图中选取最大病变范围作为感兴趣区,其中需排除血管以及脑沟。对梗死区、对侧镜像区的CBF、CBV、TTP以及MTT采用镜像法测定。

从患者主动脉弓起至颅顶进行CTA扫描,其管电压设置为120 kV,管电流设置为100 mAs,层间距设置为0.6 mm。以5 ml/s的速度注射造影对比剂,造影剂总量为60 ml。对比剂注射后达到高峰期时可开始进行扫描,记录CTA扫描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急性脑梗死经头颅CT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患者26例,临床表现为局部脑组织密度降低,邻近脑沟消失变形,其余34例患者未出现异常征象;且60例急诊脑梗死患者均有不同范围的异常灌注区,患者梗死区平均CBF、TTP、MTT与对侧镜像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梗死区CBV与对侧镜像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60例患者梗死区以及对侧镜像区平均CBF、CBV、TTP以及MTT比较(±s)

表1 60例患者梗死区以及对侧镜像区平均CBF、CBV、TTP以及MTT比较(±s)

注∶与对侧镜像区比较,aP<0.05,bP>0.05

部位 CBF(100 g·min) CBV(100 g·min) TTP(s) MTT(s)梗死区 4.8±2.1a 2.9±0.7b 49.1±15.4a 27.1±14.9a对侧镜像区 25.1±3.8 3.8±1.1 28.3±1.5 4.5±1.4

3 讨论

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又可称为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指的是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循环发生异常,造成缺氧、缺血及坏死,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2]。其中早期溶栓为临床主要治疗方法,并且为了保证治疗有效性,溶栓治疗需在患者发生脑梗死3 h内及时进行,因此采用正确的诊断方法,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3]。其中CT脑灌注成像主要是将快速扫描技术与对比剂团注技术结合应用的技术,可详细分析脑血容量、脑血流、对比剂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等参数,发现异常现象的存在,防止进一步出现形态学改变;并且可准确反映患者血流灌注情况以及组织血管化病变程度[4]。CT血管造影检查一般是开始于主动脉弓,然后到达颅顶,通过重建颅内及颈段动脉重建来显示患者供血区供血动脉的主狭窄及闭塞程度,CTA检查可有效对患者异常的供血动脉及异常部位进行定位,从而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重要指标[5]。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操作简便、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以及空间分辨率广;CT脑灌注可经各种参数图像的建立来及时检查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现象,并且可准确评价患者血管病变程度,有利于临床医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从而为患者的早期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的影像学资料,临床意义显著。

[1]戎倩雯.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3):313.

[2]张彤.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与分析.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4,27(2):91.

[3]马青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与CT灌注成像及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2):149.

[4]李擎.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中国伤残医学,2014,22(3):177.

[5]徐方元.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8):1551.

2015-05-07]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肿瘤医院

猜你喜欢
镜像造影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镜像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镜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输卵管二维超声造影与碘剂X线造影的临床研究
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