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救治流程在创伤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2015-03-09 11:28李雪英肖小玲卢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7期
关键词:成功率流程满意度

李雪英 肖小玲 卢丹

优化救治流程在创伤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李雪英 肖小玲 卢丹

目的探讨优化创伤急救流程在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3月救治的5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新模式组,实施优化后的急救护理新模式进行救治;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救治的48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和满意度。结果新模式组患者急救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创伤急救护理流程缩短了患者抢救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对急救护理的满意度。

优化流程;创伤;急救护理新模式;院前急救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7.178

医院急救护理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医院急诊科急救水平的高低,而急救护理经常面对一些突发事件,突发性和不确定性较强,极容易发生意外事件和纠纷[1]。比如过去对重创患者通常采用分科会诊,分科救治的急救流程,频繁出现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最终影响救治效果的现象。因此,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培训抢救过程中医生和护理人员的高效配合显得尤为重要[2]。鉴于常规急诊护理存在的缺陷,本院急救中心对严重创伤急救护理流程进行了改善优化,制订出一种新的急救护理模式。经过近1年的运用证实了该模式缩短了接诊时间,争取了最佳的抢救时机,有效提高了重创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救中心2014年5月~2015年3月救治的5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新模式组,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6~75岁,平均年龄(35.4±13.5)岁;选取本院急救中心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48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5~82岁,平均年龄(36.4±15.6)岁。两组伤因主要为斗殴伤、工伤、交通事故伤和高空坠落伤。损伤程度评分(ISS)均>16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的急救护理流程对创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其程序为∶收到求救信息后3 min内出车,到达现场后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对伤口止血包扎等相关处理,安全转运到急诊科后,常规遵医嘱予以处理,并做好术前准备,进入综合手术室进行抢救。

1.2.2 新模式组 采用优化完善后的创伤管理模式实施急救护理,具体步骤如下∶①提前指导。到达现场前护理人员与求救人进行沟通,初步了解患者的伤势,迅速制定初步救治方案并指导求救者或者周围目击者采取救治措施。首先确保患者呼吸通畅,对开放性伤口进行止血,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但不可随意移动患者,避免造成二次损伤。②现场救治。到达现场后进行快速全面的伤情评估,依据ABBCS法[3]对创伤患者进行全身检查。气道(A)∶解除气道阻塞,保持气道通畅。呼吸(B)∶排除影响呼吸的因素,充分供氧。出血(B)∶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防止失血过多。循环(C)∶评估患者血压、心率、末梢循环,适当的进行补液、止痛,保持良好的循环。感知觉(S)∶检查患者感知能力,通过保持交谈或者召唤,尽量使患者意识清醒。③转运途中救治。在转运途中,若患者病情不稳定需应用初级创伤救治原则重新对病情进行评估,病情严重者急需检查、急诊手术、抢救的提前与专科医生、手术室、急诊科取得联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④到达急诊科救治。成立快速高效的创伤急救护理小组,由急诊专业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担任小组组长,下设急诊专业抢救护士2~3名,小组成员要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实施分工协作,护理组长指导护理小组工作,协调各科室的关系,确保生命救护绿色通道的开放。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当两组患者的意识清醒、呼吸频率为16~20次/min、血压80~120 mm Hg (1 mm Hg=0.133 kPa)、尿量正常、无出血现象时,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和满意度。急救时间∶从患者来诊至手术完毕各项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时间。满意度∶即患者或其家属对医院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抢救成功率=治愈率+好转率(治愈∶患者各项生理功能完全恢复,康复出院;好转∶治疗后患者基本康复,但遗留一些后遗症;未愈∶患者经过手术或者抢救后未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家属放弃抢救自动出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抢救,新模式组治愈38例,好转8例,未愈4例,抢救成功46例;对照组治愈25例,好转10例,未愈13例抢救成功35例。新模式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情况及满意度比较[±s,n(%)]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情况及满意度比较[±s,n(%)]

组别 例数 急救时间(min) 抢救成功率 满意度新模式组 50 43.00±11.53 46(92.00) 49(98.00)对照组 48 75.00±15.00 35(72.92) 41(85.42) t/χ2 -11.869 6.220 4.777 P<0.05 <0.05 <0.05

3 讨论

在创伤急救护理的管理流程中,保证抢救时间和通道流畅是优质管理流程的重要环节。创伤后60 min称为黄金抢救时间,创伤后10 min称为白金急救时间,因此,缩短接诊时间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2]。本研究新模式组的急救时间为(43±11.53)min,在黄金抢救时间内;而对照组的急救时间为(75±15.00)min,超过了急救的黄金抢救时间。新模式组的抢救成功率高达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充分显示了一个规范、科学、系统的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一般认为伤后数分钟为第一死亡高峰,能够达到50%的死亡率,因此,接到求救后指导现场至关重要。到达现场前通过电话指导求救者或者周围目击者科学处理危险因素,如合理的止血包扎、禁止随意搬动患者等措施,是以往流程中极易忽视的一个问题,相关试验表明这些措施有利保证了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现场救治要系统全面的对患者进行评估,避免遗漏隐匿但致病的损伤,最大限度减少危险因素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3]。当面临多例患者时,应按伤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划分,优先处理危险系数较高的患者,做到主次分明,把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到达急诊后,优化后的急诊从环节型诊疗模式转变为全程综合行的诊疗模式,患者的“诊、治、疗、护、康”均在急诊科完成,真正实现了急诊救治的无缝链接体系[4,5]。

优化后的急救护理模式在人员分配方面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分配到个人,避免出现行动懒散,责任推脱的现象[6]。同时加强了团队的协作,规范了急救的护理流程,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进行,保证了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优化后新模式组患者对医院救治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达98.54%,而对照组只有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救护理的新模式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保证急救工作快速、准确、熟练、有序的完成。从院前电话沟通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让其感受到医疗救助的科学性及及时性,主动配合急救护理人员的抢救工作,大大地降低了潜在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

[1]姜丽娟,崔秋霞,倪花,等.优化流程在创伤急救护理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84-85.

[2]林海凤,徐艳.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在创伤病人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全科护理,2013,11(9):2348-2350.

[3]侯连英,侯连玉,龙辉.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护理学报,2010,17(9):21-23.

[4]蔡爱敏,朱燕.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885-1886.

[5]张卫青,那建华,王福利.建立急救护理流程的实践与思考.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58-1559.

[6]冯瑞蓉.创伤性休克的链式流程急救护理.全科护理,2009,7(1):41.

2015-04-30]

∶511457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

猜你喜欢
成功率流程满意度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析OGSA-DAI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