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持续气道正压吸氧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2015-03-10 04:57陈燕鸿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8期
关键词:早产儿气道通气

陈燕鸿

护理干预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持续气道正压吸氧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陈燕鸿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持续气道正压吸氧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 采用持续气道正压吸氧治疗并进行相关护理。比较护理前后, 患儿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80例患儿治疗后6 h及治疗护理后12、24 h pH值和PaO2显著升高, PaCO2显著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经过治疗护理后, 呻吟、吸气三凹征、发绀等现象有所减缓,其中3例出现鼻腔黏膜红肿现象, 1例出现腹胀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 患儿均已无恙。经X胸片检查, 55例患儿在护理12 h后病情好转, 24 h后80例患儿均未出现肺不张、气压伤等并发症情况, 经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采取持续气道正压吸氧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进行相关护理, 患儿的血气状况有很大程度改善, 提高了患儿的疾病治愈率。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持续气道正压吸氧治疗;护理

早产儿的肺部表面活性物质不充足, 无法为肺泡供给充足的条件, 而使其出现呼吸窘迫的状况, 即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 是目前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1]。在临床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采取持续气道正压吸氧治疗并进行相关护理, 效果较为显著。现将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NRDS患儿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5年5月经由本院收治的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相关诊断标准[2], 早产儿出生后7 h呼吸困难, X线胸片检查显示出不良改变为2~3级, 且患儿有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的症状;患儿的临床病例相关资料完整详细;均为单胎患儿;具备自主呼吸能力;患儿家属知情且同意。同时排除以下条件的患儿[3]:具有相关治疗禁忌证;吸入性肺炎或先天畸形;患有其他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等。80例患儿中男45例, 女35例,胎龄30~35周, 平均胎龄(32.5±2.1) 周, 体重1000~1989 g,平均体重(1450±49)g。

1.2 方法

1.2.1 持续气道正压吸氧治疗 固定鼻塞在患儿鼻前庭处,连接呼吸导管并检查导管有无破损、是否通畅、稳固, 呼吸导管连接于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机。呼吸机相关参数设置为:初始流速为6~8 L/min, 吸氧体积分数为30%~50%;依据患儿病情及其体征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相关参数, 直至其呼吸稳定以后给予低流速吸氧。为防止患儿后期出现感染或营养不良等状况, 可在出生后2.5~7.0 h时给药。

1.2.2 给药护理 PS液使用前要经过温箱进行预热, 护理人员再用手心温热, 直至悬液均匀再使用。操作时, 护理人员要戴上无菌手套, 并对气管导管的外壁进行酒精消毒。药液进入注射器, 其尾端会集合2 ml左右的空气, 此时需要利用 3 min左右的时间进行注射[4]。给予患儿使用药物复苏囊,方便其双肺充分扩张, 药物作用后继续辅助通气。在此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并记录患儿的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如果出现患儿血氧饱和度降低或呼吸频率减缓应立即停药, 并对症进行相关治疗及护理[5]。

1.2.3 呼吸道护理 为预防PS液分布不均, 需要在给药护理后进行呼吸道护理:患儿呈仰卧姿势, 并使用医用擦拭棒对患儿口腔分泌物进行处理, 患儿出生不满11 h不得使用吸痰器进行吸痰活动。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记录80例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 h、治疗护理后12、24 h时, 其肺泡pH值、PaO2、PaCO2等数据, 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0例患儿治疗护理前后指标的变化 80例患儿治疗后6 h及治疗护理后12、24 h pH值和PaO2显著升高, PaCO2显著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80例患儿治疗护理前后指标的变化(±s)

表1 80例患儿治疗护理前后指标的变化(±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1 mm Hg=0.133 kPa

时间 pH值 PaO2(mm Hg) PaCO2(mm Hg)治疗前 7.15±0.06 47.21±5.3 62.9±8.6治疗后6 h 7.28±0.09a 75.9±8.5a 47.7±8.9a治疗护理后12 h 7.34±0.07a 75.2±8.1a 43.5±8.4a治疗护理后24 h 7.36±0.08a 75.5±8.9a 40.5±8.3a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患儿经过治疗护理后, 患儿的呻吟、吸气三凹征、发绀等现象有所减缓, 其中3例出现鼻腔黏膜红肿现象, 1例出现腹胀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 患儿均已无恙。经X胸片检查, 55例患儿在护理12 h后病情好转, 24 h后80例患儿均未出现肺不张、气压伤等并发症情况,经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

3 小结

持续气道正压法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 也是目前临床广泛采用的方法, 同时对患儿进行对症护理也是保证患儿痊愈的重要一环。本院针对80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持续气道正压的方法治疗, 并结合给药护理及呼吸道护理, 护理效果显著。患儿的血气相关指标有了显著改善, 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韩文, 尹丽明, 冯晓英, 等. 早期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 28(2):193-194.

[2]孔令凯, 孔祥永, 李丽华, 等. 双水平正压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的比较.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2, 14(12):888-892.

[3]Sweet DG, Camielli V, Greisen G, et al. 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中华儿科杂志, 2011, 49(1):27-33.

[4]刘丽芳, 李晓东, 蔡琳.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3, 28(1):96-98.

[5]许航燕, 陈荣昌.鼻塞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25):36-3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8.191

2015-06-25]

524100 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妇幼保健院

猜你喜欢
早产儿气道通气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84例儿童气道异物诊治分析
早产儿如何护理及喂养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不通气的鼻孔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芎归六君子汤减少COPD大鼠气道黏液的高分泌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