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遭遇颠覆?

2015-03-10 23:07
中国总会计师 2014年2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传统

互联网金融元年已在脚下,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勃兴对于传统金融业到底意味着什么?对此,目前学界还未尽一致,杨涛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披着传统互联网外衣的传统金融;谢平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开辟了独立于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第三种金融模式;而吴晓求等人则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的金融运行结构,将与传统金融在竞争中共存,在共存中竞争。与学界的雾里看花不同,以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一大批互联网金融企业一路高歌猛进,正在掀起互联网金融的狂潮,而这些颠覆性创新必将打破银行业现有的均衡!一直以来中国庞大的银行体系表现得缺乏活力,虽然历经多次改革,但至今在资金配置方面和金融服务方面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结构性调整不相适应,互联网金融可谓打中了要害。

一、互联网金融使支付和结算更便捷

很多传统的金融功能是附着在支付和结算功能基础上的,所以,支付平台是互联网金融的制高点和争夺焦点。互联网金融时代支付系统具有很多不同于传统金融支付的特点:一是所有个人和机构都在中央银行的支付中心开账户,无需经过商业银行;二是证券、现金等金融资产的支付通过互联网进行;三是整个支付清算完全电子化,只需要很少的现钞交易,现钞交易的频繁度和重要性即将下降,一般只作为最后的支付手段。以上这些特点将对现钞流通和传统商业银行构成极大的打击,互联网金融时代拥有广泛流量的支付平台将会脱颖而出,不仅使商业银行损失一大块业务,也会使个人和机构对商业银行的依赖度降低,从而危及商业银行多年来在支付和清算功能之上开发的一系列服务。此外,货币供给方式、货币政策传播过程、货币理论都将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但互联网金融不大可能改变目前由中央银行统一发行信用货币的制度,货币与商品价格的基本关系也不会发生本质改变。虽然比特币等电子虚拟货币流行甚广,但由于这些虚拟货币的内在缺陷和安全性,电子货币被很多国家的金融主管当局所禁止,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虚拟货币不具有替代现有货币的潜力。

正因为互联网金融对支付和清算系统的颠覆性变革,使得传统商业银行如坐针毡,他们肯定会采取措施予以反击,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将是一道魔咒,下一步金融监管当局会采取怎样的措施还未可预料,但我们可以想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绝不会像余额宝的规模增长那样快速而顺利,这里面除了可能遇到的制度约束,还有来自技术层面的障碍。

二、互联网金融使金融业信息更加对称

长期以来,金融业正是依靠其传统金融行业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傲视群雄的,而造成传统银行业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信息分布、传播和处理方式。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之前,人们的财务信息是十分分散和难以聚合的,因而直接的资金融通成本极高,这就给商业银行等传统货币金融机构以巨大的生存空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信息分布、传播和处理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是地方信息和私人信息公开化;二是软信息转化为硬信息,非结构化信息转化为结构化信息;三是分散信息集中化;四是信息通过社交网络的分享和共享机制传播;五是基于信息搜索和排序产生类似“充分统计量”的指标和指数,能够凝练、有效反映所聚拢来的各种数据。

这些变化对于违约概率、风险度量的计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旨在资金融通的各种交易的定价更加容易,这也就为大量的个体通过互联网金融直接参与资金融通提供了客观便利,使得互联网金融更加普惠。

金融业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不仅会减少银行储蓄存款的供给,而且将提供更多的闲置资金供给,这将从根本上打破目前信贷资金由国有商业银行大一统的局面,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的场所和渠道,对提高我国银行业竞争力和效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互联网金融使资金匹配更有效率

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通过直接接触进行资金融通一直是金融的理想典范,但囿于单个个体信息收集成本的高昂,专业法律、定价技术知识的贫乏,以及监督资金使用以确保资金安全的艰难,这种模式只在小范围、小额的借贷市场出现,而且往往要靠熟人关系作为纽带,一旦在较大额度、更广领域扩展时会出现很多弊端,如我国温州地区小额贷款中普遍存在的跑路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为资金所有者和需求者进行直接融通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客观平台。社交平台、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技术使得资金使用者的信息广为分布,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则使得这些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分析变得廉价和容易。这将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借贷活动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贷款的供给将更加广泛,拥有闲置资金的人将通过直接贷款获得更加丰厚的投资收益,贷款的普惠性将更加彻底。但商业银行不一定会在贷款市场败给互联网金融,因为互联网金融在安全性和配套制度方面有很多困窘。此外,虽然目前并不清楚,但很可能并不是所有的贷款都适合互联网金融,即使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行业仍然面临如何有效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

四、“风控”能力或决定发展趋势

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使得互联网金融具备了传统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重要相对优势,这些优势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进行竞争的基础,而互联网金融的强大有力必然导致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深刻调整与变革。但光有上述因素,互联网金融还难以替代传统金融的存在,因为互联网金融能否有效解决风险控制才是互联网金融能否在中国真正发展的关键。所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未来银行业面临两种结果:

一是互联网金融不能有效解决风险控制问题,互联网金融退化为披着互联网外衣的金融互联网。这种结果尽管在减少信息对称性、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等方面具有其进步性,且将显著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并进一步提高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但由于无法解决互联网金融最为核心的风险控制,骗贷、坏账率导致的高额赔偿等势必造成风险聚集,危机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这必然导致金融当局的严厉监管。在严厉监管之下,民营金融互联网公司将丧失其优势,而此时国有大银行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反击。最终在反复较量中一些较小的金融互联网公司会倒闭,而一些大的金融互联网会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发生趋同,商业银行仍将主导未来的借贷融资市场,因为,在业务趋同的前提之下,商业银行相比新崛起的金融互联网公司具有雄厚的资金、丰富的专业人才和管理知识。

二是互联网金融有效解决风险控制问题,互联网金融高歌猛进。这种结果会导致银行业根本性变革,传统商业银行将在借贷市场处于从属地位、甚至大大消退,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将大大提高。目前来讲,风险控制的手段无非两种:传统商业银行采用的是人工尽职调查,依靠经验判断和数据调研等办法实现,尽量压低坏账率;而互联网金融其实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容纳更多的数据来实行,也是因为有这个理念的提出,才会有互联网金融的说法出现。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方式,其实长期实践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而互联网金融采取的这种风控思维也一样没有得到实践的证明,短期内估计也很难被证明行之有效。大数据作为一项新技术,具有战略性作用,值得人们重视,但是短期难以取得大量推广应用。因为,一方面数据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另一方面大数据的技术处理能力也还跟不上。阿里金融的风险控制模式在金融互联网公司里面具有代表性,阿里巴巴依托自身在网络体系内的巨大客户数据优势,进行有效的数据整合,将自身网络内的客户的一系列有利于进行风险判别的数据(例如交易数据、客户评价度数据、货运数据、口碑评价、认证信息等等)进行量化处理,同时也引入了一些外部数据,例如海关数据、税务、电力、水力等方面的数据情况加以匹配,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风控标准,意图建立起纯粹的定量化的贷款发放模型。同时,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数据库模型,进行数据库跟踪管理等等。这个量化贷款模型不仅大大提升了放贷效率,更关键的是金融机构在其中的作用发生了弱化,从而为去除金融机构在体系内构建了基础的可能性。但短期来看,阿里金融这个模式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原因有三:一是量化交易需要有逻辑基础,长期稳定的交易环境和交易规则是量化的基础,在贷款层面,贷款需求和意愿容易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参数频繁变化,最终影响模型的有效性;二是系统性风险,任何风控技术都难以预测系统性风险,如何应对不期而至的系统性风险是一项重要考验;三是道德风险导致的漏洞寻找会使得风控标准失去其应有的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金融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老传统当传承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P2P金融解读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