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

2015-03-10 01:25戴永胜
审计与理财 2015年1期
关键词:会计报表证据程序

戴永胜

从事审计工作的人都知道,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是编制审计方案所使用的两个重要参数,决定了实质性测试的性质、重点和范围。二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但是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又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本文笔者主要从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概念入手,对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以及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谈谈个人看法。

一、重要性水平的含义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

审计重要性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是审计人员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这种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单位面临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相同。例如,某一金额对某个企业的会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企业的会计报表可能不重要。对某一特定企业而言,重要性也会因时间而改变。

审计重要性由金额和性质两个因素所决定。以金额形式表现的重要性通常称作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运用专业判断,由于影响重要性水平的因素很多,不同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同一个被审计单位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水平也不同,因此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方面,没有现成的适合所有情况的规则可言。不同的审计人员在确定同一个单位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其原因就在于不同审计人员对影响重要性水平的各种因素的判断存在差异。所以,审计人员确定重要性水平需要运用专业判断,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二、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固有风险是假设在没有内部控制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会计处理发生错误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不能被内部控制防止或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进行实质性测试不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差错的可能性。

在审计风险的三个构成要素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审计人员对此只能评估,不能控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审计风险水平受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因素影响。在总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审计人员必须扩大审计范围,降低检查风险,以便使整个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反过来,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较低,审计人员即使采用较高的检查风险水平,总审计风险仍然较低。

三、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过程中,总是希望通过执行合理必要的审计程序,尽可能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就需要充分考虑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

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则审计风险就会增加;所以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例如,一般来说10万元的重要性水平比5万元的重要性水平高,如果重要性水平是10万元,则意味着低于10万元的错报与漏报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审计人员仅仅需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高于10万元的错报或漏报。如果重要性水平是5万元,则意味着金额在5万元到10万元之间的错报或漏报仍然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与判断,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而且还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金额在5万元至10万元之间的错报或漏报。可见,重要性水平是10万元的审计风险比重要性水平是5万元的审计风险低。

在一定程度上,审计风险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时,应当考虑审计风险这一因素。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时,应当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比如内部控制。如果内部控制越差,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应越低;反之,如果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审计风险综合评估水平较低,则重要性水平可以确定得高一些。

由于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所以重要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对其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确定,进而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和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如前例,如果原本是10万元的错报或漏报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而审计人员将重要性水平评估为5万元,显然,重要性水平偏低,这样会使审计人员误认为审计风险较高,为了降低较高的审计风险,就会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追加审计程序,而实际上没有必要,只能是浪费时间和人力,降低了审计效率。相反,如果原本5万元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而审计人员却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10万元,重要性水平偏高,这样会使审计人员误认为审计风险较低,所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原本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少,审计范围小,收集的审计证据不充分,必然导致错误的审计结论,其结果是审计人员承受的审计风险增加。

由此可见,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这种关系对审计人员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时间、性质、范围有着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四、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证明审计事实真相,形成审计结论的证明材料。其作用:(1)是审计意见的支柱;(2)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结论的基础;(3)是解除或追究被审计人经济责任的依据;(4)是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

(一)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在编制审计计划时要对重要性的水平做出初步评估,以确定拟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借以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之所以要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其目的就是要确定审计证据的数量,因为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由于重要性是一种可容忍错报或漏报的最高界限,因此,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越低,说明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程度越小,就要求执行越充分的审计程序,从而获取越多的审计证据;反之,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越高,说明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程度越大,则可执行有限的审计程序,从而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由此可见,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

(二)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由于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也成反向关系,所以可以推定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正向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审计风险越高,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也就越多。根据这一关系,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其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来确定审计证据的需要数量,以达到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要求。如果审计人员初步估计的审计风险水平较高,说明审计对象较为复杂,审计的内容也较为广泛,审计人员发表恰当审计意见的难度就大,失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时审计人员就要实施越详细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以便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反之,如果评估的审计风险水平较低,则审计人员只需要执行有限的审计程序,收集较少的审计证据。例如,被审计单位业务复杂,内部控制差,管理当局品行存在问题,财务状况恶化,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等等,均可认为面临着很高的审计风险,或者将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平,审计人员都应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应当考虑的因素第一个就是审计风险。可见,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单位:新余市审计局)

猜你喜欢
会计报表证据程序
给Windows添加程序快速切换栏
简化化学平衡移动教学程序探索
水电施工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的相关问题探讨
事业单位会讣报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程序猿”的生活什么样
英国与欧盟正式启动“离婚”程序程序
手上的证据
家庭暴力证据搜集指南
手上的证据
如何分析合并会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