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效

2015-03-11 14:00杨凤丽蔡炳祥张根良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噻呋丙环唑苯甲

杨凤丽,宓 盛,蔡炳祥,张根良

(1.德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德清 313200;2.新安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浙江德清 313200)

纹枯病 (Rhizoctonia solani)是水稻生产上分布很广,为害严重的三大病害之一[1],在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一般在大田分蘖盛期和末期开始发病,以孕穗至抽穗期为发病盛期[2],主要危害叶鞘,叶片次之,近年来浙北地区水稻纹枯病普遍发生,发生程度达中等偏重以上,其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居各种病害之首,已成为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

浙北地区以种植单季晚稻为主,栽培方式主要为机插和直播2种。每年5月底至6月上旬为水稻播种期,7月底至8月初纹枯病开始出现,一般直播田较机插早7~10 d发病。此时正值伏旱天气,傍晚雷雨天气增多,田间湿度高,有利于纹枯病的大发生。加上浙江省受台风天气影响较重,每年都有台风过境带来降水,高温高湿为纹枯病的大流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清县每年受纹枯病的影响水稻产量损失率5~10%,严重田块达20%。

在肥料选择上,一般都选择方便快捷的化肥,加上对磷钾肥的不够重视,长期专一使用氮肥,氮肥用量严重偏高[3],在农业防治纹枯病上失去先机。多年来,防治纹枯病的主要药剂为井冈霉素,井冈霉水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效果,但防效期短,反复使用易产生抗性,应用效果不佳[4]。近几年,三唑类、酰胺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等及其复配药剂的相继涌现,为防治水稻纹枯病提供了更多轮换药剂,有效避免了长期使用单一药剂所产生的抗性问题,为了进一步探索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高效药剂,本试验选择了几种目前市场上防治纹枯病的主流药剂进行田间防效研究,旨在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作物。单季晚稻,品种为嘉58;供试田块德清县新安镇下舍村沈连堂稻田,前作为冬闲田,肥力中等,土壤为粉心青紫泥土,水稻于2014年6月13日机插,试验田水稻品种、播种期、栽培管理方式等因素均相同。

供试药剂。52.5%三环·丙环唑悬乳剂 (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 (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24%噻呋酰胺悬浮剂 (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生产),30%苯甲·丙环唑乳油 (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5%己唑醇悬浮剂 (浙江威尔达化工有限公司生产),10%井冈霉素水剂 (浙江省桐庐汇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处理设计

试验分2个大区域,分别为2次施药区 (以下简称A区)和1次施药区 (以下简称B区),2大区域均分7个处理 (包括空白对照),重复3次,每个大区域21个小区,共计42个小区,小区间为随机排列,面积为24 m2。7个处理用药量 (制剂用量)分别为:52.5%三环·丙环唑750 mL·hm-2,75%菌肟·戊唑醇225 mL·hm-2,24%噻呋酰胺225 mL·hm-2,30%苯甲·丙环唑225 mL·hm-2,5%己唑醇1 050 mL·hm-2,10%井冈霉素1 125 mL·hm-2及清水 (空白对照),对水量均为675 L·hm-2。

1.2.2 施药时间和方法

A区第1次在发病初期,于8月5日施药。药前调查平均株病率3.02%;第2次在水稻破口前1周,于8月25日施药,水稻处于发病中期。B区于8月25日施药,药前调查平均株病率已达13.27%。施药方式采用工农16 L型手动背负式农用喷雾器喷雾。

1.2.3 调查时间、次数和方法

A区田间调查3次,分别为第1次施药前、第1次施药后10 d(8月15日),以及病情稳定后(9月19日)。

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小区取5个点,每点100株。统计病株数和病株严重度 (分级),分别计算株病率和病情指数,根据处理小区与空白对照区的病情指数来计算防治效果。纹枯病严重度分级标准 (以株为单位)为:0级,全株无病;1级,第4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剑叶为第1叶片);2级,第3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3级,第2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4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全株发病或枯死[5]。

2 结果与分析

2.1 A区施药1次防效

由表1可知,6种处理在纹枯病发病初期使用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24%噻呋酰胺表现最好,平均防效达90.44%,10%井冈霉素表现最差,平均防效仅为63.35;52.5%三环·丙环唑、75%肟菌·戊唑醇、30%苯甲·丙环唑防效良好,平均防效均在80%以上。相比之下,5%己唑醇防效稍差。方差分析显示,24%噻呋酰胺、52.5%三环·丙环唑、75%肟菌·戊唑醇、30%苯甲·丙环唑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5%己唑醇平均防效与52.5%三环·丙环唑和24%噻呋酰胺处理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但未达到极显著差异,10%井冈霉素与除5%己唑醇外的其他4种处理有极显著性差异。

表1 不同处理施药后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

2.2 A区施药2次防效

表1显示,各处理在水稻纹枯病发病中期第2次使用后,防效均较稳定。相比第1次施药,52.5%三环丙环唑、24%噻呋酰胺、5%己唑醇、30%苯甲·丙环唑的平均防效均有小幅提高,75%肟菌·戊唑醇基本持平,10%井冈霉素防治效果有所降低,6个处理的防效趋势与第1次施药后基本相同,24%噻呋酰胺最高,达91.67%;其次是52.5%三环·丙环唑、75%肟菌·戊唑醇、30%苯甲·丙环唑,平均防效均在80%以上,5%己唑醇平均防效为77.50%,效果表现尚可;10%井冈霉素防治效果较差,仅为59.54%。方差分析显示,52.5%三环·丙环唑、24%噻呋酰胺、75%肟菌·戊唑醇、30%苯甲·丙环唑之间无显著差异,5%己唑醇与24%噻呋酰胺有极显著差异,10%井冈霉素与其他5个处理均有极显著差异。

2.3 B区施药后防效

由表1可知,各处理在水稻纹枯病发病中期使用1次,防效明显不如发病初期使用,且大大降低。24%噻呋酰胺防效最好,平均为71.16%;其次为75%肟菌·戊唑醇和5%己唑醇,平均为60.81%和58.45%;52.5%三环·丙环唑、30%苯甲·丙环唑防效较差,平均为50.73%和52.18%;10%井冈霉素最差,平均为42.47%。方差分析显示,24%噻呋酰胺与其他5种处理均有极显著差异,75%肟菌·戊唑醇和5%己唑醇无显著差异,5%己唑醇与52.5%三环·丙环唑有显著差异,10%井冈霉素与其他5种处理均有极显著差异。

2.4 安全性

通过药后观察发现,所有小区水稻植株生长正常,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影响,表明本试验所有药剂均可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表明,6种杀菌剂对纹枯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效。24%噻呋酰胺、75%肟菌·戊唑醇、52.5%三环·丙环唑、30%苯甲·丙环唑施药2次防治纹枯病效果显著。24%噻呋酰胺表现出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75%肟菌·戊唑醇、52.5%三环·丙环唑、30%苯甲·丙环唑表现出就较好的预防效果,但治疗性较差。常规药剂5%己唑醇预防效果不理想,但治疗性和75%肟菌·戊唑醇相当,传统药剂10%井冈霉素在预防性和治疗性方面均表现较差。

2014年浙北地区水稻纹枯病局部发生较重,部分种植户未按农业部门科学指导用药预防纹枯病,加之天气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导致局部田块纹枯病迅速蔓延,此时若选用的防治药剂不当,则直接造成水稻减产。因此,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关键在于预防。

综合考虑防效、用药成本、持效期、延缓抗药性等因素认为,24%噻呋酰胺、75%肟菌·戊唑醇、52.5%三环·丙环唑、30%苯甲·丙环唑与常规药剂5%己唑醇交替使用,时间在水稻分蘖末期和破口前1周。若重点考虑人工施药成本,则24%噻呋酰胺、75%肟菌·戊唑醇、52.5%三环·丙环唑、30%苯甲·丙环唑交替连续使用2次,时间在水稻分蘖末期和破口前1周。若纹枯病已发生,则在初期施药;若纹枯病大爆发,则直接选用24%噻呋酰胺,用水量均为675 L·hm-2。

[1] 桑海旭,王干,王井士,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筛选及防治适期探索试验 [J].北方水稻,2012,42(4):11-14,22.

[2] 李明桃.水稻纹枯病的病理学特征与防治方法 [J].农业灾害研究,2012,2(5):1-3,7.

[3] 董海兵,朱凤生,张国林.水稻纹枯病重发原因及药剂防治技术 [J].农技服务,2011,28(4):449-450,549.

[4] 任寿美,徐优良,蔡宏芹,等.新型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研究[J].现代农药,2013,12(3):41-43.

[5] 罗志会,李惠,刘慕兰,等.25%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和乳油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对比研究 [J].现代农药,2014,13(2):49-51.

猜你喜欢
噻呋丙环唑苯甲
27.8%噻呋酰胺·己唑醇悬浮剂的分析方法研究
光助过硫酸盐氧化处理苯甲羟肟酸的研究
19%啶氧.丙环唑微乳剂分析方法研究
不同用量的27.8%噻呋·已唑醇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36%丙环唑·咪鲜胺悬浮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HP-β-CD水相中4-甲氧基苯甲硫醚的选择性氧化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噻呋晶体注射液中头孢噻呋含量
二苯甲酮衍生物对酪氨酸酶生物活性的影响*
世界上最苦的物质是什么?
噻呋酰胺对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