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心身健康与人格的关系研究

2015-03-12 05:36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心身神经质分型

马 珺

(重庆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016)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心身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心、身医学有系统的学习,肩负着未来人群心身健康推动者的使命,其心身健康状况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医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如何?会受到哪些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人格因素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促进医学生心身健康的教育活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重庆市两所医科大学进行重点调查,采用按专业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712名大学生参加测试,收回有效问卷1,628份,有效回收率达95.1%。其中男生586人,女生1042人;汉族1496人,少数民族132人;大一学生442人,大二学生430人,大三学生458人,大四学生298人。

1.2 方法

康 奈 尔 医 学 指 数 (Cornell Medical Index,CMI)[1]。该量表是美国康奈尔大学 Wolff HG.Brodman R.等编制的自填式健康问卷,广泛应用于正常人群心身健康水平的评估和心身障碍者的早期发现,由许丽英等修订出中文版。该量表分成18个部分,每部分按英文字母排序(从A-R),共195个题目,问卷涉及四个方面内容:①躯体症状;②家族史和既往史;③一般健康和习惯;④精神症状。男女问卷除生殖系统的有关问题不同外,其他内容完全相同。其中A-L部分共144个题目与健康状况有关:A眼与耳、B呼吸系统、C循环系统、D消化系统、E肌肉与骨骼、F皮肤、G神经系统、H泌尿生殖系统、I疲劳度、J疾病频度、K既往病史、L生活习惯;M-R部分共51个题目与精神活动及心理健康有关:M不适应、N抑郁、O焦虑、P神经过敏、Q愤怒、R紧张。每一题目均为两级回答,凡回答“是”记1分,回答“否”记0分,全部题目得分相加即得CMI的总分,A-L部分题目得分相加即得A-L分,表示躯体症状,M-R部分题目得分相加即得M-R分,表示精神症状。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2]。该问卷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编制的一个专用于人格测量的心理测验工具。该问卷的成人版由我国学者陈仲庚修订,共88题,适用于16岁以上,具有小学以上文化水平的群体。问卷包括4个维度,分别是精神质(Pschoticism,P),外倾性(Extravesion,E),神经质(Neuroticism,N)及测谎(Lie,L)。P维度反映精神病质倾向,E维度反映内向和外向性,N维度反映情绪稳定性,L作为效度量表使用。每一题目均为两级回答,有正向计分题,回答“是”记1分,回答“否”记0分,也有反向计分题:回答“是”记0分,回答“否”记1分。许多研究表明该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各分量表重测系数为0.83-0.90,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8-0.81,同质性系数为0.58-0.67。使用SAS 9.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医学生心身健康及人格的总体情况

对医学生所填写的康奈尔医学指数所得分数进行统计分析,CMI总分平均数为24.126,标准差为17.740;A-L部分得分平均数为16.217,标准差为12.135;M-R部分得分的平均数为7.903,标准差为7.121。将医学生所填写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2 医学生心身健康状况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将医学生所填写的CMI和EPQ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人格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均与CMI总分及A-L、M-R得分呈正相关,外倾性和测谎均与CMI总分及A-L、M-R得分呈负相关。

表1 EPQ总体测量情况

表2 医学生心身健康状况与人格的关系(r)

2.3 医学生心身健康与人格的回归分析

以EPQ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按照0.05的纳入排除水准,对CM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作回归分析,得出表3、表4、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精神质得分越高,则CMI总分及A-L得分越高;外倾性的得分越高,则CMI总分及M-R得分越低;神经质得分越高,则CMI总分、A-L得分及M-R得分越高;测谎分数越高,则CMI总分、A-L得分及M-R得分越低。

表3 CMI得分的回归分析

表4 A-L得分的回归分析

表5 M-R得分的回归分析

2.4 EPQ分型下医学生心身健康状况

按照艾森克人格问卷的分型要求,可以将精神质分为3型(P1:P分<56.7正常范围,P2:P分为56.7-61.5倾向精神质,P3:P分>61.5精神质非常明显),将外倾性分为5型(E1:E分<38.5内向,E2:E分为38.5-43.3内倾,E3:E分为43.3-56.7中间型,E4:E分为56.7-61.5外倾,E5:E分>61.5外向,),将神经质分为5型(N1:N分<38.5情绪稳定,N2:N分为38.5-43.3倾向于情绪稳定,N3:N分为43.3-56.7中间型,N4:N分为56.7-61.5倾向于情绪不稳定,N5:N分>61.5情绪不稳定)。

将不同人格类型下的被试的CMI得分作方差分析,结果发现CMI总分在神经质分型下有统计学差异(F=111.54,P<0.0001),两两比较表现为:N1类型下CMI得分<N2类型下CMI得分<N3类型下CMI得分<N4类型下CMI得分<N5类型下CMI得分。

将不同人格类型下被试的A-L得分作方差分析,结果发现 A-L得分在精神质(F=3.57,P=0.0287)和神经质(F=59.68,P<0.0001)的分型下有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表现为:P1类型下A-L得分<P2类型下A-L得分<P3类型下A-L得分;N1类型下A-L得分<N2类型下A-L得分<N3类型下A-L得分<N4类型下A-L得分<N5类型下A-L得分。

将不同人格类型下被试的M-R得分作方差分析,结果发现 M-R得分在神经质(F=172.56,P<0.0001)和外倾性(F=6.25,P<0.0001)的分型下有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表现为:N1类型下M-R得分<N2类型下M-R得分<N3类型下M-R得分<N4类型下M-R得分<N5类型下M-R得分;E5类型下M-R得分小于E4、E3、E2、E1类型下的MR得分,E4类型下M-R得分小于E2、E1类型下的M-R得分,E3类型下M-R得分小于E2、E1类型下的M-R得分,E4类型和E3类型下的M-R得分没有差异,E2类型和E1类型下的M-R得分没有差异。

2.5 EPQ分型与心身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EPQ各维度的分型为自变量,按照0.05的纳入排除水准,对CM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作回归分析,得出表6、表7、表8的结果。此结果与表4、表5、表6的结果是一致的。

表6 CMI得分的回归分析

表7 A-L得分的回归分析

表8 M-R得分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医学生心身症状的总体情况及躯体和精神症状与人格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呈正相关,与人格中的外倾性呈负相关。回归分析也得到了相一致的结论,精神质和神经质的得分越高,则学生心身症状的总体得分越高,而外倾性得分越高,则学生心身症状的总体得分越低;并且精神质和神经质主要影响了躯体症状的表现,精神质和神经质的得分越高,躯体症状的得分越高;神经质和外倾性主要影响了精神症状的表现,神经质得分越高,精神症状的得分越高,外倾性的得分越高,精神症状的得分越低。另外,对人格分型下的医学生心身健康情况进行比较,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P型和N型人格分型下的高分类型心身症状更多,E型人格分型下的高分类型心身症状更少。

从结果可以看出,神经质对医学生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既影响身体健康也影响心理健康,这表明学生情绪越稳定,心身健康的状况越好,这和通常的经验是相符的。学者王渭玲、汪勇[3]曾采用与本研究相同的测量工具对医科大学生进行研究也发现神经质对心理健康影响较大,学者陈青萍[4]的研究也发现影响心身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是人格中的神经质,这说明神经质是影响医学生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完善阶段,面临诸多的人生选择,内心冲突较强烈,情绪欠稳定,情绪控制的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而医学生由于其学科性质,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和就业压力较大,学校生活不够丰富,学生疏泄情绪的途径较少,便加重了这种情绪的不稳定性。

精神质是指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别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干奇特的事情,且不顾危险的个性特征,精神质是一种近似病态的人格倾向。按照艾森克的解释,每个人的人格中都有精神质倾向,但有些人是低分者,而有些人是高分者。精神质的高分者其心身健康的状况比低分子要糟糕,这和经验及我们的预期是相符的。同时也发现,精神质人格主要对躯体健康影响大,对心理健康影响小,这可能是因为精神质作为一种近似病态的人格,高分者并不认为自己的个性和认知方式有太大问题,因而内心冲突较小,但他们通常会被身边的人看作是有些异常的,所以在某些躯体症状的既往史中有所反映。

此外,在人格的外倾性方面,性格越外向对心身健康越有利,这说明在个性上越积极、乐观、开朗的学生,在生活中更倾向积极地看待问题,面对挫折更能迎难而上,更容易接受和传递正能量,其心身健康的状况就会越好。英国有学者也发现人们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人格特质会对他们的心身健康状况产生持久影响,性格外向的年轻人,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较高。

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性格决定健康,有研究显示[5-8],情绪不稳定、过于内向、精神质的人格特质与冠心病、类风湿关节炎、癌症、抑郁症等的发生息息相关,这也进一步说明人格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医学生作为今后人群心身健康的促进者,其自身的心身健康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学校和家庭应注重促进医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培养乐观、积极、外向的人格特征,充分利用医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与生理保健,减轻学习压力,丰富课余生活,有效疏导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孤僻怪异个性的形成,塑造良好的人格从而促进医学生心身健康的切实提高。

[1]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3]王渭玲,汪 勇.276名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18-119.

[4]陈青萍.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

[5]宋春宵,赵慧丽.冠心病患者艾森克人格调查及心理健康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247-248.

[6]高 进.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病例对照研究[D].山东大学,2014.

[7]张铁英,薛慧英.消化系统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应对方式[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204.

[8]彭 瑛,郭文斌,王国强.抑郁症患者焦虑症状、应付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0):6106-6108.

猜你喜欢
心身神经质分型
神经质有九个表现
我受够了!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肝硬化患者的蒙医心身护理及营养饮食对症治疗
蒙医心身互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反刍思维对中学生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作用
基于分型线驱动的分型面设计研究
寻根压力
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