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女生推销“食堂范儿”

2015-03-12 00:23
南方周末 2015-03-12
关键词:月牙清华食堂

清华学生编撰食品安全档案,除了“第三方视角”和记录历史之外,她渴望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解决部分问题。

南方周末记者 郭丝露 发自北京

从2012年至今,清华女生陈巧玲所做的一切旨在回答三个问题: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又该怎么办?

即将出版的《中国食品安全档案》(以下称《档案》)算是回答这些问题的一份“中期作业”。从土壤污染到非法添加,从米面油到肉蛋奶,陈巧玲和她的团队用31万字详细阐释了26个食品安全突出问题。

这是一个80后学生提交给社会的一份食品安全“私人报告”。陈巧玲认为,这三十万字是记录,也是科普,目的在于“揭露一些食品安全的真相”。

这个经济管理学背景的女生不满足于揭露,她希望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为食品生产者提供销售渠道、卫生标准,并最终建立一个食品安全版的“大众点评”,她甚至畅想要将清华大学学生食堂的管理模式推广到全国。

作为清华大学X-lab项目下培育的成果,《档案》已经在网上挂了两年,并没有引起任何关注。但最近,一则“清华女生自费十万出版《中国食品安全档案》”的消息,却让陈巧玲火了起来。

或许因为在这个公共安全领域遭遇纷繁议论的春天,人们期待看到更多的“行动派”。

“食品安全其实 是特别简单的事情”

在“花费十万元出版档案”的新闻下,众多网友讨论的焦点是:“清华女生好有钱啊”,陈巧玲觉得“楼已经盖歪了”。

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陈巧玲带了个本子,将重点记下来,并多次说“感谢”。但现在,她甚至开始考虑要不要继续接受媒体采访。

对陈巧玲来说,社会关注本该弥足珍惜。早在2013年,《中国食品安全档案》就已经写完,但直到现在,这本书也没能正式发行。原定于2015年1月1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新书发布会,也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延期。

2015年3月9日,给《档案》写序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法教研组助理教授姜朋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巧玲读书时,我刚好开商业伦理课。课上用过美国一个果汁原料涉嫌造假的案例,探讨厂商在严峻财务形势下各种选择的可行性,以思考企业对于消费者所负的责任问题。”姜朋在序言中写道,别人听完就算了,巧玲把课堂讨论变成了事业,才有了后来这本《档案》。

“她是一个不很一样的女生,有些女生在课堂上比较喜欢高谈阔论,但她很沉静。”姜朋说。陈巧玲学机械出身,但因为“实在搞不懂机械制图”,来到清华经管学院读研究生。她戴眼镜、穿格子衬衫,像所有山东人一样喜爱面食。

写《档案》前,陈巧玲从未接触过营养学,也不懂食品安全科学原理。她不是执法者,更不懂政府监管。她甚至不知道,应该怎样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来获取信息。

“谁会想到我这样的人会写出这样的东西呢?”《档案》出版前,陈巧玲绝少和人说起自己在做的事情。有同学曾劝她:连政府部门和机构都没做的事情,你怎么可能写出来?

为了验证素材的真实性,陈巧玲以清华大学为圆心,跑遍了五道口所有的超市。在市场,陈巧玲的身份,更像是一个“好奇的消费者”,她对食品质量的判断,也比较感性。

比如,她验证木耳造假报道真假的方式,就是将超市中的木耳“全闻一遍”。因为“硫酸镁、硫酸铜的味道,很容易闻得出来”。

她发现,超市“羊肉片”的真实商品名,应该是“羊肉片风味速冻调味肉制品”。还发现,为了逃避监管,商家们将火锅添加剂“罂粟”写成不知所云的“樱栗”。

“我觉得这个太有意思了!像是做侦探一样,线索都是一串一串的。”看得多了,聊得多了,陈巧玲认为自己“自然而然就成了一个食品安全问题专家”:“食品安全其实是个特别简单的东西,因为它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

姜朋认为,《档案》的意义在于,它为消费者们提供了“第三方视角”:“民众对于食品安全有很多误区,对政府也有误解。政府说的,不信;专家说的,也不信。”

“但人们会相信我,因为我和他们一样。”陈巧玲说。

▶下转第24版

一份“独立”的私人报告

《档案》成书过程中,70%以上的时间,陈巧玲都在图书馆翻看各种媒体资料。

在清华经管院图书馆,陈巧玲总是背着双肩包,里面是自己的电脑和一个很大的外置键盘,从早上8点开馆,坐到晚上10点。管理员阿姨看到她背着键盘辛苦,允许她把键盘寄存在了图书馆柜台。

那时是2012年,她和校友陈洪榕合作的“月牙多食品安全调研小组”刚刚成立。传统观念中,手指甲上的月牙多就代表健康。

陈洪榕是传统企业家,他做钢铁、高速公路建设和外贸,此前从未涉足食品安全。之所以和陈巧玲聊起食品安全,是因为那阵子山东潍坊刚好发生了水污染事件,而陈巧玲就是山东人。

“我们想做食品安全,但不知道应该怎么开始。所以,我们决定先弄清楚这个行业是怎么回事。”陈巧玲说。

但那时,她和陈洪榕都不知道,究竟要做一个怎样的“行业调研”。直到陈巧玲看到美国FDA之父哈维·韦利针对美国食品安全情况做报告后,才反应过来:“哎,这个我能做。”

她决定,要为中国食品安全出一份“私人报告”,以“公示食品造假方法”。

“私人”意味着“独立”和“不受干涉”。此前,食品安全领域不乏独立食品安全信息提供者,但过分依赖媒体报道是他们的局限性。比如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研究生吴恒开通的“掷出窗外”食品安全信息网。

陈巧玲认为,自己并不完全依赖媒体,她甚至并不依赖于任何人:她没有找过政府相关部门,也没有特意向有关专家咨询。因为她想做的是一个“不受影响的档案”。

不过,陈巧玲也许并不知道,她的学习对象哈维·韦利并没有疏远政府,更不曾拒绝专业意见。事实上,韦利本人就是医学博士,他的老师是世界上最好的化学家。在撰写美国食品安全报告前,他就已经是农业部首席科学家,国会山的红人。

缺乏专业的科学意见,在《档案》中留下了不少可见的遗憾。近日媒体报道后,某国家级食品安全相关科研机构的人士曾给陈巧玲打电话,让她寄几本书,一起研究一下。

不过,该机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此举并非组织行为,只是作为食品安全科学工作者的好奇和关注。

推广“清华食堂模式”

2014年开始,陈巧玲已经很少来图书馆,但那些走进经管楼图书馆的人们,仍能在借书还书时,看到柜台上的大键盘。

这一年,她的计划是寻找“月牙多”在商业上的回归:“我是学经管的,在商业上做出一些可能性,一直是我的人生目标。”

而她背着双肩包晃晃悠悠的地点,从教学楼改到了学生食堂。

“牛肚,那么白,都是泡过的,我不吃。牛肉丸,都是调配的,里面根本没多少牛肉,我不吃。血块造假最严重,几乎没有真的。”

写完《中国食品安全档案》后,陈巧玲对市面上食物的选择变得非常有限,现在她只愿意在清华食堂吃饭,因为那里的厨师,自己吃的就是卖给学生的饭菜。

清华大学最早的食堂,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陈巧玲了解到,清华的食堂由学校的专门机构管理,还有校内指定的化验室来定期抽检食堂的卫生状况。食堂里,有巡视员巡视,各种采购标准、卫生标准、食品储藏标准也很齐全,还会定期评分。

在食堂,陈巧玲看到,厨师们会在卖完饭后,一遍遍冲洗地板和操作台:“那些不锈钢的桌子,都被擦得亮亮的”。

和外面商家的唯利是图相比,清华食堂这种“超高”的卫生标准,让沉浸在《档案》中的陈巧玲震惊,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这催生了她对于月牙多下一步的商业计划:为食品生产者提供销售渠道、卫生标准,并最终建立一个食品安全版的“大众点评”。

陈巧玲说,月牙多希望用好的销售渠道吸引商家,生产符合自己卫生标准的食品。

“我们的标准,和国家的标准是没有关系的。”陈巧玲说,“比如,对于炸油条用油的标准,国家只规定了各种有害成分达到多大比例,需要换油。而我们,会规定炸到多少斤面之后需要换油。这种通俗标准更易为经营者接受。”她认为只有实行清华食堂简单、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并且督促企业达到这种标准,就会有市场。

可她并没有注意到,清华大学的食堂只为学生开放,其价廉物美包含国家财政对大学生的补贴,食堂甚至贩卖一种1.5元一袋的自制酸牛奶。在商业社会,相同模式能否行得通,仍需检验。

这种探索,也是姜朋一直关注陈巧玲的原因:“大多数企业都是从商业起家,再从事慈善工作。但月牙多反其道而行之。”姜朋好奇,月牙多在履行社会责任感之后,将寻求何种商业突破。

现在,月牙多的网站上,《档案》的电子版免费公开。陈巧玲希望能够将月牙多的平台一直向公众敞开。

接下来,陈巧玲很可能又将重新开始“泡”图书馆的日子。月牙多计划,将“档案”系列不断细化,针对每一个部分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食品安全档案·大米篇》、《食品安全档案·生态有机篇》都已列入日程。

对陈巧玲的父母来说,这意味着女儿又要“消失”一段日子。在为《档案》调研期间,陈巧玲曾打电话问父亲,关于种子销售的问题。父母一度认为,自己的女儿在北京做着种子生意。

“爸爸好多次都打电话劝我放弃,说现在的种子生意不好做。”陈巧玲嘿嘿地笑起来。

猜你喜欢
月牙清华食堂
Notes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孙清华作品
造月牙
肉,回锅里了
指甲上月牙少不健康?那可不一定!
指甲几个月牙
谁更恐怖等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高校食堂的奇葩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