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麻江县绕家枫香染工艺

2015-03-12 09:36
纺织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麻江枫香蜡染

周 莹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北京 100081)

麻江县地处贵州省中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那里居住着一支自称“绕家”的族群,因其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长期处于未识别的民族状态,所以很少被外界关注。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绕家才被正式确认为瑶族的一支,并逐渐为外界所知。瑶族历史悠久,由于长期频繁迁徙以及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加之与其他民族交往甚多,使其民族各支系呈现出文化差异,表现在蜡染工艺上也是如此。麻江绕家人的蜡染工艺古朴而独特,以牛油和枫香油的混合物代替蜡进行防染印花,属于枫脂染类,又称为“枫香染”。

目前,对蜡染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蜡染的历史起源[1-3]、工艺调查[4-5]、图案色彩的文化蕴涵[6-7]、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8]等方面,但将视线专注于麻江绕家枫香染的研究少之又少,且多以工艺流程等特色介绍为主,鲜有结合麻江地域生境、人文历史等主客观因素的深层次探讨。

本文的研究深入贵州麻江龙山乡河坝村,对当地的枫香染工艺展开了较为细致的田野调查。在调查中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传统服饰与现代式样的对抗中,枫香染工艺被当地人加以留存传承。麻江绕家人制作枫香染的工具、原料、工艺流程虽与贵州其他地区和民族的蜡染工艺较为接近,但是一些工艺细节以及隐藏其后的造型规律及审美特点则显现出其独特性所在。因此,本文结合田野调查资料与文献记载,从麻江绕家人及枫香染的历史渊源谈起,由染制工具与材料、工艺流程等工艺细节入手,对其在题材、造型特点、色彩配置方面的造型规律及审美特点做深层次探究。通过记录枫香染染色技艺的表层,来解读隐藏在工艺背后的民族世界观,使更多有识之士关注这种珍贵的人文资源及文化遗产。

1 绕家枫香染历史渊源

麻江县境内龙山乡河坝村的绕家人几经辗转而来,他们长期身居封闭的深山,服饰装扮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瑶族,具有鲜明的特色。民国《贵州通志》对“夭家”服饰描述较为详细:“夭家又名绕家,男女衣服多尚青色,左衽,妇人长裙,自织自染,俗有夭家青之名。自言姬姓,至今尚行周礼,以十一月为岁首……居都匀属大坝夭家。服黑色,相传用他色则遭蛇虎害,长不过膝,短仅及腰,女服有以彩丝绣锦为之,曰苗锦,涂以猪血,价甚昂,每件值十余金或数十金,腿裹以布,饰以海蛤。发盘脑顶,饰以银泡。”可以说,麻江绕家传统服饰的最大特点除刺绣外就是以蜡染为饰。

瑶族人印染工艺的历史非常悠久,宋代《岭外代答》记载:“猺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尽管学者对“猺斑布”的工艺究竟是蜡染还是夹染存有争议,但通过文献记载可以追溯瑶族人印染的历史。而当地“绕家歌”唱道:“兄弟姐妹情深深,在家闲着没事做,邀请姐妹进家来,一同拿笔来点花,染成放入闺深处,等到乡里芦笙场,妹才穿出给哥看”。过去,绕家青年男女在对歌相亲或是节庆时,女子通过穿戴枫香染和刺绣的服饰,展示自己高超的手艺,以博得男子的爱慕与倾心。2008年,河坝绕家枫香染工艺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坝瑶寨也逐渐为外界所知。

2 染制工具与材料

麻江绕家人的枫香染属于防染印花工艺,花纹细腻清晰,线条流畅。这里没有集体的手工作坊,是以家为单位,以妇女为主导载体。由于文化是一套人为信息系统,因而文化人类学探讨的文化适应实际上是指民族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9]。本文调查的龙山乡河坝村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麻江县,在龙山乡西南部,清水江上游。河坝绕家村民跨河谷两岸,依山傍水而居。这样一个与山为伴、与水为邻的山地族群,在漫长的历史生存和发展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正因为他们身处这样的世外桃源,才将传统的枫香染工艺保存得如此完好。而染制的工具和材料,如枫香油、蓝靛等可以就地取材,为枫香染工艺的生存、发展以及传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2.1 工具

枫香染制作工具主要有竹刀和盛防染油的锅、碗,如图1所示。麻江绕家人制作枫香染所需要的相关工具比较简单、粗糙,大都是自己制作的。

图1 牛油和竹刀Fig.1 Beef tallow and bamboo sword

绘制枫香染的工具一般为长10 cm左右的竹制小刀,一头是尖头,另一头是平头,平头的一端绘制直线、弧线、圆圈等几何形线条,而尖头用来绘制点状纹样。图1中装有牛油的碗上放着竹制染刀。防染油要放在碗里,通常选择不易炸裂的碗就可以。融化防染油还需要用到装有文火的盆或锅。

2.2 材料

2.2.1 防染材料

麻江绕家人用枫香油和牛油的混合物代替蜡作为防染材料。每年六、七月份,绕家人在枫树的主干皮层用刀划出若干道条痕,与割橡胶一样,用容器取回流出的枫香油加水后在火上熬制,用丝状棕树皮滤掉渣滓,等枫香油飘在水面,取出后再将油冷却固化即可。枫香油和牛油大约按1∶1的比例混合,并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点燃加热,待2种油缓慢融合后即可使用。炭火的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以50~60℃为宜。过高的温度会使染色后的布发黄,温度过低枫香油容易凝结不便于绘制。

枫香油与牛油混合后可以增强韧性,也便于染色后脱去油脂。牛油是浅黄色的,枫香油是白色的,经过染色后重新收集的防染油也被染上了颜色,因此融化的混合油也就变成了蓝黑色,经过2~3次染色的混合油是最好用的。

2.2.2 染料

绕家枫香染亦采用蓝靛浸染。从蓝草中提制的靛是由木蓝、蓼篮、松蓝等植物的茎、叶发酵而成。秋天收割靛叶后将其放入缸内、木桶、土坑均可,加适量冷水,隔2 d翻动一下。浸泡1周后,将靛叶捞出,把石灰放入容器内。大约50 kg靛叶用石灰乳2~3 kg,调匀后放在阳光下曝晒,待水分自然蒸发后脱水成泥乳状,盛装待用。需要用时,再放到木缸中,加入适量的米酒化开,加入清水至所需浓度即可。

2.2.3 棉布

过去绕家人制作枫香染一般用自种棉花进行自纺、自织、自染出来的土布,原料采用棉线,经过纺纱、桄纱、浆纱、染纱、编排后再织造而成。现在主要是到市场上购买现成的棉线,甚至是直接买现成的棉布。绕家人通常选择比较厚实一些的棉布,这样防染油不容易浸透布的背面。从种棉花、纺纱、织布、磨布、绘图、上枫油、染布到刮去枫油,整个传统枫香染工艺的生产制作周期需要1 a的时间。

3 染制工艺过程

3.1 绘制图案

将整理好的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便可以用竹刀蘸取防染油在布面作画。一般先将绘好的图纸拓印在白布上,熟练的枫香染制作者可以信手拈来,无需打草稿即能得心应手地绘制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纹样,如图2、3所示。

图2 拓好图案的布片Fig.2 A piece of rubbed cloth

图3 待染的布片Fig.3 A piece of cloth to be dyed

绕家人绘制枫香染的工序与贵州其他民族蜡染的点蜡工序十分接近,只不过是用竹制染刀进行点绘。在贵州,惠水地区布依族也擅长制作枫香染,与绕家人的区别在于布依族人用毛笔绘制,有笔触上的变化,显得更加流畅生动,富有较强的绘画感,而竹制蜡刀绘制的略显生硬,二者的图案风格也不尽相同。绕家枫香染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绘制时防染油不会浸透到布料的背面,因此染好的布料只有一面是有图案的,背面则是染料的颜色。图4清晰地展示出这个特性。

图4 成品正面与背面Fig.4 Front and back of finished product

3.2 浸染

先将画好枫香油的半成品布片卷成筒状,使其不互相粘贴,再用线穿成若干段后,吊在染缸表面的竹片上,让布片完全浸入蓝靛染液。几天后,取出晾干,反复多次浸染直到染成所需的程度即可(见图5)。麻江绕家枫香染在浸染的过程中,因没有蜡的破裂,所以在染制品上没有冰纹的产生,图案细密工整且越洗越漂亮,耐磨抗皱。浸染时还可以通过2次浸染得到不同深浅的蓝色,使得染成品的色彩层次丰富。

图5 染好的半成品Fig.5 Semi-finished product

3.3 脱脂与漂洗

将多次浸染后的布片晾干后,再放入沸水中煮沸,防染油经高温水煮后脱离布面,浮在水面。漂浮的混合油可回收再利用,脱脂后的布片用清水反复多次漂洗干净,使残留的混合油脱净,效果见图6。

图6 枫香染被面Fig.6 Fengxiang printing bedcover

4 造型规律及审美特点

4.1 题材与载体

绕家人绘制枫香染的图案是即兴发挥点制而成,造型较为写实。枫香染图案主要以花、草、虫、雀、鱼等为主,间以几何纹、雷纹、云纹、锯齿纹等。在妇女的头巾、背扇上,常能看到许多类似蛇、鱼鳅菜、鸡、绕家花的图案,绣工相当精致。绕家枫香染中有很多绕家花,由于绕家人经历过艰难的迁徙,因此常以这种野菜根充饥,服饰上便留下了这样的图案。

被面、头巾、背带、童装上衣、妇女盛装、便装等都是绕家枫香染的载体。比较有特色的是绕家人的枫香染头帕和头巾,即便不穿民族服饰,头上也会佩戴。头帕长约70 cm,两端留有线穗,穗尾横镶2道红色或白色的布褊。戴的时候将头帕叠成双层,头帕的里面是头巾,头巾戴好后前宽后窄,其包法为相叠于脑后再交回前额,然后再将头帕搭在围好的头巾上。枫香染头帕呈向后矗立状,二者之间既不用系带也不用别针,藉着相互间的摩擦来固定,即使是走路、劳作也能稳稳地待在头顶(见图7)。

图7 枫香染头巾与头帕Fig.7 Veiling(a)and scarf(b)

4.2 纹样与色彩

麻江绕家枫香染纹样古朴,构图饱满,组织较为严密,结构对称。在布局方面,通常是以适合纹样和连续纹样有机构成,以流畅的线条构成主体纹样,并常用饱满的小点将其布满,边缘多用几何纹样进行勾边。

一般来说,贵州少数民族蜡染多以蓝白为主,而麻江绕家枫香染的色彩则不限于蓝白两色,麻江龙山河坝妇女喜欢青底白花、蓝底白花,或青底蓝花等比较素雅的色彩搭配。这样的色彩配置与整体服饰的色彩感觉相吻合。从色彩上看,绕家传统服饰与广西瑶族服饰相比,其色彩中并未见象征瑶族先祖盘瓠口吐鲜血而死的大面积鲜艳的红色,而是多用偏暗的主色调辅以小面积的艳色,表达出麻江河坝绕家人古朴、凝重、内敛的审美取向。

4.3 审美心理

探析麻江绕家枫香染工艺细节以及造型规律,要努力由技术和形式了解艺术创作者的文化理念,发现背后的概念系统和意义体系,认识与之相关诸多因素[10]。在世居贵州的少数民族中,苗族、布依族、瑶族、侗族、彝族、畲族、仡佬族等都擅长制作蜡染,由于地域毗邻,各民族的蜡染制作工艺互相渗透,区别并不显著。但不同民族各自迥异的民族文化渊源和历史,造就了各民族间审美意识的多元化和倾向性。

凝结了族群历史与文化的枫香染,有着单纯的创作目的和创作思想,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相协调的审美特点。就题材和纹样构成来说,麻江绕家枫香染因长期处于封闭的地域,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使染制的题材内容与图案造型呈现出鲜明的承传性,变化较少,这与其族群文化信仰和相对独立的审美心理有关。绕家人通过枫香染图案,如绕家花等,展现出的是族群历史和信仰,表述的是本族群共同认可的象征符号,体现的是劳动者集体的审美意识,并以集体认同的方式加以传承。

绘有传统纹样的枫香染服饰,除具备遮体避寒的功能外,更具备藉由身体来延伸文化的社会意义。既不隆重也不华丽,以枫香染装扮的绕家服饰,给人更多的是在一份古朴内敛中透露出的些许妖娆之美,这样的服饰与当地青山碧水、风光旖旎的世外桃园的感觉相融洽,折射出绕家人在宁静中追寻生命意义的精神诉求。

5 结语

贵州麻江绕家枫香染,在制作蜡染的流程上与贵州其他地区的工艺相差无几。除题材与纹样可以显示出枫香染的古朴且别致的特色外,隐藏在工序之中的细节,如用料、蜡液的不易渗透性、使用竹签画蜡等亦能彰显出其独特的工艺特色,反映出绕家人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力。

作为一种民族艺术,贵州麻江绕家枫香染工艺不仅受地域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受所在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资讯发达的世界一体化时代更受国际时尚文化的影响。民族服饰工艺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显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同样也存在着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渐衰落的民族传统工艺,其传承和发展的态势需与建构民族生存的内源性动力机制息息相关。

[1] 王华.蜡染源流与非洲蜡染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5.WANG Hua.Study on origin of batik and African batik technique[D].Shanghai:Donghua University,2005.

[2] 刘世彬.布依族蜡染起源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1992(1):44-46.LIU Shibin.A study on origin of Buyi batik[J].Guizhou Ethnic Studies,1992(1):44 -46.

[3] 青林海.苗族与蜡染工艺探源[J].贵州文史天地,2000(6):50-52.QING Linhai.Study on origin of miao and batik technique[J].Guizhou History of World,2000(6):50-52.

[4] 宋利荣.贵州丹寨苗族蜡染工艺调查[J].大舞台,2011(4):174-175.SONG Lirong.Investigation of Guizhou Danzhai Miao batik process[J].Grand Stage,2011(4):174 -175.

[5] 刘一萍,吴晓丽,吴大洋.贵州省织金县歪梳苗蜡染工艺[J].纺织学报,2012,33(5):121 -126.LIU Yiping,WU Xiaoli,WU Dayang.Craftwork of wax printing of Waishu Miao in Zhijin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2,33(5):121-126.

[6] 柴颂华,凌惠惠.吉数“3”在苗族蜡染图案中的艺术表现[J].纺织学报,2012,33(4):115 -118.CHAI Songhua,LING Huihui.Artistic expressions of lucky number ″3″in batik patterns of Miao nationality[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2,33(4):115-118.

[7] 杨源.蓝白的悠远意境:从贵州蜡染中理解色彩[J].流行色,2007(4):68-69.YANG Yuan.Faraway artistic conception of blue and write[J].Fashion Color,2007(4):68 -69.

[8] 蒋晓昀.美术学视野下安顺蜡染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1):88 -93.JIANG Xiaoyun.A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nshun batik from the view of fine art studies[J].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Art Edition,2011(1):88-93.

[9] 杨庭硕.生态人类学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66.YANG Tingshuo.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M].Beijing:The Ethnic Publishing House,2007:66.

[10] 王建民.艺术人类学新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37.WANG Jianmin.New Essayson Anthropology of Art[M].Beijing:The Eehnic Publishing House,2007:37.

猜你喜欢
麻江枫香蜡染
惠水枫香染文创产品“5W1H”理论研究
蜡染的纹饰探讨
枫香园四季
黔东南大山中读研
麻江蓝莓的“播种机”
新常态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古代含砷麻江型铜鼓研究
马丽蜡染作品
蜡染手绢寄深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