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核资本市场融资百亿

2015-03-13 08:08
中国经济信息 2015年1期
关键词:吉瓦中广核电机组

文│本刊记者 姚 尧

中广核电力(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的上市路演是2014年11月24日在香港正式启动的,集团董事长贺禹等公司高管与投资者正式会面的现场可谓“一票难求”,可见资本对其的追逐非比寻常。2014年12月10日,中广核电力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首日即上涨19%。这标志着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家纯核电资产上市公司诞生。

中广核电力此次发行88.25亿股股份,招股价为2.43-2.78港元,募集资金约245亿港元。加上15%的超额配售权,最多融资金额可达约282亿港元,这样的融资规模可谓天量。让中广核受到如此追捧的原因既有雾霾等环保压力带来的对清洁能源的渴求,也有其融资体量、央企背景以及新能源概念等,让投资者相信中国新一轮核电建设即将启动。

市场热捧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广核电力的IPO到底有多热,从基石投资者的数量和质量便可一窥究竟。”

目前,公司已经将总发行股份的40%分配给了18家基石投资者,包括新加坡主权基金GIC、国开行、中国人寿、中国信达、香港中电集团、高瓴资本等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和大型国企。作为基石投资者,他们将在半年内不得出售所持股票,为中广核上市“保驾护航”。

有消息称,中广核电力的国际配售刚刚几天,市场便爆出超额7倍的消息。而在国际配售完成后,香港本地散户开始认购后,更将中广核电力上市推向了高潮。2014年12月3日,据香港媒体报道,中广核电力共计获得了13万份新股申购申请,超购达286倍,总冻结申购资金达3500亿港元。

据悉,中广核集团的三大业务板块已经全部赴港上市。早在2013年,其铀矿资源资产(中广核矿业)就已经在香港挂牌。2014年9月,其清洁能源平台(中广核亚美)也赴港上市,受到了资金的热捧,共获得556倍超额认购,冻结资金达到996亿港元,是港股2014年冻结资金量的亚军。这一次中广核电力上市后,投资者更是趋之若鹜。

如果按照上限发行价计算,中广核电力的总市值将达到1226亿港币,将成为2014年香港最大新股,并成为年内全球IPO中的前五名。

某核电行业高级分析师表示,首先,中广核电力的资金规模大,而流通股占比达约20%,如此规模已经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资本;其次,按照它的上限发行价计算,市盈率(P/E)将达到17.8倍,市净率(P/B)可以达到2.01倍,与亚太地区其他电力公司均值(市盈率12.1倍,市净率1.3倍)相比都高;最后,纯核电资产稳定的现金流和收益率都有助于提升其热度。

核电归来

中广核电力之所以在香港受到热捧,不但与核电项目或将很快在中国重启有关,也与核电自身清洁廉价的特征有关。

2014年3月,中广核集团对旗下的核电业务进行了重组,中广核电力由此而来。据统计,截止2014年6月,中广核电力共运营和管理了11台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1600兆瓦,权益装机容量为9400兆瓦,占国内在运装机总量的一半左右。

作为现在中国规模最大的核能发电企业,中广核电力受益于“国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以核电替代火电,有助改善大气质量,降低城市雾霾发生概率”的政策,华泰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分析师郑丹丹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而对企业而言,上市也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管理透明度和增强安全管理力度。

2013年,核电在全世界的发电比例已经达到11.3%,但这一比例在中国仅为2.1%,可见提升空间广阔。2013年3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和能源局共同发布了《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到2015年投入运营的核电装机容量要达到40吉瓦(4万兆瓦),在建容量达到18吉瓦。到2017年,这一数字要分别达到50吉瓦和30吉瓦。截至2013年底,国内的在运和在建总装机仅为14.83吉瓦和31.6吉瓦。

根据2014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APEC会议上签订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我国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将提高到20%,这也增强了核电重启的预期。此外,2013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完善核电上网电价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则清除了核电发展最后的政策阻碍。

除了以上政策利好之外,从核电业自身角度而言,虽然存在安全风险和建设周期长等问题,但与煤电和可再生能源相比,却具有现金流稳定、回报率高等优势。现在,国内只有中核工业集团、中广核集团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具备运行核电项目的资格,项目审批和运营属于稀缺资源。

招商证券电力环保行业首席分析师彭全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总体来讲,核电盈利能力比较强,只要能够建成投产,还本付息不成问题。”但建设周期长的问题的确存在。一般而言,从选址到建成投产需要20年左右时间,期间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也很高,单个机组造价在100亿-200亿元之间,第三代核电机组处于发展初期,造价更高。

虽然造价高周期长,但核电盈利能力却很强。有权威机构分析认为,中国电力行业的平均内部收益率仅为15%,而核电项目内部收益率为20%,如此丰厚且稳定的回报,以及政策的支持,是吸引投资者关注的重要原因。

●2014年5月13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2号机组通过168小时试运行试验,具备了商业运营条件,这也是中广核最新的在运核电机组。

现实挑战

中广核电力这一次在资本市场所募资金将有一半用于收购集团旗下的台山核电站,而台山核电站是中广核与法国阿海珐集团合资建设的两台容量为175万千瓦的三代EPR核电机组,预计将在2015年底并网发电。这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第一座投入使用的第三代核电机组。

对于第三代核电技术,有国外研究机构认为,第三代核电技术存在经验不足等问题,极有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增加成本,甚至延期交付使用。以芬兰在建的第三代核电站奥尔基洛托三号核电站为例,自2005年其开始修建以来,原定于2010年就建成投产,但却由于福岛核电事故等原因被搁置。据该工程承建商法国阿海珐集团透露,由于这一工程缺少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地基混凝土和反应堆压力槽等方面还存在技术问题,工程将推迟至2018年完工,建设成本也将从35亿欧元增加至85亿欧元。

除了技术上的风险之外,某金融服务公司分析认为,中广核面临的其他风险还在于中国自身的电力供需因素。随着“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中国的重工业中心已经开始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转移,这必将引起中国的电力消耗地理格局发生变化,东部地区的电力需求将逐渐减少,中广核在广东、福建和辽宁等地即将上马的核电项目,可能面临供过于求的考验。

随着东部省份的用电需求量减少,最先受到影响的必然是火电厂,但是火电往往与地方政府关系更为密切,减少火电有可能面临来自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共同的压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核电的正常发展。这样的供需矛盾在中广核所在省份广东就显得比较突出。

在南方电网覆盖的五省中,只有广东是纯粹意义上的电力输入省,云南和广西都有丰富的水电和火电资源,一直在输出电力。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前,我国还将在广东省增加5吉瓦电力。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全世界核能产能最为集中的地区,广东的电力需求是不是已经趋于饱和,是否需要再建核电项目,这都是摆在中广核面前的挑战。

猜你喜欢
吉瓦中广核电机组
IAEA发布核电发展预测报告
我国第二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并网发电
德国:可再生能源产能全球第三
意大利:明确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穹顶吊装成功
中国力争2030年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建30台核电机组
全球首台AP1000核电机组建成
中广核电力被纳入恒生指数
DIGITAL 数字
中广核集团模块化技术研发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