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贵州省民族教育政策研究

2015-03-14 09:36张晴
人间 2015年29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入学草案

张晴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抗战时期贵州省民族教育政策研究

张晴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重视发展边疆教育。贵州省政府响应中央政府发展边疆教育的政策,积极发展本省的民族教育。在这一特殊时期,贵州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本省民族教育的政策、法规,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办学校,促进了贵州省民族教育的发展。虽然贵州省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法规有不足之处,但是这些政策、法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贵州省民族教育的发展。

抗战时期;贵州省民族教育;政策

一、抗战时期贵州省发展民族教育的背景

民国初期,贵州省民族教育就已起步,但是由于军阀混战,政权更迭,民族教育缺乏一个安定发展的环境而停滞不前。贵州省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多杂居或聚居在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文化水平落后。少数民族的风俗语言与汉族迥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也与汉族地区有很大的差异,政府的各项政令难以有效的实施。更严重的是,由于许多少数民族群众没有接受过教育,没有国家概念和民族意识,容易受人蛊惑,“朝秦暮楚,不知国家为何物。对于国防上及安定后方生活危险殊甚”。因此,国民政府意识到要使贵州省稳定发展,处理好贵州省的少数民族问题非常重要。为了让贵州省各族人民树立国家、民族意识,团结各族人民,必须在贵州省推行边疆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水平。

二、抗战时期贵州省政府实施民族教育的政策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从“抗战建国”的基本国策出发,确立了“战时应作平时看”的教育指导方针,制定了一系列的边疆教育政策。在中央政府的统筹安排下,贵州省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边疆教育法令,积极推行边疆教育。

贵州省颁布的边疆教育法令主要有1942年的《贵州省边地教育推行方案草案》和《贵州省边地教育执行方案草案》。从内容上看,《贵州省边地教育推行方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在以下六个方面做了具体部署:第一,建立边地教育委员会,作为贵州省推进边疆教育事业的最高组织。少数民族聚居的各县政府一律组建边民教育促进委员会,管理该县边疆教育事宜。第二,边疆教育学校的分配设置。《草案》规定,边民散布区域内已设立的46所中等学校(包括国立、省立、县立、私立、普中、师范、职工等类),应尽量优待边民子女入学。第三,培养边校师资。《草案》规定,教育厅要筹设特种国民教育师资训练所,国民教育师资训练所应添设边教师资训练班,边民区域各种中等学校(包括国立、省立、县立、私立、师范、职校)一律添设边教简易师范训练班,等等。第四,经费的筹集。边校师资训练实验研究、充实设备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奖学金、补助金等费用,除了由贵州省筹集外,也请教育部拨款资助。第五,边校教育的实施。《草案》规定,教材的统一编纂与审核由边地教育委员会办理,注重少数民族的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优待边民教师等。第六,督导与考核。《草案》规定,贵州省边区均应设置边教督导员,没有设置边教督导员的地区,暂由教育厅指派各该区视导员兼任。

《贵州省边地教育执行方案草案》规定,边教校要着重进行以下六方面的教育,提高国家观念及中华民族意识,倡导同族同源中心理论;认识和崇敬领袖;增加农村经济生产知识,培养劳动技能;增加卫生常识;改良陋习;发扬勤劳俭朴的优秀品德。在边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增设《中华民族发展史》等课程,鼓励各边教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特殊课程。根据这一方案,各类各级学校进行了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国立贵州师范学校根据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增设了《地方行政》等数门课程,自编了《建设边疆》等10余种教材。为了保证少数民族的入学率,依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的相关条例,贵州省政府制定了《贵州省各县市失学民众强迫入学暂行办法》,规定“如应入学之失学民众,接到入学通知后,无故或借故不入学,须给予一定处罚,并再令其入学。”各市县入学儿童之数额每少1人,罚款15—18枚银元。

三、成就及不足

根据贵州省政府的民族教育政策,贵州省成立了边疆教育的管理机构。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先后建立了12所专设的边疆小学。培养边疆教育师资,缓解了边教师资缺乏的问题,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率较之战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贵州省的民族政策虽然在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抗战时期贵州省的民族教育政策,多是发现某一问题了,就制定一项计划或颁布一项政策,以解决该问题,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没有一个整体、统一的规划。其次,贵州省政府制定的政策主要是为了适应战时需求,虽然能解一时之需,但是这些政策多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不利于贵州省民族教育的长期发展。抗战结束后,这些应急性的法规会因为不合时宜而被废除,从而对贵州省民族教育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最后,贵州省的民族教育政策具有同化性,易引起少数民族群众的反感。贵州省民族教育法令的制定都遵从着中央政府的“特殊文化,渐趋统一”的同化教育政策,这种大汉族主义思想和政策,引起了少数民族的反感,很多少数民族群众不愿也不敢上学读书,害怕被“融合”。在课程设置,与内地的教学模式一样,以国文为主要教科书,许多少数民族因有自己的语言,并不懂国文,孩童刚进入小学就开始用汉语教学,学生无法听懂教师讲授的内容,产生厌学情绪。教学过程,不尊重民族语言,课程内容带有民族歧视色彩,给边疆教育的开展,带来了困难。因进展缓慢,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太低。为了保证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率,贵州省政府还实行强迫教育的行政手段,如《贵州省各县市失学民众强迫入学暂行办法》规定,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如果不上学,父母要交纳相应的罚款。这一政策虽然能保证一定的入学率,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少数民族群众对同化教育的反感,也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发展民族教育是一个长远、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整体、长远的规划。在发展民族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加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也要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立。

[1]凌纯生:《建设西南边疆的重要》,载《西南边疆》第二期,1938年11月。

[2]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教育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边地教育推行方案草案》,载《贵州教育》,1942年第4卷7—9期合刊。

[4]孔令中主编:《贵州教育史》,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G750

:A

:1671-864X(2015)10-0045-02

张晴(1988—)女,汉族,湖南衡阳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国史。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入学草案
古人的入学仪式
入学通知书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人大常委会审议“港区国安法”草案
入学面试
抗战时期乌苏里江边的中苏情报站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入学第一天
民政部公布《基金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