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2015-03-14 03:24张学兰段薇静赵延宁赵桂英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丁苯进展神经功能

张学兰,段薇静,赵延宁,赵桂英

(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青县062650)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发病后的一段时间内,经临床治疗其神经系统症状仍继续进展加重的一个临床过程,最终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1]。关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时间国内普遍认为是发生卒中后6h~7d之间,国外认为进展时间有2、3、7、14d不等。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卒中类型,发生率占脑梗死的26%~43%[2],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因其不可预测性而又给医生带来很多困扰。其治疗也是临床医生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国内外指南尚未推荐有关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4年6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20例。对照组男性69例,女性51例,年龄39~78岁,平均(58.7±7.1)岁。治疗组男性74例,女性46例,年龄41~79岁,平均(60.8±6.3)岁。2组性别、年龄、神经功能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3],并经头颅CT或 MRI证实为脑梗死;②发病6~72h以内;③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增加1分以上;④首次发病或复发患者,但既往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⑤年龄<80岁;⑥无全身严重并发症。

1.3 排除标准 ①昏迷;②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③颅内肿瘤;④消化性溃疡;⑤有出血倾向和血液系统疾病;⑥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⑦妊娠或哺乳妇女;⑧有严重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⑨吞咽障碍不能口服药物者;⑩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100mg,1次/d,氯吡格雷(杭州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首剂300mg顿服,次日起75mg,1次/d;阿托伐他汀钙20mg每晚1次口服,强化降血脂;胞二磷胆碱0.75g静脉滴注,1次/d,神经保护;血塞通冻干粉0.4g静脉滴注,1次/d,改善脑循环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控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对症等治疗;疗程14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00mL(25mg)静脉滴注,2次/d,疗程14d。

1.5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和治疗14d后NIHSS评分,并记录2组不良反应事件。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14d后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1.6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神经科学会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分为5个疗效等级。①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1%~100%;②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46%~90%;③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NIHSS评分减少17%左右;⑤恶化:NIHSS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上。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3.080,P=0.002),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n=120,例数,%)

2.2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比较(n=120±s,分)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比较(n=120±s,分)

?

2.3 不良反应 2组治疗过程中及治疗14d后均未出现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及其他出血情况,无药物过敏反应等现象。治疗14d后复查血常规、凝血常规及生化指标较治疗前无异常变化。

3 讨 论

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多因素多机制,有研究报道与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及斑块形成、扩展或再形成、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形成、高血压或血压骤降、高血脂、糖尿病、血液的高凝状态以及患者全身状况较差,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全身感染、心肺功能降低、心理应激等有关[5]。同时一些医源性因素如急性期过分积极地降血压使脑灌注压降低、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当使脑微循环受损、过多静脉滴注葡萄糖液、过度抗凝、过度使用扩张血管药物、过度脱水或血容量不足未及时补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等,也应提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并尽可能避免。针对病因及时正确的治疗,是降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致残率的关键。溶栓治疗因时间窗短而受到一定限制。抗凝治疗一直存在争议,因其治疗获益被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增加所抵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是目前循证医学证实有效并被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于不适合溶栓的患者应尽早应用,能够显著降低病死率和残疾率,减少复发。对进展性脑梗死,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方法可以预防或控制病情的发生发展,临床上常采取多方位、多靶点的联合治疗方法[6],以尽量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改善微循环,避免进展性脑梗死进一步发展。有研究报道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效果优于单一用药;降纤与抗凝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能有效控制其进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并优于单一降纤、抗凝治疗[7-8]等。但因缺少大样本循证医学证据,未被广泛推荐。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国际上首个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多个病理环节的创新药物,其有效成分为消旋-3-正丁基苯酞,通过提高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和细胞内钙浓度,抑制氧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机制作用于脑缺血多个环节[9],从而改善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保护线粒体,提高缺血脑能量水平,减轻脑水肿,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10],明显缩小局部脑缺血的梗死面积,并具有抗脑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总之,丁苯酞通过多途径、多环节阻断脑缺血引起的病理生理过程,发挥多种神经保护作用,控制进展性脑梗死的发展,保护神经元,修复神经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颅内及胃肠道出血等发生,未发现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2组用药期间,监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较前无明显变化。

综上所述,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性脑梗死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疗效好,致残率低,短期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但由于本研究病例数少,虽为随机对照治疗,亦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证实。

[1]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135.

[2] 李勇,李春雪,王尊会.高压氧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2013,28(6):679-680.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4]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 陈小芳,汪学英.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2011,26(9):783-784.

[6] 赵松耀.丁苯酞联合尤瑞克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2):109-110.

[7] 胡文海.氯吡格雷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5):631-633.

[8] 刘炳初.进展性脑梗死防治进展 [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z1):52-53.

[9] 梁江红,魏麓云,汤晓春.丁苯酞通过增强抗氧化活性保护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3,21(3):186-190.

[10] 张春梅,王丽娜,刘永亮.丁苯酞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皮层Rho相关激酶Ⅱ蛋白表达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35(9):1003-1005.

猜你喜欢
丁苯进展神经功能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