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事“设疑” 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2015-03-15 14:43
学周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设疑毛驴思想品德

以故事“设疑” 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王 成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梁家墩镇中心学校 734000)

善于设疑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疑能促思,疑能激趣。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在新课的开头处、重点难点处、易产生混淆处及课堂结尾处面向全体学生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故事 设疑 高效 课堂

清之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促思,疑能激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利用故事设疑,就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中一般,能够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荡起智慧的涟漪,从而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奠定基础。

一、在新课的导入处利用故事设疑,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能不能吸引学生,导入新课这一环非常重要。导入新课时,若能利用故事设置疑点,制造悬念,就能激起学生的优势兴奋,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让他们产生探求愿望。如讲述《从众与自主》一课时,笔者用“抬驴”的故事导入新课:父亲带着儿子牵着一头毛驴去赶集,父亲骑着毛驴,儿子跟着。走到路上遇到一个人,只听他讲:“你这个父亲太不对,你怎么能自己骑着毛驴让儿子跟着走?”父亲想想觉得有道理,于是父亲跟着毛驴让儿子骑着走。接下来又碰到一路人,说:“儿子不懂道理,怎么能让父亲走路自己骑着毛驴呢?”儿子听了就让父亲与自己一起骑着毛驴走。又碰到一人指责说:“你们两个人都让毛驴驮着走呢?毛驴太辛苦了。”父子两人就下来一起牵着毛驴走,路人看见后笑话这父子俩有毛驴不骑太傻。父子俩实在没有办法了,想一想干脆抬着毛驴走算了,这样应该不会再有人说了吧?”讲完这个故事后我就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众与自主》。”通过故事设疑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教学的主题,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在课堂教学的重点处利用故事设疑,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的核心,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此处利用故事设疑,能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如教授《聪明以外的智慧》中的“态度决定未来”时,笔者讲了“曾国藩读书”的故事:“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了不知道多少遍,他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但是他为什么只能成为贼,而曾国藩却成为了连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讲完后我问学生:“在贼人眼里不能读书的曾国藩为什么成功了,而那个贼却只能成为贼?”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好坏,智力因素只占了很少一部分,更多的是靠态度和个人的努力,要懂得勤奋的重要性,从而很好地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在课堂教学的难点处利用故事设疑,使难点得到有效突破

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比较困难的地点,突破难点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在难点处利用故事设疑,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集中精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述《财富源于智慧与开拓》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给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几个月过去了,没人应标。正在法国旅行的一个犹太人听说后,立即飞往纽约,看过自由女神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未提任何条件,当即就签了字。纽约许多运输公司对他的这一愚蠢举动暗自发笑。因为在纽约州,垃圾处理有严格规定,弄不好会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就在一些人要看这个犹太人笑话时,他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他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把水泥块和木头加工成底座;把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最后,他甚至把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的灰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现金,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故事讲完后,我问学生为什么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通过这样设疑,引导学生讨论,不仅顺利实现了知识目标任务,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使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有效突破。

四、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处利用故事设疑,使课堂空间得以拓展

一堂好课应以设疑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系统,利用故事,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如讲到《第一次选择》一课结尾时,笔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提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讲完这个故事后,我就问学生为什么三个犯人最后的结局不一样,原因是什么?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你会做出何种选择?通过这个故事的小结、设问,既升华了所学知识,又使学生产生了如何才能做出正确选择的疑问,从而使课堂空间得以拓展,余味无穷。

无论是在课堂起始处的设疑、新课进行中于重点、难点处的设疑,还是新课结束后的设疑,都是大有可为的。故事可以给学生创设最佳的课堂教学气氛,因此,利用故事设疑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使感知、深化、迁移三者紧密衔接起来,这样才能引起全体学生的高度注意,进而进行积极思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高巍,高宇辉.如何巧妙设疑激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J].现代交际,2011(5).

[2]钱东恒.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设疑艺术[J].文理导航,2012(3).

(责编 吴海婷)

猜你喜欢
设疑毛驴思想品德
骑上毛驴找毛驴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长脸大毛驴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毛驴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