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与科普传播——以台湾某一少数民族部落为例

2015-03-16 01:36谢登旺
海峡科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部落生态旅游科普

谢登旺



生态旅游与科普传播——以台湾某一少数民族部落为例

谢登旺

台湾元智大学社会暨政策科学系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项目,旨在向民众传播具环境责任感的旅游概念,它属于对环境较为友善的活动,孕育保存和永续发展的观念。让旅客能在旅游过程中具有环境的伦理与对自然保持正确的认知。生态旅游推动上需思考如何与当地文化与传统价值等的结合,才能达成预期目标。该文以台湾一少数民族部落为例,探析部落如何以生态旅游手段,配合相关科普传播策略开展,呼吁重视并传播正确的旅游概念。

少数民族部落 生态旅游 永续发展 科普传播

1 前言

生态旅游系新兴的旅游方式,望词生义,它应包括生态学与旅游学两者系统的连贯,如果只讲生态不顾旅游,似乎提不起乐趣而显沉闷,如顾旅游而忘却生态,旅游偶会成为破坏大自然的刽子手。故兼顾两者并将之衍生另支学问体系,应为当今时代文明之人所乐见,值得提倡。

生态的概念包括森林、河川、湖泊、沼泽、沙漠、海洋、农村、农田或城市等不同的子系统,生态是动态的,历经长久的改变,可能日趋于平衡或稳定的情形,它也可谓之“自然平衡”,也许在系统中人与自然间、生物与生物间、人与生物间、生物与植物间,也许皆有自然调节能力,但也可能出现了失去调节,转而破坏了原有的稳定。例如:贪心不足的人类为一己之私,因砍伐树林破坏了植物原有生态;因一时口欲,将动物赶尽杀绝,而后慢慢绝种。至此生态失去平衡,人类开始要付出代价。例如:当泥石流天灾横行时,就是大自然对人类恶行的反扑,近年来这些痛苦教训应记忆犹新。当人类遭遇不可思议或始料未及的灾难之后,往往开始反省深思,“何以至此?”不禁自问一连串的问题:人类与自然是否共生共荣?是否常有危害大自然之举?是否制造诸多污染源?是否一直在消耗能源?是否丝毫没想到保水之举?是否从未有保护的念头?这些人人都会想得到的概念每因缺乏实践的行动或力量或根本疏忽而卒至酝酿成灾,付出痛苦代价,皆为无心、粗心所致。此时已是该深思的时候。笔者认为“生态”二字饶富意义,“生”者生活、生存、生命,总是要生生不息走下去,“态”者态度,每与价值观、知识概念相关,态度又可决定高度,如以个人而言,在其生活经验、生命历程中深具保育、永续、共生共荣等态度去面对大自然,当然不会成为环境破坏者、浩劫的帮助者。故如以每个人观念改造为核心;以小区、部落为实践场域、以旅游作为起点,开始寻得并发现部落或小区自然美学,建设美上加美的环境,避害趋利,让破坏减少、维护或保护增强,且适时运用各种传播策略,希能一起打造出符合人类福祉的永续发展之道。

众所皆知,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与生态环境,不只是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可靠资源,同时亦是少数民族族群文化发展与族群延续的命根。少数民族的族人都会以促部落民族的永续发展为其使命,而部落的永续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或许由环境方面的重视生态保育、维护或教育等着手,经努力营造后亦可能带动其他各层面的改变。本文针对泰雅族部落之一的高遶部落为例,依据其环境现况资源条件,试找出其优劣势及机会威胁所在,评析其生态旅游规划状况,再就可能为发展生态旅游实行相关科普传播策略,提出建议,以期部落能有因应之良法正道。

2 生态旅游的意涵

生态旅游是生态体系与旅游体系相结合的概念,它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永续发展的行动中注入的元素,适时结合自然的资源,带动地方的发展并能照顾到居民的福祉为目标,故它不只是新兴还是时尚所趋的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的定义,从广义而言,依台湾观光局2002年的生态旅游“白皮书”所载,它反映三个基本要素:(1)较原始的旅游地点;(2)提供环境教育机会,以增加环境认知,以促进保护生态的行动力;(3)关怀当地小区,并将旅游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冲击降至最低。不同的学者专家对生态旅游有大同小异的看法,有谓生态旅游通常与大自然和谐一致的活动,它是一种较特殊的旅游,有别于一般市场的旅游安排。因之,可将其形容成一种自然旅游、可选择性旅游、软旅游、冒险旅游、负责任的旅游或绿色旅游。亦有由利益角度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旅游活动,有利于增强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旅游对东道主社会所形成的负面影响和作用降到尽可能的小,保留和保存地方传统文化和遗产,充分考虑旅游给东道主社会和民众所带来的好处和利益等。尚有由环境保护之观点来看,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为观点和永续发展思想为指针,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社会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是专向自然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

若从内涵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文明的旅游形式,它结合了生态平衡、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协调的思想和精神,基本上有其文化的内涵,包括: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自然与人、文化融为一体而具有生态美的自然及文化客体;二是人与自然的色彩融合,森林的绿、戈壁的黄、雪原的白、大海的蓝,不同颜色的自然也给世界带来了属于人的色彩 ——文明;三是生态旅游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它是人与自然间理想关系的实践,包括适应、顺应和改造阶段,终究要创造和谐与完美的新文明。

生态旅游是20世纪末兴起的新浪潮,是一种以自然为本,并以自然为导向的调整性观光活动,也是对文化、教育、旅游的再省思,它孕育、保育和永续发展的概念。类似的名词包括自然旅游(nature tourism)、绿色观光(green tourism)、另类观光(alternative tourism)、生态之旅(ecotravel)、环境朝圣(environment pilgrimage)、伦理旅游(ethical travel)、永续性旅游(sustainabletravel)、社会责任性观光(socially responsible tourism)等。可见,生态旅游强调回归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与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共进的理论和永续发展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有人将生态环境旅游打趣地说:“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生态旅游主以精神欣赏、参与和培养敏感度来跟低度开发地区产生互动,旅游者扮演一种非消费者的角色,融合于野生动物及自然环环境间,通过劳力或经济方式,对当地环境保护和居民作出贡献。

3 个案部落的生态旅游概况及营造条件

桃园市复兴区高遶部落拥有十多亩的土地,以及一条独具特色的高遶溪,因为有大片的竹林,所以与一般深山区的森林不同,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竹林浴。高绕竹林浴生态步道就是基于此原则而建置,全长约1.5公里,与护溪工作可以相辅相成,部落路段沿着溪流旁边前进。整条步道有多个景点,如情人桥、千手桥、同心桥、求子树、亲水区、狩猎教学区、大石之子、陀螺石等,若有人导览时,将会有更多的收获。协会目前接受团体一周前预约可以安排导览。在高遶部落文化发展协会所安排的一日游行程中,在进入竹林浴步道前,为了祈求旅程平安,都会有一个简单的敬山神仪式,这是一项少数民族的传统,所以具有深深知性之旅的体验,这种传统的仪式代表的是敬山、敬自然、敬人之目的,或许这是部落少数民族与大自然彼此相处最佳的方式。原处民部落有其天赋的优势或特色魅力,大自然的美是最大的宝藏,加上特有的文化传统,构成其独特的魅力。所以也需要有所经营、管理或开创,以新竹县司马库斯的工作为例,它强调人文与自然环境之间生态的发展,希望建立以小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结合关心生态保育与少数民族发展之外在社会力量,保护与经营当地环境资源、促进部落教育文化、将文化产业化,希借生态维护达小区文化保存为目标。高遶部落与其相近、相似,有发展的潜力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产,在建造工作开始之前,应对之有所了解与掌握。部落概况如表1所示。

表1 复兴区高遶部落概况速览

资料来源:部落协会总干事林秋霖提供,笔者整理。

一般对部落的认知及其后衍生的兴趣关注议题,除了自然美之外,人文之美亦加以配套,将使生态旅游获得更丰富内涵,故部落亦得在倡议生态之旅时,同时针对其传统文化重新搜整、整理、分类、保存、应用,此即类似运用知识管理于部落文化管理之上。而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产品的形式可分为:①保存性产品(旧部落遗址、自然景观);②记录性产品(传统文化技艺保存、歌舞、母语);③再生性产品(传统木雕、石雕、编织、饰品等);④活动性产品(祭祀节庆);⑤纪念性产品(结合文化特色,包括现代与传统风格兼顾、实用与欣赏的产品);⑥自然性产品(黑豆、小米)。高遶部落的文化资产也可参照分类,整理并做有系统的发展规划。

部落尚需积极努力的方向有:一是自然生态的保护与教育,包括对山、林、水等资源的永续经营;二是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学习,特别是下一代的学习规划;三是少数民族经济的改善,除了生态旅游作为休闲产业之外,其外围待开发的产业是什么?四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特色或魅力营造也是当务之急。

诚如上述,部落已有一定的资源条件且未来方向已经明确,但要发展生态旅游仍须诚实面对各种优劣势及机会与威胁的考验,现对部落发展生态旅游进行SWOT分析,详见表2。

表2 高遶部落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资料来源:与林秋霖(发展协会总干事)访谈后整理。

除自我诊断之外,也得考虑生态旅游的推行对部落或许仍有正负面的冲击。可能须注意以下影响情况:①地质表面、矿物及化石破坏;②对土壤压密,减少雨水直接渗透;③水资源、植物、野生动物波及;④环境卫生恶化;⑤景观人为改变,例如刻字;⑥文化环境外力入侵而质变。这是隐忧之处,但也可趁此推动之举获得经济效益,并同时对自然演变规律有所掌握,部落传统与文化仍有所维系巩固或以其特殊性与一般市场区别,推动部落发展。

4 生态旅游之科普传播策略

生态旅游概念与科学传播结合,即所谓的科普旅游,它或许是新的旅游产品,有其不同的意识与价值。科普旅游指的是集科普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其目的在于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受到教育、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是以旅游活动为载体,在旅游产品中增加科普教育含量,使游人在旅游过程中身心受到陶冶,提高游人素质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科普旅游是通过旅游地深层次开发,突出其科学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提高自然科学知识普及的生态旅游精细项目。综上所述,笔者将科普旅游的特性略微归纳,它传递给游客的有:①知识性,包括大自然的知识、祖先的智能;②教育性,寓教于游,非纯走马看花;③生活性,周遭垂手可得的题材;④文化性,长期累积下来人类生存的点点滴滴与其与众不同的特殊之处;⑤科学性,营生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生态旅游是一项特别的“商品”,也许有其魅力,能满足顾客所好。

部落发展科普旅游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以下策略的运用:

第一,观念改造。首先部落的人自觉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也就是从过程中教育游客,给出机会教育,少些破坏。人的观念改变会带来可观的行动力量,故部落的人先自觉觉知而后才可觉他。当然要行动之前,亦应回到起心动念之处,即部落为何要推生态旅游?也许就因那一正念就动了起来,生态旅游也是造人工程,相关利益关系人都对此有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正确与否会影响它的成功命运。

第二,体验先行。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亦有“五感”的满足需求,而原民原乡地区的原汁原味原创的确能吸引不少游客喜爱。体认好的元素如何保存下来,不让它变调与流失或破坏,这是旅游过程要传播给游客的观念。另依笔者个人旅游经验,配合生态旅游的行程,同时也应让游客体验具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部落文化产业,找出他们不一样的感质,所为五感(视、触、嗅、味、听)知觉。部落特色的文化产业包括:吃的是竹筒饭;用的是竹、草、藤编;住的是竹屋;看的是舞蹈;喝的是小米酒;玩的是弓箭;赏的是雕件;游的是古溪道;听的是民族音乐;穿的是织布;吹的是口簧琴。

第三,人才培育。生态旅游若是部落开启发展的契机,要有计划地动起来,知识、资源、心态……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人。故不得不重视人才之培育。部落要培训人才,大概有几类:①活动的人才,能将少数民族的味道完全融入的人;②饮食文化的人才,风味餐如何改进更有味道;③技艺传承的人才,编织、雕刻、音乐、舞蹈;④解说导览的人才;⑤未来的领导或干部人才。

生态旅游其实是在找寻绿色之美,它要打响知名度,导览解说变得很重要,比如清楚地替游客说明药用植物的妙用,或介绍野生动物的习性,这些人才平时就得培育。

第四,伙伴协力。启动部落生态旅游,单靠发展协会或少数热心的族人,恐怕力有所不及,故应思考如何结合各部门的力量,协助工作的推动,乃当务之急。这些力量包括:部队居民、当地中小学、大学生社团、NPO/NGO、志愿者队伍、旅行业者、社区协会、当地商家、从业人员、当地政府部门、媒体、游客、生态专家。

第五,永续发展。重视生态永续旅游发展乃一种资源管理方式,系在维持文化完整,基本生态进程、生物多样化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同时,可以满足经济社会与审美的要求。或许通过部落重视自然、人文、传统一起打造的生态旅游倡议,可打造成永续发展的部落。李永展(2005)提出,永续小区发展的想象包括:

①建立安全、健康、有地方特色之小区。②建立环境与发展中承受力之基本理念。③通过民众参与,落实小区自治。④小区资源(包括充实环境资源、文化资产及经济资源等)。⑤小区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永续发展。⑥“减量、再使用、回收、再生”之“4R”政策落实。⑦“绿色消费”及“绿色交通”之实现。

赖明洲(2006)也认为生态小区应包含以下内容:①将小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发展,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对生态系统的规律了如指掌。②爱护自然界的生命体系。③了解自然环境受干扰程度,并积极保护日益恶化的自然资源。④使用天然、生态、环保的材料和施工方法。⑤提倡“3R”(废弃物减量、再利用及再生循环利用)。⑥有意识爱惜、保护和节约水资源。⑦废水及水污染处理。⑧节约能源。

生态旅游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呢?林宪德(1997)认为,生态小区乃以节约能源、绿化生态、地面保水、垃圾处理、水利用为主轴。它不只是建物的植栽、绿化而已,而是以人类的健康、舒适为基础,追求与地球环境共荣共生及人类生活环境永续发展的环境设计概念。

总之,以本文之个案,部落经过集体的努力与坚持,在游客抵达部落时,即适时在其静态与动态的活动中导入生态旅游概念,可从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环境各层面着手找题材或要素,借助科普传播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到若干重要的“概念”,由机会教育不知不觉产生潜移默化之效,并能有具体的效益,展现在美的体验、保育概念、经济利益及降低冲击、永续发展等。

科普旅游除了以上几项重大的知识信息要借由各种媒介渠道传播出来之外,笔者认为有以下工程亦应一并积极配合:其一,完善规划,包括资源调查、生态研究。其二,解说系统,向游客说明之图片、实物标本、人与动植物、自然资源、动植物百态、媒介运用。其三,设施强化,教育标示、提醒标示、禁止告示警示等。

5 结语

部落要发展,在居民自力、自发、自助的原则下,通过诸多的途径或均可达成目标。但求发展不能违背时代潮流趋势,亦不能走冤枉路,抓住正确方向变得十分重要。少数民族部落最大的资产就是大自然的美,加上它有特殊的文化及历史传统,故如能适时推出有特色的商品,投顾客所好,或许可以走出一条发展康庄之路。生态旅游产品是近年来,兼顾生态加上旅游合一的观念而出现,符合较易开发条件者皆为少数民族地区。它的规划理念,系以生态为出发点,并以文化及传统为共生产品,在生态多样、文化多样、传统多趣的情况下,努力营造小区的部落美学,它是那么的自然、温馨、玩味十足,属于特殊少数民族文化魅力的产品,应为众多游客欣赏、迷恋所在。

再者,当部落有意发展生态旅游的规划,要往自己部落中人的改变做起,通过学习、参与及行动,体会个中道理,教育自己成功后再推而教育部落外之人,特别是游客,通过科普传播,将生态旅游的重要知识对其机会教育,植入永续、环保、绿色、生态等概念。让生态意识的旅游根本精神适时发挥,再运用公私协力、人才培育、魅力社造等策略,为生态旅游加分、加速进行,努力之余最终是以永续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总而言之,生态与旅游为共生共荣关系,不能只要生态不要旅游;或者是,不能只要旅游不要生态;既要生态就该保护自然,保护之道还得从教育着手,从旅游出发,从小地方做起,绝不放弃任何可以发现并营造少数民族部落大自然美学的机会,或许“生态+旅游+科普传播=发现部落自然美学”契机,个案部落走过的种种轨迹或许值得参考并推广。

[1] 王英, 孙建兴, 裴会明, 陈江全. 浅谈麦积植物园发展科普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甘肃科技, 2012,28(3):13-15.

[2]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 “原住民族”觉醒与复振[A]//台湾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观光局. 生态旅游“白皮书”, 2002.

[3] 巫铭昌. “原住民”部落总体营造经验谈(文化产业篇)——屏东县泰武乡万安部落为例[J]. “原住民”教育季刊, 1999(15): 16-46.

[4] 李永展. 小区永续发展指标:以台北市士林区名山里为例[J]. 研考双月刊,2005, 29(5): 79-91.

[5] 林宪德. 绿建筑小区评估体系与指标之研究——生态小区的评估指标系统[J]. “内政部”建筑研究所, 1997.

[6] 周德荣. 关怀岛坵——边远离岛的自然视域与人文思维[A]//洪泉湖, 刘焕云. 多原文化、文化产业与观光[M]. 台北: 扬智文化, 2009.

[7] 郭岱宜. 生态旅游:21世纪旅游新主张[M]. 台北: 扬智文化, 1999.

[8] 张广瑞等,译,全球旅游新论[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9] 张组群, 张宏论. 旅游地策划:文化、创意、空间[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10] 彭兆荣. 旅游人类学[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4.

[11] 赖明洲. 永续建筑及景观的实务生态学[M]. 台北:明文书局, 2006.

[12] 刘阿荣, 谢登旺, 陈燕祯, 洪泉湖. 多原文化与永续社会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认同之重建, 2008.

[13] 锺贤巍. 旅游文化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4] 谢登旺. 点灯“原住民”文化权的番仔火:文化产业的观点[C]. 多元文化与永续发展研讨会, 2005.

[15] Globe. Tourism Stream Conference,Actio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J]. Tourism Canada,Ottawa,1991(90): 1-12.

[16] Wight P. Ecotourism : Ethics or Eco-self?[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 3-9.

猜你喜欢
部落生态旅游科普
科普达人养成记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科普漫画
哼哈部落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哼哈部落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