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州省六盘水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5-03-17 11:13
中国商论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六盘水市经济建设

浅谈贵州省六盘水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 骆英

本文从六盘水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查研究与分析资料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为加快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六盘水 经济发展 现状 对策

1 六盘水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全面实现小康任务还很艰巨

从经济总量看,虽然六盘水市生产总值增长较快,但2014年总量只相当于全省的11.3%;从人均水平来看,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7.9%,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4%;从小康综合指标看,2014年六盘水市小康实现程度仅为77.4%,与全省基本持平,落后全国5年以上。

另外,六盘水市与同属于“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起来的攀枝花市相比,差距更大。仅从城镇化率来看,六盘水市仅为攀枝花市的75%(六盘水市为45%,攀枝花达60%)。

1.2 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突出的问题还未根本解决

一方面,六盘水市的城镇化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据相关数据显示,贵州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低7%,只相当于全国1990年的平均水平,甚至比贵州省平均水平还低。另一方面,“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

1.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还依然存在

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境内高速公路覆盖率低,公路主骨架尚未形成,通乡油路、通村公路的等级需进一步提升,农村乘车难、出行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1.4 产业结构单一,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六盘水市因煤建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以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为主的城市,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达99%。从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来看,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达60%以上,一产和三产比重较低,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差。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握不多,科研投入不足,建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力度不够,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

1.5 资源开发与环境生态矛盾突出,发展较为畸形

十多年前,中国的整个经济发展只片面追求速度,由此导致各地经济粗放发展。六盘水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将目光汇聚到了收益高获利快的煤炭资源上,大规模开采煤炭等矿产资源,整个社会经济基本以煤炭为核心,由此大面积生态惨遭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较为单一的经济结构也逐渐形成。而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单一经济结构的形成,又进一步发生连锁反应。如今,六盘水市仍然是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石漠化导致的土地贫瘠,又进一步掐住了农业发展的咽喉,农业发展受到制约,大量的三农问题又进一步凸显,进而各种问题和矛盾相互交织叠加,严重制约了六盘水市经济的长足发展。

1.6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解决民生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首先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市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总量、教育硬件设施不足,每年初中毕业的学生有

65%以上的上不了高中,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读书难的问题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其次,医疗资源缺乏,医疗水平低下,造成全社会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再次,就业率低,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失业率总体偏高;此外,社会的总体保障水平不高,覆盖面不广,社会服务水平距离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

2 主要发展思路及对策

2.1 抢抓机遇,扎实抓好项目建设

一是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储备,加强项目库建设;二是认真分析和研究项目的投向,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三是加大向上级争取资金力度,多向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汇报衔接,力争更多投资,同时积极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多渠道拓宽融资渠道;四是强化项目建设和管理,在土地审批、环保问题、水利问题、资金融资、电力问题等方面主动服务,为项目开工创造有利条件;五是明确项目的责任主体,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增大六盘水市的投资总量。

2.2 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煤炭等传统支柱产业,特别是加快大中型煤矿的建设,提高煤炭工业整体素质和水平;二是打破传统落后的头重脚轻的工业经济结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大力发展轻工业,拓宽工业发展渠道,构建以煤电为主,多种轻工业齐头并进的工业发展模式,避免将工业发展的“鸡蛋”都装进煤炭这个“篮子”里;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紧紧围绕“中国凉都·六盘水”的城市建设目标,建立和发展六盘水山地运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一体化的现代旅游文化体系,加大对六盘水市境内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稳的民族文化品牌,大力开展旅游文化资源宣传,形成以旅游为导向的绿色服务业;四是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机制,构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形成非公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五是充分发挥驻六盘水市大企业的龙头效应。

2.3 积极抓好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一方面,重视“三农”工作。抓紧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根据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每年力争转移农村人口6万人左右,到2015年和2020年,力争将农村人口的比重降低到70%和60%左右;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着力打造贵州西部区域中心大城市的同时,合理发展小城镇。

2.4 扎实推进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交通方面,围绕重化工基地建设,改建或新建一批铁路支线,真正把六盘水市建成西南地区铁路枢纽;水利方面,以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为重点,积极推进六盘水市大型灌区及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供水安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进一步抓好电网的建设和完善,更好地加快对一些电网工程特别是煤矿双回路电网项目的实施;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六盘水”工程。

2.5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是以治理石漠化为重点,促进生态环境修复,提高森林覆盖率。从目前六盘水市森林覆盖率来看,全市森林覆盖率较低,比全省平均森林覆盖率低5个百分点。而六盘水市农村人口比例较大,人口众多,主要依靠土地生存和发展。因此,要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大力开展绿化建设,培育石漠化地区农村特色产业,在遏制住石漠化继续恶化的同时,也保障了农民的收入。二是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出台相应措施,大力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整治,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和建设中来。三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前,从六盘水市的总体情况看,经济的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资源消耗量大,但收益率较低,甚至造成大量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因此,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自主创新,走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子;四是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控制人口的急剧膨胀,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制机制,从宏观层面进一步统筹人与社会两个层面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2.6 高度关注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

长期以来,就学、就医、就业、保障、贫困、住房等一直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优先发展教育,大力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加大对职业教育整合力度,壮大规模,提升档次,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加大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力度,加快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良好的卫生服务系统;进一步加大文化发展力度,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素质;进一步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老有所养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发展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建设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切实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7 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一,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合作。一是通过引进高、精、尖生产设备和技术,在六盘水市营造一批发展后劲足、贡献率大、竞争实力强的全新经济增长点;二是借鉴外国先进发展模式,积极主动,自主创新,构建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节约型发展;三是积极与发达国家开展资源共享和技术共享,利用外国先进的技术升级本国落后产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在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中寻找最佳突破口,大力提升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四是积极确立海外市场战略,努力与国际接轨,将本地产品和服务统一打造,统一包装,积极占领海外市场;五是积极发挥各地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形成结构合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第二,积极开展区域合作,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互惠互通的国内赢利市场。

2.8 坚持深化改革,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简化考核程序,整合考核资源,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三是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四是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创新,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五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提高土地规模利用效益;六是加强软环境建设。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办事流程,转变工作作风;七是理顺城市的综合执法体制,大力推进整脏治乱工作流程,努力打造“凉都”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八是建立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九是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与企业、银行和政府的战略合作,积极培育和扶持境内战略性项目的发展;十是破除户籍障碍,进一步构建较为公平的社会服务体系。

[1] 六盘水市统计年鉴(2010年至2014年)[M].六盘水市统计局编印.

[2] 领导干部手册(2010年至2014年)[M].六盘水市统计局编印.

[3] 贵州省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现状及对策[EB/OL]. http://gzrb.gog.com.cn/system/2003/04/16/000 37.

[4] 朱晓清.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视野,2004(3).

F207

A

2096-0298(2015)04(c)-111-03

骆英(1969-),女,贵州省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六盘水市经济建设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一线光阴入洞中
山的国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My Room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