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在“发展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①

2015-03-17 11:13
中国商论 2015年12期
关键词:研究成果研究性课题

研究性教学在“发展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①

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 王晓东 刘淑清

开展研究性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内涵,发展经济学课程宜采用研究性教学,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课题选择受限;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效率;课堂讲评学生研究结果影响正常教学计划;大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能力欠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的问题。因此,本文从需要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建设多位教师共同指导机制;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对教师和学生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等方面来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效果。

研究性教学 传统教学 发展经济学

2005年,我国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从此,研究性教学理念开始逐渐进入我国高校,并在不同的课程中开始实施。学者普遍认为,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性教学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1]。这种教与学相结合的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而且也能避免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真正根据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点,将有限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社会”中。

1 “发展经济学”课程采用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已不断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改革中,但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该模式。专业基础课程还是应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对与实践联系较为密切的课程,适宜采用研究性教学。发展经济学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涉及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等,学科的交叉与包容性很强。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理论、政策的学习,学会利用经济理论分析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正好能实现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发展经济学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发展经济学适宜采用研究性教学。

2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课题的选择受限

研究性教学模式旨在以课题的形式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获取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鉴于发展经济学的特点,在授课中,选择课题就成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第一步。

教师在选择课题时,首先会受限于自身的科研研究方向。比如,授课教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模型,那么在选题、指导学生时就会游刃有余。而对于不熟知的领域就会略显不足,使课题选择只能局限于授课教师熟知的领域,不能充分发挥研究性教学的优势。

其次,课题选择也会受限于学生的知识储量。对当前经济问题的分析、思考,需要学生熟知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学等大量的经济学理论,才能解析问题背后隐藏的事实。而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听课,缺乏自主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课程考试,缺乏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种“信息不对称”会直接影响到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对此模式产生反感情绪。

2.2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效率

研究性教学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教师—学生互动式,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如何完成对学生的有效率指导[2],也成为该模式是否能受到学生欢迎的决定性条件。在学生自主研究、讨论过程中,若教师不能及时对其假定的前提、收集的资料、采用的经济学理论进行指导,很可能会使学生的研究陷入误区或矛盾中。在本科教学中,多采用大班授课方式,一名教师要针对一百多名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确实存在诸多困难。分组人数过少,教师同时指导多个小组,甚至多个相异课题,几乎很难使学生得到有效的指导。但是分组人数过多,又很难避免“无作为”学生搭便车,降低团队的研究能力,达不到预期的研究寓于教学的效果。

2.3 课堂讲评学生研究结果影响正常教学计划

研究性教学旨在达到学生以研究的方式获取、应用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若以小论文、研究报告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学生们之间很难形成知识共享,不能准确掌握课程章节重点,也很难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讲评,会占用过多的教学时数,致使课时分配紧张,打乱正常的教学计划。发展经济学的讲授课时数为54课时,课程内容一般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为资源、结构、战略和制度,四大类因素涉及章节多达16章,除了重点章节的讲授课时数,用于学生课堂展示研究成果、教师讲评、学生互评的课时数就少之又少了。

2.4 本科阶段大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能力欠缺

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研究性教学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根据课题研究的范围,使用计算机及网络等自己完成查阅文献资料,并能与小组成员进行沟通协调,完成研究报告、论文的写作。但是,对于本科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养成自己查阅文献资料的习惯和技巧,参与到课题小组研究中,会感觉无所适从。而一部分学生虽然积极参与研究,但是由于缺乏经济学理论基础,缺乏对文献资料的思考和批判,会导致课题理解出现偏颇,如忽略经济问题发生的特定背景;研究过程中遗漏经济模型的前提条件;选取不适宜的经济理论来作为论据等,都会导致研究陷入误区。由于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关注有限,可能会出现大量复制、照搬他人的观点,以结束课题研究。

2.5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开展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尤其对于发展经济学,教师不仅要熟知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还要跨领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还要熟知当前国内外学术前沿的动态、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研究性教学还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自主开展研究等。而就这些工作而言,目前缺乏机制激励教师花费大量精力来完成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对于学生来讲,成绩的评定也成为研究性教学实施的重要一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自己收集、阅读文献资料,与其他学生讨论、合作撰写研究结论,而在成绩评定时,教师无法判断每个学生的参与、努力、贡献程度,从而无法给予每个学生合理的成绩。相比之下,学生更倾向于参加期末考试得到成绩。因此,由于成绩的评定制度没有变革,学生会认为研究性学习不能得到“高分”,从而不会积极参与。

3 提高“发展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建议

3.1 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建设多位教师共同指导机制

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结合现实经济发展的动态课程,教师授课不能局限于课本理论。教师迫切需要改变自己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只有不断地继续学习,了解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术养料,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游刃有余的开展研究性教学。

为了保证研究性教学的质量,还需要建设多位教师共同指导的机制。对于涉及多个研究领域的课题,可以寻找本专业对某个领域擅长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解决了由任课教师研究领域受限而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困境,也真正实现了开放性的课堂。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不同的课题,不仅能在课题讨论上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也能让学生学习到不同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在多位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使学生明确研究方向、步骤,高效率完成课题研究,而不成为学生的课外负担。

3.2 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对学生研究成果的评价也成为研究性教学是否得以持续的关键。而对大学阶段的研究而言,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尤为困难,这种评价方式也偏离了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因此,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课堂讲评时,教师可以选取较为典型、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论,也可以选取观点相反的课题小组在课堂上进行互评、辩论,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观点。教师应根据课程章节内容来安排课堂讲评课时数,如增长篇、结构篇和战略篇这类章节,课堂讲评应分配较多的课时数。而像资源与技术篇和制度篇,课堂讲评的课时数应较少。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虚拟交流平台等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如教师可以创建以发展经济学为主题的论坛,学生可以将研究成果上传至论坛,不仅方便任课教师和其他指导教师点评,也可以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与讨论。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邀请本专业教师、高年级学生就发展经济学课题的不同观点,进行辩论赛、讨论会等。

3.3 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既能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在形成多位教师共同指导的机制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感兴趣的科研课题,教师也可以在所指导的小组中,挑选学生加入到自己的科研课题。在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合作中,不仅学生得到了科研工作的训练,教师也会深化、拓宽科研项目的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完成了发展经济学的课程学习,也为毕业论文的撰写积累了研究经验。教师引导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在汲取学生观点的同时,也将科研成果引入到了教学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拓展了研究性教学。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校级的科研项目等,让学生自主组建研究团队,并撰写项目内容,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3.4 对教师和学生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教师激励机制的建立。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授课能力、科研能力、指导能力等要求较高,尤其是当多位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发展经济学教学研究的开展时,若在课时津贴、教学补助、奖励等方面没有一定的倾斜,仅靠教师的一腔热情,研究性教学最终也会销声匿迹。

学生激励机制的建立。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课题研究,在发展经济学课程成绩的评定上,不能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成绩,而应该考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发展经济学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考勤(5%)平时作业(10%)+课题研究成果(35%)+期末卷面成绩(50%)[4]。通过该指标,使学生认识到参加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的良好习惯。

[1] 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2] 朴基石.研究性教学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6).

[3] 倪林.《国际金融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经济,2013(13).

[4] 赵洪江,马永开.投资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及存在的问题[J].现代教育技术,2010(13)

F069

A

2096-0298(2015)04(c)-144-03

201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发展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2013086)。

王晓东(1987-),女,山西临汾人,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讲师;刘淑清(1971-),女,山西高平人,教授,主要从事收入分配理论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成果研究性课题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十大基础研究成果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实用医药杂志》专栏展现军事医学研究成果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