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讨

2015-03-17 08:20曹卉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融合高职

曹卉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讨

曹卉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中,高职院校应该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理念,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辩证统一。本文从教育理念的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课程体系的融合、教学内容的融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探讨了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一些想法。

创新创业教育;高职教育;教育融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36号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强调,各地区、各高校要制订深化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强化督导,加强宣传,抓好改革措施落地,从国家层面作出了系统设计、全面部署。[1]

全国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112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制定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还有许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指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共同探讨如何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国际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中,大学生是生力军之一,是创新创业的先锋队。对于高校而言,应该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理念,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辩证统一,让学生既能认真扎实地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能增强创新能力,投身创业实践。[2]

一、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以来,开设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较去年又增加了14%,全国已有八成以上的学校将其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凸显出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学校自主设立的创新创业资金与校外引进资金共计23亿元,呈现1:1的分布状态,市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高校设立的创业基地数量和场地面积均有显著增长,较去年分别增加了18%和20%;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逐步加强了创新创业意识,主动投入到相关活动中去,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人数达到了300多万人次。[3]

国内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涌现出了很多典型案例。四川大学提出了“323”人才培养模式[4],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机结合,通过创建学生创业基金、组织学生创业活动,加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营造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的院校[5],具有校企合作的优势,拥有诸如行业协会、园区等丰富的社会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平台,该校于2014年7月举办的基于温州文化元素的两岸大学生低碳设计工作坊,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创新创业实战平台。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科技型创业孵化基地[4],探索了一条以IT领域为主的特色创业模式,基地提供了信息服务、项目评估、政策咨询、培训交流和创业实践为主体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培育了众多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代表院校,学校采取了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了实训基地、工业中心,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参与到专业实践活动中去。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同时又能够加强和促进专业教育,如果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了专业教育,就像大树失去了根系就不会枝繁叶茂。创新创业教育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有了坚实牢固的专业教育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才可能潜移默化地实现。因此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并不是强调某一方面就要忽略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与职业教育相融合,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去。

三、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如何加强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本文从教育理念的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课程体系的融合、教学内容的融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进行探讨。[6]

(一)教育理念的融合

《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是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针对“尖子生”的精英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广大学生拥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如果我们将创新创业教育分为两个层次,那么较为基础的层次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获得较好职业、较好薪酬的职业人才,这也是传统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职业化属性;更高的层次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开创性的个体,能够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素质属性。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互融合,兼具职业化属性和素质属性[7],是“深度”与“高度”并存的教育理念,由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由培养个别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整体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专业教育教学中加强和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李克强总理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单纯地计算培养企业家的数目,也不是单纯地统计学生的就业率,而是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们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激情,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首创精神,以及协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分享创意的习惯,能够正确地面对挫折、抵抗压力、允许失败、包容他人。

(三)课程体系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相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开设必修和选修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学分管理当中。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专业实践核心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体系、创业技能实训课程体系。[8]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开设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课,培养学生参与到与实际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活动中去,掌握如何确立项目选题、提取项目研究对象,如何开展项目调研,明确项目研究方法、步骤等,对学生进行研发训练。

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培养学生追踪学科领域前沿动态的主动性,掌握获取学科新技术、新成果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养成对学科发展动态的敏锐观察力和对发展趋势的判断力;开设创业实训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调研方法,能够发现市场潜力、分析市场前景、定位市场需求,了解创业的知识、理论和流程,并且能够撰写相应的文件。

通识课程体系是面向全校学生设置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职业,具有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正确处理成功与失败的关系。

创业技能实训课程体系应主要面向创业意愿比较强烈的学生提供选修课,使学生对创业所应具备的知识基础、综合素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

(四)教学内容的融合

教学内容的融合总体来说应以实践为导向,关注现实,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的中心内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决策力和创造性的实验来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业行为。教学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类课程、技术类课程、创意设计类课程、综合实训类课程等。[9]

基础类课程是打好专业基础的关键,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技术类课程突出授课内容的实用性,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案例,采用任务驱动法,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技术实践的主动性。

创意设计类课程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借鉴企业、市场的实际项目,以项目为导向,与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掌握处理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综合实训类课程内容体现了专业的职业特性,培养学生能够将专业以及交叉专业的基础知识、技术、方法综合应用,能够从职业化的视角发现问题,审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否能够成功实现融合的重要环节。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内容,都依赖于一线教师的具体工作实施。是否拥有一支能够胜任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专业教师队伍,成为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能否落地并成功践行的关键,我们需要打造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创业经验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的教育责任。教师要由原来的专业知识传授向专业知识应用转型,不仅关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关注专业领域动态,了解市场导向,敢于突破常规思维,将教学内容与实践需求相结合,引领学生建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其次,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在经济收入、职称评定等方面应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到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一线的专业需求、人才需求。同时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要能够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加快知识结构的更新速度,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选拔出有一定影响的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

最后,学校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聘请企业负责人、创业导师等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责任教师,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同,增强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指导学生认识到专业技能与创业技能的相关性,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的持续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加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确立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定位,使专业教育更加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育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具有持续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1]参见刘延东2015年在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

[2]杨默.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国际论坛海外实习实训孵化基地揭牌[EB/OL].人大新闻http://news.ruc.edu.cn/archives/116430,2015-08-29.

[3]中国超八成高校已开设创新创业课[EB/OL].新华网http://www.ha.xinhuanet.com/hnxw/yljd/2015-10/30/ c_1116988445.htm,2015-08-30.

[4]王兰.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5]何向荣.创业教育的高职创新[N].光明日报,2014-12-23.

[6]马林.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EB/ OL].江苏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网http://center. jsjzi.edu.cn/s/89/t/336/a/26806/info.jspy,2015-04-25.

[7]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07).

[8]张政文.完善“融入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3-06-17.

[9]马士玲,张君瑞.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J].赤子(上中旬),2015,(10).

G718.5

A

1671-2862(2015)04-0100-03

2015-09-02

曹卉,女,硕士研究生,河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及教育信息化。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融合高职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融合》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