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护理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5-03-17 14:56翟丽萍李艳清姚庄燕
医学信息 2015年6期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生活质量

翟丽萍 李艳清 姚庄燕

摘要:目的 探讨行为护理对肾病综合征(N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行为护理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行为护理组除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外,同时给予行为护理措施干预。采取行为护理措施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测定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同时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采取行为护理措施后,行为护理组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69、7.40,P<0.01);行为护理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9、3.44、3.18、3.56、3.75、4.46、5.28、4.43、4.99,P<0.01)。结论 行为护理可明显地消除肾病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障碍,增强治疗的信心,从而促进康复,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行为护理 ;肾病综合征;生活质量

肾病综合征 (nephrotic syndrome,NS )是临床极常见的肾脏疾病,近来有上升的趋势,据我国部分报告,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8%~10%[1]。流行病学研究示,发展中国家CK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2]。NS作为CKD的一种进行性疾病,具有激素治疗的长期性和疾病易复发的特点,往往使患者反复住院治疗,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生活质量。由于激素治疗疗程长,不良反应多,患者易产生心理障碍,依从性差,导致病情进展加速,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因此,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在影响治疗及康复的因素中,患者的心理障碍是阻碍康复及降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则特显重要。近年来,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行为护理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深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笔者应用行为护理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共90例,均是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的住院患者,均符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年龄14~75岁,平均(28.5)岁,两组患者既往无精神病史,无智能障碍。随机分为行为护理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药物治疗方案、经济收入、工作状况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护理,行为护理组采用药物治疗护理的同时应用行为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行为护理措施 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进行行为护理的前提,护士应保持一种开放性的态度才能理解患者,即使患者的倾诉与护士为人处事的方式截然不同,护士还是要理解和接受患者,并且能准确地做出回应,这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②疏导性心理护理:表达出尊重、接纳、关心和爱护患者,与背景不同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然后设法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耐心倾听他们述说感受,使情绪得以释放,并给予恰当的解释、诱导和关怀。让患者了解负性情绪对疾病预后的不良影响,指导其进行积极的方式;③提高疾病认识水平:采用灵活、易懂的方式和语言,有计划的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进展、饮食及休息与活动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并采用宣传教育图片和小册子等给予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强调激素规范用药的重要性、长期性,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战胜疾病的信心;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患者与病友多接触、多交流成功的经验;鼓励其亲戚和朋友来访,使患者得到情感的支持,感受到关爱以及温暖,以消除患者心理上的孤独、寂寞感;⑤支持性干预: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个体存在的心理问题,采用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及同情,以满足患者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并帮助其恢复正常的社交活动,以其增强自我价值观和勇敢生活的信念。

1.2.2评定内容及工具 ①研究工具为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3],用以测定患者的心理状况;②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4]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基本公式:换算得分=(实际得分一该方面的可能的最低得分)/(该方面的可能的最高得分一最低得分)×100 。测定时间均在患者出院时发放,填表前与受试者进行面谈,消除顾虑,然后采用统一指导语,并请他们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独立填写,而对于文化程度较低者,则由护士以中性的、不带任何偏向和暗示的方式,逐个项目读给患者听,然后由患者做出回答。

1.2.3效果评定 SAS、SDS分别包括20个项目,每个条目均按1~4级记分,评定时间为最近1w内,20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粗分乘以1.25既得标准分,粗分的正常上限是40分,换算后的标准总分为50分,SAS、SDS总分≥50分,即可判断为焦虑或抑郁状态,得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重,抑郁严重指数=粗分/80,指数范围为0.25~1.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重。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中文版SF-36量表,它全面概括了生理心理功能和主观感受等内容,共有36个条目,分8个维度和1个健康变化自评,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行为护理组NS患者焦虑值和抑郁值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t值分别为6.69、7.40,P<0.01)。见表1。

2.2行为护理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t值分别为2.89、3.44、3.18、3.56、3.75、4.46、5.28、4.43、4.99,P 均<0.01)。见表2。

3 讨论

肾病综合征(NS)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本病好发于不同年龄,青壮年多见,由于该病病程长,病情复杂,易反复,系统、正规的激素治疗对本病的预后尤为重要,所以其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激素治疗的依从性,但激素治疗疗程长,不良反应多,患者依从性往往较差。常导致疾病反复发作,加重肾脏的损伤。由于疾病本身、社会以及经济等原因,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反应,感到焦虑、抑郁等,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有文献显示[5],改善生理状况,能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使他们更有信心面对疾病。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我们在积极改善躯体症状的同时,也要重视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疾病治疗的传统临床结果-生存、生命延长及症状缓解已不再是必然的最重要的结果,而生活质量却可以更综合地评价疾病的影响。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机能能力和主观感觉,是包括生物医学和社会心理内容的综合概念,WHO给生活质量的定义为[6]: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个人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和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态的体验。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性概念,涉及的范围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等三个方面。

影响肾病综合征(NS)是患者生活质量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生理因素。影响生活质量的生理因素主要包括各种症状和活动能力受限程度等;②心理状况。该病病程长,病情复杂,以反复,患者常见的情绪反应有抑郁和焦虑。抑郁表现为悲哀、无助、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伴有失眠、食欲减退等,被认为是NS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③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作用及毒副作用,患者易出现睡眠障碍,如难以入睡、易醒、早醒等,这些异常的睡眠状态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感染是激素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疾病预后、复发,增加患者住院次数及经济;④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包括参与社会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质量及对自身完成社会角色的满意度,完整的社会行为能力是生活质量良好的直接反映;⑤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患者的经济状况不好,承担不起医疗费用,担心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从而产生负性情绪,继而不同程度地影响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该病的疗效、转归显著改善,NS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日益倍受重视。生活质量是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也逐渐被公认是NS患者治疗的终点评价指标,因此,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护理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由生物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由单纯疾病护理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发展,逐渐地形成全身心的护理体系,行为护理也成为了整体护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行为护理是指帮助护理对象寻找产生不良行为的因素并协助其矫正的施护过程。我们应用相应的行为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行为护理组患者抑郁、焦虑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QOL)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行为护理可明显地消除NS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问题,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肾病综合征(NS)是CKD的一种进行性疾病[7],病程长,易复发,药物毒副作用等等因素,对患者的心理、治疗、生活状态、工作及家庭等方面有很大的负面影响。Fawzy等[8]研究显示,心理调节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直接影响疾病的进展,其中情绪状态的影响最明显。准确识别、测定患者的心理状态是进行有效心理干预的前提,通过有效抗焦虑和抑郁治疗,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9]。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在NS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采用行为护理措施,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三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促进人的完整性,使患者得以生存及自我实现,增强其自我价值观,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 内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9-558.

[2]Remuzzi G. A research program for comgan. ISN News,2001,15 (1):1-6.

[3]汪向东,主编.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杂志社,1993:161-205.

[4]许绵绵,骆翠娥,林美华. 中文版SF-36量表对冠心病患者康复治疗的评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5):369-370.

[5]Charlotte TH, Donna Z. Self manage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J].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2005,105(10):40-48.

[6]贾云,傅乐华. 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与进展[J].上海护理,2005,5(1):59-60.

[7]温月,樊云秀,江维,等. 健康教育在肾病综合征复发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5):540-542.

[8]Fawzy FL, Kemeny ME, Fawzy NW, et al. A structured psychiatric intervention for cancer patients. II Chan ges over time in immunological measures[J].Arch Gen Psychiatry,1990,47(6):729-735.

[9]叶梅,陈火明,张瑞娟. 姑息治疗中癌症患者负性情绪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8):887-888.编辑/哈涛

猜你喜欢
肾病综合征生活质量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自然免疫平衡疗法治疗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