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少数民族预科班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衔接策略
——以三峡大学听说课堂为例

2015-03-18 00:27杨鸿雁王秀银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戏剧之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预科班少数民族民族

杨鸿雁,王秀银(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浅论少数民族预科班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衔接策略
——以三峡大学听说课堂为例

杨鸿雁,王秀银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本文将从多元文化理论的角度探讨少数民族预科班与大学本部英语教学的文化衔接策略。少数民族预科班与大学本部的学习衔接,并不仅仅限于知识的衔接,更是文化的融合。大学英语听说课堂因为其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的培养而给来自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同学提供了比其它课堂更多的与汉族同学以及其他同学增进彼此了解和互相学习的机会。多民族的课堂呈现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示和了解多元文化的机会。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提供了一个了解英语国家语言和文化的机会,更给中国学生了解和接受中国的多元文化提供了一个交际平台。

少数民族预科班;英语教学;多元文化理论;文化衔接

一、大学文化多元现状的存在

文化多元指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习惯、民间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差异性。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着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文化多元背景。而在大学教育中,由于预科班给中国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内地输送了不少少数民族预科生,使得很多高等教育院校的多民族文化环境更加凸显,形成了文化多元的校园景观。

少数民族预科班是教育部“为了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步伐,培养和造就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级专门人才,切实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下,为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高校输送的少数民族优秀生源。迄今为止,各地对于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教学设置和办学理念都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化、多元化和正规化,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对于从少数民族地区输送来的优秀预科生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人生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社会文明风尚的发展。

对于预科班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探索虽然已经取得了相当喜人的成就,但是,预科班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于少数民族自治区,在预科阶段的学习环境中所接触的仍大多是少数民族同学。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在原来的中小学以及预科班的学习环境之下,并没有很直接地与其他民族包括汉族同学进行文化碰撞、了解和融合。

在大一期间,预科班的学生开始与本部的学生实行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标准、统一教材和统一的学习评价体系,多民族的大学课堂使得同学们有了更多的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特色和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机会。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以三峡大学公共英语课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为例)因为其独特的注重交际、培养个性化、培养合作意识的教学环境,为来自预科班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其他民族的学生提供了互相了解、接受和融合的良性平台。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诉求

由于少数民族预科班给中国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高等院校输送了不少优秀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当预科学习阶段结束,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融入了大学本部教育的规范统筹的范围之内,也给大学本部教育的课堂带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这种文化多元现象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各民族携手共同发展的极好的表征。但是,少数民族预科班与大学本部的学习衔接,并不应该仅仅体现为文化现象的多元和学科知识的衔接,更是文化融合的契机。文化多元现象并不等于多元文化主义,“前者是一种现象描述,后者则是一种政治理论,一种意识形态。如果说文化多元旨在指出不同文化的共存,多元文化则不仅指出不同文化的共存,而且还要求承认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平等对待它们”。

多元文化主义的理念,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则最初出现在移民文化繁荣的美国的民权运动阶段(20世纪6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在论及社会弱势群体的‘承认’和‘平等’问题时,主张政府和社会公共机构积极介入,帮助它们消除各种不平等障碍,必要的话,甚至采取特殊照顾的办法。”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有自己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但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在人数总量上比较少,在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层次上大多仍处于欠发达的水平。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教育实践正是政府和社会公共机构积极介入的一种行动,可以促使更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人才将他们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更大一些的民族文化之中,也将更大一些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传播到少数民族中去。这样不仅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将促进全国各民族文化和谐共处的繁荣。

三峡大学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了读写和听说两种课堂模式。其中,听说课堂给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际平台。学生们可以跨班级、跨学院选择公共英语课,呈现出比较多元的课堂文化环境。近年来,随着三峡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教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使得以下课题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即在大学英语的两年学习期间不仅仅让少数民族学生在科学知识层次上和本部学生实行对接,更让少数民族预科班与本部学生在文化理解上实行对接。少数民族预科班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的,不应该仅仅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技能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也应该是能够为促进各民族的文化理解和共存繁荣作出一定贡献的人才。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实践

三峡大学独特的听说课堂的交际氛围和语言认知氛围使得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学生与本部学生有着更多的表达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可以让预科班的同学很快地融入到本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管理中。在听说课堂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媒介,通过一些密切贴近生活的话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不同,更为同学们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和多元民族文化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全国各地对于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教学和管理,成就斐然,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了不少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大学英语听说课堂的独特的语言交际环境,结合多元文化主义的教学理念,将能使得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学生在心理认知上感觉到自己被本部学生所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也促进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认同。

首先,在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上,不管是对于西方文化、汉族文化、区域文化或者少数民族文化,多元主义教学理念都要求课堂贯穿“承认差异、承认平等”的原则。三峡大学英语听说课堂特别是口语课堂,使用的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全四册)。这套教材密切联系生活主题,涉及大学学习、兼职、求职、朋友、气候、食物、购物、旅游、上网、度假、音乐、电影、恋爱与婚姻、广告、宠物、时尚、犯罪、老年问题、环境、金融、情绪、美容观、自然灾害、迷信与生化技术等生活的各个侧面。这套教材旨在“在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其长远目标是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最近的实践环境则是大学课堂里各民族同学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素养首先体现在承认各民族文化有保留差异性的权利;其次体现在要对这些差异性持平等的价值认可的态度。在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上,各民族同学的最大的差异表现在饮食文化、婚恋习俗、宠物观、美容观与宗教信仰上。譬如在饮食方面,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或维吾尔族同学忌吃猪肉,而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族学生只吃大型动物的肉而不吃小动物的肉。在讨论饮食的口语课堂上,多元文化理论的教育实践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更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国内各民族和地区的饮食文化的差异,培养同学们的文化理解和认同感。教师可以请来自不同民族的同学谈他们那里的特色饮食和饮食禁忌及原因,然后也要谈及汉族饮食文化的多样性,说明这种多样性主要是由于原来的广阔的地域特色和历史长河中的人口迁徙所造成的饮食文化的大融合。在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上,要对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秉承“承认差异、承认平等”的原则,既不能用西方文化来贬损中国文化,也不能用汉族文化指代整个中国文化。中国的优秀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合和结晶,要在课堂上给各民族同学以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机会,更要引领各民族同学对本国的多元文化现象采取欣赏、理解、求同存异的态度。

其次,在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上,多元文化主义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各民族同学的不同学习背景,要从历时的角度看待各民族学生的英语成绩,而不是从共时的角度来评判学生的英语成绩。具体来说就是,对于来自少数民族区域的同学,不能以每一次英语测试成绩的好坏,来评判学生的英语学习的态度和努力的程度。少数民族同学特别是来自于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同学,大多数来自于基础教育条件都远远落后于内地或沿海地区的偏远山区或牧区,“英语学习起步晚,又有着自己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大多数民族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产生了自卑心理,他们上课不敢发言,不敢表现,怕老师或同学取笑”。笔者从跟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同学的交谈中了解到,即便是来自于同一省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学生,他们在中学的英语学习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譬如来自于新疆或西藏的同学,他们有的来自于本省英语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有的却来自于极度偏远的地区,没有正规的英语老师和英语教材,有的进民族预科班之前根本就没有学习过英语。有的少数民族同学来自于用民族语言教学的地区,高中时才开始学汉语,英语教学的起步就更加晚了。很多来自于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同学,都是他们当地民族地区的品学兼优的骄子。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在充分了解班上同学的不同生源地区的情况下,不以英语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判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唯一标准;而是要时刻鼓励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协助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使他们的英语成绩能够在大学阶段走上一个新台阶。有些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同学的英语水平,和内地以及沿海地区同学的英语水平相比确实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他们回到民族聚集地,却可以是当地优秀的英语人才,从事外贸、英语教育等行业,为当地英语教育水平的提高作出他们独特的贡献。

另外,必须要提及的是,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尊重不同民族同学的英语学习的差异性,并不代表不对他们严格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学进入到内地大学学习,如三峡大学,他们期待的不仅仅是尊重,更是平等。平等首先体现在课堂上的机会平等上,譬如其他同学可以用英语介绍自己家乡的饮食文化(《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What’s your favorite food?)和信仰文化(《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The truth can be stranger than fiction),也要给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同学用汉语(多数这类同学的第一语言是民族语言,第二语言是汉语)介绍自己家乡的饮食文化和信仰文化的机会。在讨论

音乐主题(《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Roll over,Beethoven!)的时候,可以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学介绍他们的民族歌手和民族音乐,并邀请他们在课堂上表演民族音乐。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弱,但这不能成为影响他们融入课堂教学进程的原因。只有让他们充分融入到英语课堂的活动中,才能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被尊重,才能让他们感觉到在课堂里没有孤立和隔绝感,才能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对文化多元的承认和理解。平等也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上,对偏远少数民族的同学要和其他同学一样地严格要求。譬如三峡大学的听说课程,对学生的期末成绩总评除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外,还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课堂表现和考勤、网上自主学习时间、网上的单元测试、期末口语考试。对于这些关系到成绩评估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对学生做统一要求。完成教学要求的各个环节,也是每个学生应尽的义务。在这一点上,教师不应该对学生区别对待,要充分地实现教学中的机会平等,并让学生明白虽然他们的英语基础有差异,但在班级的学风建设上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是一致的。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更好地维护各民族学生和谐共处的学习环境。

[1]陈立乾.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

[2]钱民辉.多元文化与现代性教育之关系研究——教育人类学的视野与田野工作[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 edu.cn)[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84/200411/4514.html,2001.

本论文为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衔接研究”(20122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论文也是三峡大学教务处2013年教研项目“用多元智能理论缓解大学英语应试教育的问题”(54)的阶段性成果。

H31

A

1007-0125(2015)02-0164-03

杨鸿雁(1968-),女,湖北松滋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王秀银(1963-),男,湖北荆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预科班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班级管理路径探究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高职院校预科班学生管理方法的创新性研究
基于高职教育的预科班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