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

2015-03-18 04:57周康何新闻李雨霖
云南画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建水元青花

周康+何新闻+李雨霖

曾经有过“元青花”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建水的朋友手上获得一件收藏品,建水窑的元青花猫形水滴,当时正是景德镇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拍出2.3亿人民币天价的时候,元青花几乎成为了财富的象征。怀着发财的心情一番考证,原来此“元青花”非彼“元青花”,如果放在一起,那就是劳斯莱斯轿车与一辆破单车的差别,都是车,但实在天差地远。好在这件藏品确实是产于元代,从心理上满足下俺也有元青花的虚荣。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兴起于宋代的建水窑,在元代达到了它的第一个高峰,它的产品也确实是元代的青花瓷器。明代以前,南诏、大理国信仰密宗佛教,崇尚火葬,作为地方性民窑的建水窑,第一大产品就是火葬罐。此外,也烧制民间使用的碗盘、文具等器皿,虽然在烧造工艺上显得土气、笨拙、简单,但造型朴实,线条粗犷,纹饰布局繁简不一,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建水碗窑村北后山,遗存有十多条元、明、清时期的龙窑遗址,均为依山傍水,利用地势而建。窑床附近堆积有许多元、明、清时期的瓷片,从堆积物情况来看,古窑址可分为青花瓷器、青釉器生产区域。建水窑遗址为云南古窑遗址中创烧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窑遗址,印证了建水源远流长的陶瓷文明史。

但建水窑最终也没有走向辉煌,也没有烧制出那些在后世鼎鼎大名,价值亿万的传世之作,到清代,逐步走向衰亡。那些碗窑村的村民们,数百年间以烧窑为生的窑工们,他们将走向何方?谁也没有想到,一种畸形的商品,毒害了整个中国,却挽救了建水窑,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紫陶。

从低俗到高雅

随着1840年的炮声,鸦片进入了中国,吸食大烟在晚清成为一种常态。由此伴随着的是烟具市场的繁荣,《建水县志》记载:“光绪年间,陶工潘金怀将陶土泡水,搅浆过滤成绛红色泥陶,制坯烧成紫色或红色烟斗,不上釉,用石料磨光,从而开创建水特有的紫陶生产新工艺。”当时建水紫陶的主要产品是供吸鸦片用的烟斗,高档烟斗精美绝伦。烟斗呈圆形或六边形,直径约6至8厘米,厚2至3厘米,均装饰图案。宣统二年,县知事郑光照推行禁烟,令陶工停止烟斗生产,改制其他品种,建水紫陶的多样化由此发展。

建水是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人才荟萃,书画艺术在滇南首屈一指。建水紫陶从清未到解放初期是名家辈出、精品不断的鼎盛时期,从烟斗到花瓶、气锅、文房四宝等工艺陶器,以工艺独特、造型新颖、装饰典雅而闻名于世。从众多的存世作品来看,建水制陶名家以王永清、向逢春两代人为代表,可以说建水紫陶与书画结合的独特风格起于王永清,而巅峰于向逢春。

在昆明的一位朋友——朱仲元老先生的家中,收藏着众多建水的紫陶精品,尤其是王永清和向逢春两位大师的作品,令人叫绝。在朱老的收藏品中,可以看到一部建水紫陶的发展史,从元青花大罐开始,到清代、民国、解放后的各个时期的紫陶精品。每一件紫陶上,一句诗词,一方山水,一枚花瓣;无论视角,无论手感,无论思想;都给你一种文化的姿态,典雅、朴实、深沉。

就这样,碗窑村迎来了新生,完成了从瓷到陶的蜕变,一种新的精美艺术品开始崛起在滇南之地。

小村的“淘宝”之旅

碗窑就在建水县城边上,早年也是一个小小的乡村。随着建水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这个小小乡村,现在也差不多成了城市的一部分,交通非常便捷。但进入村里,当一连串陶坊扑入眼帘,一切制作场景都宛如从前,又仿佛闯入了时光隧道。

如果不是因为紫陶,碗窑村在建水众多古乡村中还稍显低调。不过,随着紫陶的声名远播,如今村里唯一的街道上已然招牌罗列,形如集市,繁荣程度虽然与宜兴、景德镇的满城陶坊暂时还没法比,但大小100多家制陶作坊,却也小有规模,年复一年,一代代大师、工匠们遵循古老工艺,在这些不起眼的作坊里,“调教”出耀眼的艺术品。

在一家叫“金临安”的陶艺坊,主人周伟邀请我们落座品茶,用的就是自己烧制的紫陶茶具。身旁的博物架上,摆放的全是价值不菲的紫陶花瓶、茶具及其他紫陶工艺品,让这间寻常小屋蓬荜生辉。在此氛围中,茶香袅袅,身心松弛。周伟介绍道,紫陶在道光年间发端时,当时主要的产品是烟具,如今能剩下的建水紫陶烟斗,拿出来就是珍品。但随后,紫陶的产品逐渐多样化,从普通的花瓶、茶具、碗盏,都有。当然,有一件产品国人更为熟知,那就是云南标志性美食——汽锅鸡,其独特味道就来自紫陶汽锅。这也是建水紫陶与其他几大名陶的不同之处——它是唯一与美食融为一体的陶器精品。

碗窑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你可以亲自体验制陶的乐趣。基本上所有的店铺都拥有自己的作坊,跟主人打个招呼,耽误人家一点点时间,你就能重温儿时“玩泥巴”的回忆,但有了专业人士的指导,“玩泥巴”就不再是玩泥巴,而是一次严肃的艺术实践,嘴里还哼着某部电影的主题曲“OH my love,my darling……”,有关手工制陶的电影场景太多了,这绝对是浪漫的活计。

从原料到成品的一系列环节中,拉坯是第一步,也貌似是最简单的,同行的美女小白找了个转盘,跳将上去,一把捏住柔软的陶土,却怎样跟不上轮盘旋转的节奏,软乎乎的泥巴完全不听使唤,玩泥巴怎么成了被泥巴玩了?只得求助师傅,只见师傅手把手指点迷津,三下五除二,立刻一个精美的杯子就呼之欲出。师傅说,无他,但手熟尔,跟卖油翁差不多,世上本没有师傅,做的器皿多了,也就成了师傅……做陶都做出哲学味了,我们却觉得没那么简单,做陶绝对是有创造性的工作,要不然这种传承数百年的工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怎能出那么多与众不同的精品出来呢?

陶坊里,拉坯、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有条不紊,拉坯可以尝试,书画这一关可就难过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在陶坯上挥毫作画场面就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学成的技艺。实际上几百年来,建水紫陶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也来自高超的书画技艺。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烧制、磨光等工艺的完美结合,使紫陶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1953年,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在近乎苛刻的审评中,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一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这真是一次充满历史感的有趣体验。从陶坊回到茶台,周伟又跟聊起了紫陶如何“鉴宝”。他说,判断建水紫陶的品质很简单,把握几句老话“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这几句话,即是建水紫陶的特点,也是淘宝的秘诀。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在碗窑多走走看看,如今建水紫陶声名远播,甚至连江苏宜兴人也来碗窑立坊作陶,也有人把碗窑的五色土带到省外去做,碗窑和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品质越来越高。本地知名的大师陈绍康、谭知凡、马成林、袁应德等人,基本都在碗窑有自己的工坊,所烧造的紫陶工艺品,流向世界各地。

那就来一套“明如水”的紫陶茶具,再来一个“声如磬”的紫陶花瓶吧!碗窑之行,可不能空手回去啊!

链接:

紫陶产业是建水极具潜力和极富文化特色的产业,随着建水旅游业兴起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建水紫陶倍受关注。建水特色陶瓷工业园是传统的紫陶业向现代化制陶工业升级的典型代表,为建水紫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树立典范作用。建水特色陶瓷工业园位于建水县城西北片区的北部,其东部是建水青山生态园,南部为建水西部居住发展区,西部为山体自然景观,东北部为碗窑村村落景观,北部山体具有碗窑村的龙窑旧址。以紫陶为特色,旅游、文化、生态、科技充分融合的建水特色陶瓷工业园区,把紫陶制作工艺、传统瓷塑技法、文化交流、陶吧体验等都纳入旅游的范畴,并与景点环境、乡村村落等相结合,形成建水特色陶瓷工业园独特的体验式旅游特色。工业园内包括:紫陶工艺名家禅园、陶瓷名家生态景观作坊境园、现代陶瓷生产厂房、研发中心等生产管理区;紫陶文化广场、紫陶博物馆、紫陶茶苑、紫光湖、紫光阁、陶苑花园酒店、陶都商务会馆、环湖生态游歩道、紫兰亭、紫陶轩等文化休闲功能区;陶瓷工业园管委会、工业园地标塔、特色美食街、金融商业购物街等服务配套功能区;紫陶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技术研制中心、传承工作室等教育培训功能区。碗窑村民俗紫陶作坊风貌面按照“保护优先、开发在后”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对历史遗留的龙窑及古民居遗址进行挖掘保护,将其做为整个片区的历史文化核心进行展示;同时对整个碗窑村进行风貌整治,形成街道整洁、水清树绿、民风纯朴的体验式特色紫陶文化作坊名村。

猜你喜欢
建水元青花
建水陶艺新观察
刍议建水紫陶的艺术审美与鉴赏方式
郭德纲巧用寓言劝爱徒
最贵“福禄”元青花 元青花缠枝福禄万代大葫芦瓶拍卖价5681万元
徜徉于文化旅程中的建水紫陶
传承与创新:千年建水紫陶
元青花鉴赏心得
建水县苍台铅锌矿地质特征
元青花的两个江湖
“小字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