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湖的回响

2015-03-18 00:18胡武生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向阳历史文化

胡武生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科研处,湖北 咸宁 437100)

向阳湖的回响

胡武生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科研处,湖北 咸宁 437100)

中国文化史上,存在许多文化人历史缺漏、重要历史事件被埋没的现象。向阳湖“五七”干校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文化学者李城外的采访、挖掘,得以留下大量的历史事实、资料和细节。这种价值,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加凸显,从而在文化史上留下历史回响。

向阳湖;文化名人;历史回响

1969年是注定要载入中国文化史册的一年。这年9月,阵阵北风裹挟着寒意,从北京一直吹到鄂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向阳湖。与簌簌秋风一道结伴而行的,是当时中国文化界几乎所有的精英,冰心、沈从文、冯雪峰、张天翼、臧克家、郭小川、李季、陈白尘、张光年、楼适夷、周汝昌……每一个名字都足以令今天的你我激动不已,这是一支浩浩荡荡的文化大军,他们到这里不是来开学术研讨会、搞文艺联欢或做文化采风的,此后3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要在这个水乡泽国做他们并不擅长的事情——围湖造田!

历史有时会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历史尤其喜欢开文化人的玩笑。6 000多名文化人,一下子从京城聚到向阳湖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田的种田,种地的种地,放牛的放牛,做房子的做房子,……那情景,今天想起来,一定颇为壮观的罢。

历史的车轮缓缓划过。随着向阳湖“五七”干校的解散,6 000多文化人陆陆续续回到了北京,回到了他们熟悉的文化阵地和擅长的专业领域,中国的文化又驶入了正常的轨道。而在他们曾经洒下辛勤汗水的地方,农田变更了,房屋拆除了,土地平整了,时间似乎要抹去这一段历史的痕迹。

自然的风将无数个日子轻轻拂过,历史翻过了这一页。向阳湖沉寂了。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自然何其残酷,社会何其冷漠,将一段历史轻轻抹去,原来是这么容易!

但向阳湖是有幸的,这6 000多文化人也是有幸的。因为在他们离开20年后,有一个年轻人来到了向阳湖畔,将睿智而坚毅的目光投向了这一片浸着6 000多文化人汗水和泪水的土地。文化人劳动时过往的向阳大道还在,“五七”桥还在,“四五二”高地还在,造房用的砖瓦窑还在,甚至一些人劳作的农具都还被当地人珍藏着。同样是阵阵秋风,年轻人面对这一片神奇的土地激动不已,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勾勒了一个超越常人想象的宏图,他要像打捞一艘历史沉舟一样,打捞这段极不寻常的历史!

这个年轻人就是李城外。在此之前,他已做了多年的文化积淀,对现当代的许多文化大家,他早已了然于胸。所以,当他偶然从地方史志上看到6 000多名文化人下放向阳湖的寥寥几十个字介绍时,他惊呆了!——这是真的吗?就在20多年前,这些熟悉的名字、熟悉的人,文化史上如此有名的大家,就在与我们近在咫尺的土地上劳动!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是不相信,是不敢!直到他漫步来到仅20里之遥的向阳湖畔,看到那些遗迹,听到当地老百姓的讲述,他才在心里对自己说:这是真的,这不是在做梦!

李城外是睿智的,他首先想到,要留住向阳湖的这段历史,就必须要有亲历者的口述,而且时间已过去整整20年,许多亲历者都已年近古稀,若不及早发掘,势必成千古遗恨。他查阅资料,竟遗憾地发现,这些人中,文学家冯雪峰、沈从文、张天翼,剧作家孟超、陈白尘,翻译家金人、孙用,文学评论家侯金镜,诗人郭小川、李季,画家邵宇、邹雅、刘继卣,出版家陈翰伯、金灿然、王子野,文博专家吴仲超、唐兰、龙潜已然作古。

时间太紧迫了,李城外容不得自己有丝毫的懈怠和犹豫!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他马不停蹄,多少次上北京,利用一切机会与这些文化人取得联系,陆陆续续采访了冰心、楼适夷、臧克家、张光年、周巍峙、严文井、韦君宜、朱家溍、周汝昌,萧乾、文洁若夫妇以及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等200多人。

留住历史,传承文明,神圣的使命感让李城外几乎置一切于不顾,什么利呀,什么禄呀,能舍的都舍了。他像马拉松运动员一样不停地奔向一个又一个目标,像战地记者一样辛勤地采集一个又一个素材,像扑在面包上的饥饿者一样忘我地写作一篇又一篇文章,那可是一篇篇名副其实、不可多得的独家专访啊!与此同时,李城外诚恳地向文化人约稿,请他们写更有价值的回忆录,许多八九十高龄的文化人也被李城外的精神所感动,或题字,或写回忆性小文章。很快,这两类作品仿佛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被全国各大报纸杂志刊登转载,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向阳湖旋风”。不久,李城外将这两类文章收集整理,编成《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下)和《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下),分别结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李城外是一个有着独到眼光的人,对于所有资料的整理,他都坚持一个原则:客观,真实,尊重讲述者的原意!为此,每一次采访前,他都做好充分的准备,采访过程中,更是录音、拍照、笔录同步进行,采访完毕,立即整理,尽可能用纪实的手法,客观展示,如实记录。正因为此,文化人像遇见了多年未逢的老朋友一样,与李城外交膝谈心,毫不隐讳地将干校生活的点点滴滴、所思所想如实托出。而一段历史最可宝贵的,正在于记录者的客观的态度,真实的记录!

功夫不负有心人,与我们所期待的一样,那段尘封了20多年的历史终于浮出了水面,全面而真实地展露在人们面前。

向阳湖何其有幸!6 000多文化人何其有幸!

自从李城外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向阳湖旋风”,向阳湖这块沉寂了多年的土地就再不平静。全国政协文史委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刘济民,北京社科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中国作协和湖北省作协著名作家刘醒龙、陈应松、段名贵,湖北省社科院专家陈建华、陈金清,武汉大学教授、博导於可训、樊星,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刘石吉,日本著名学者秋野修二、福家道信,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王锦强、孔宏图,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党安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万建中等先后考察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

这些,还不包括原本就下放到向阳湖劳动的文化人及他们的后代,因研究这一段历史及追寻往昔岁月而故地重游的,他们当中包括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原国际博协亚太地区主席吕济民,国家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等。

更有甚者,近几年来,《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重点介绍了 “向阳湖文化”,湖北省作协“文学湖北”实施工程将“向阳湖文学”列为鄂南最有影响的文化品牌之一,《向阳湖文化人采风》还被列入北京大学中文现当代研究生书目。于是,一些青年学子也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了向阳湖。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磊撰写的论文《历史在这里沉思——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研究》、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谌胜蓝的论文《论大变局时代与向阳湖文化的内在联系》顺利通过答辩。

确实,向阳湖的沉舟一旦被打捞上岸,它就成了文化人心中一道挥之不去的影子、萦绕于心头的情结。特别是那些回忆文章真切感人,图片图像资料丰富,当年劳动、生活的遗迹尚存,文化人音容笑貌犹在耳畔,更使向阳湖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学者们。

而相较之下,屈原、白居易、苏轼……他们则因为当时人的“疏忽”,而给千载之下的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缺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们崇敬这些大家,但我们之间终因隔了一条岁月的长河而有了说不清的距离之感。

我想,向阳湖吸引着众多研究者们关注的目光,应该是基于以下两点:

其一,向阳湖“五七”干校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一件历史上罕见的文化事件,值得千载之下的人们做深入的思考和认真的研究。6 000多文化人,短时间内集中一地围湖造田,参加耕田种地等最原始的农业生产劳动,密度之高,劳动强度之大,都属历史罕见。造成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劳动者真实的心态怎样?是如何劳动的?有哪些悲喜剧?后人如何从其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实在是一个值得人们研究和深思的话题。

其二,6 000多文化人中部分个体的研究,也吸引了一些对其感兴趣的研究者的目光。无论如何,在向阳湖“五七”干校参加体力劳动的岁月,对每一个文化人来说都是极为特殊的,对其都产生过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都是其生命中有机而特殊的组成部分。而这6 000多文化人中,不乏在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家,若要研究其人,焉能忽视这一段给其心灵带来强烈震撼的峥嵘岁月?

有此两点,向阳湖成为文化人心中一道挥之不去的情结也就自然而然了。有一天,向阳湖会成为研究者心目中的圣地亦不足为奇。

历史总是有回响的,今人审视前人,一如后人审视今人。向阳湖的价值,远不止于当下,而是在千载之下。向阳湖的回响,远不止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小小浪花,而是在千载之下绵延不绝激荡的涛声。千百年后,当我们的后人焦急地在浩如烟海的古籍、资料中搜寻冰心、沈从文等人的生命信息,当他们翻到向阳湖这一页,看到这些真实而详尽的资料时,他们一定会将感激的目光投向李城外,与李城外作会心的一笑!

2095-4654(2015)09-0004-03

2015-03-09

G09

A

猜你喜欢
向阳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Sunny Side Up 向阳而生
红向阳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