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执行中的政府监管模式分析

2015-03-18 02:21中铝佛山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梁土金
财政监督 2015年20期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人员情况

●中铝佛山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梁土金

会计准则执行中的政府监管模式分析

●中铝佛山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梁土金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颁布及实施,为了提高财务会计的报告质量,降低资本市场财务舞弊的情况,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护,以此来实现会计准则的公平以及公正性,在实施会计准则时,政府监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可以确保相关会计准则落到实处,以此来实现经济核算观察会计准则的价值。为了对政府监管模式在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应用策略进行全面了解,本文将对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最佳政府监管模式展开分析。

政府监管 会计准则 最佳模式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段,我国的各类企业也变得越来越多,其中以中小企业为主,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了四千多万户,其会计工作是否顺利开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现有企业的数量使得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的监管任务变得异常繁重,且容易出现监管力度不足等情况。为了加强我国企业财政资金的管理以及监督力度,我国财政部门对于各类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式也逐渐向着集中核算的方向发展。这种会计核算模式可以对企业的资金流向实时监控,确保企业的会计预算的顺利进行。由于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在我国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目前该模式在事业单位中的使用还处于发展、探究的阶段,因此,其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就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

一、会计准则执行的背景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其对企业的投资、政府融资以及商业贸易交流决策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建立高效有序的会计准则体系以及有序的会计环境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标准、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报告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产物,会计信息的披露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这也使得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问题以及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已经成为了会计信息治理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也存在财务会计报告舞弊的情况,此类情况虽未引发金融危机,但其仍对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伤害。此类情况的出现,迫使会计行业以及政府必须做出快速反应。21世纪以来,欧盟国家对于财务会计报告舞弊情况开始着手调查,并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机制,我国在这方面也加大了法制以及监管力度。目前,各国在对财务会计报告舞弊的情况进行处理时,建立相应的应急措施,同时将注意力逐渐放在了会计准则的研究方面,并试图从会计准则本身来找出解决的方法。

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更替较为频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会计处理的成本与难度,会计准则体系不完善以及会计准则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部分业务缺乏相应的会计规范以及约束。在实现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过程中,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较为特殊,不能完全按照国际财务报告的规范以及准则来规范会计执行准则。基于此,在对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进行设计时,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入手,以此来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降低财务舞弊的情况出现,确保我国的资本市场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国内会计准则的现状

为了使会计准则趋于标准化,就必须确保相关准则的制定程度以及制定者相对独立,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会受到区域环境的制约,因此,在对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制定时,必须注重我国的基本国情,以此来制定出与我国国情以及经济环境相符合的会计准则。在对企业的会计准则进行制定以及执行时,必须将其成本考虑在内,以此来降低制定过程中的社会总成本。为了确保会计准则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在对相关准则进行指定时,就必须适当加大会计准则制定时的成本投入,以此来增加会计准则的透明度,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会计制度不仅是一种技术,还具有经济后果,就本质方面而言,会计准则就是经济利益分配问题。会计准则的制定对不同利益集团有会计准则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社会财富重新分配,因此,不同利益集团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进行竞争、参与,也是出于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考虑。在对会计准则进行指定时,只要有可能,利益相关者均想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实施加以干预或影响,就当前的情况而言,在对会计准则的相关制度进行制定时,各方利益相关者参与越充分,其形成的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准则也就更加客观、公平。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为了确保政府部门能够对会计准则的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在对会计准则进行设定时,必须确保其具有以下特点:①权威性:在对会计准则进行设定、发布以及实施均不许经过一定的权威部门,且会计准则的权威性主要取决于发布机构是否具有权威性,为了确保会计准则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得到权威机构的支持。②理论性:会计准则是对经济实务的总结,会计准则的设定必须来源于实践,同时也是对会计实务的总结与提高。与会计实务相比,会计准则是一定程度的理论升华与提高,他还可以对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其指导的内容主要为具有普遍性的基本事项,而不是简单的对应方式,以此来确保会计制度具有灵活性。③发展性:会计准则必须具备相对稳定性,同时也必须确保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确保会计准则能够在实践中得以完善。一般情况下,会计准则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实施的,它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背景息息相关,因此,在对会计准则进行设定时,必须确保其具有环境适应性。

三、会计准则执行采用政府监管模式的必要性

就我国的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而言,政府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执行情况均引起了高度重视,不过在会计准则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政府监管不能面面俱到,从而导致会计准则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会计市场的具体情况而言,在执行相关会计准则时,政府的监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政府在对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进行监管时,由于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政府的监管力度以及监管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就《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而言,在政府监管模式下,通过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准则,使我国各类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标准得到统一,从而降低小企业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错误而出现漏洞,使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得以简化,提高其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以及速度。通过对大量企业的会计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发现,会计准则执行效果与执行者的素质以及理念息息相关,因此,在会计准则的执行过程中,必须对文化、社会传统、经济环境因素以及制度环境因素等可能影响到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提高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确保会计准则能够顺利执行。

四、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最佳政府监管模式分析

在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如果没有政府出面进行适当监管,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甲、乙两个会计人员在同一家企业工作,甲如果违背了职业道德就可以取得4个单位的利益,但其不违背职业道德就只能获得1个单位的利益,就经济学层面而言,乙会计人员选择违反职业道德,这就使得绝大部分企业为了实现经济利益化最大化而选择乙这样的会计人员,绝大部分会计人员为了得到更高的待遇或稳定的工作就会选择违背职业道德。在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如果政府的监管模式的某个环节出现断裂,就会出现监管力度不足的情况,此时如果存在甲、乙两类会计工作人员,绝大部分企业会选择乙类会计人员,从而使得政府对会计准则的监管缺乏有效性,不能将政府监管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在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将会计市场实施的时间作为基础,分别在事前、事中监管以及事后惩罚,将其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其执行的全过程进行有力监管,采用合理的措施来控制企业的会计运算工作,并对会计人员可能违反职业道德的情况进行监管,降低其出现违背职业道德的概率。在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实行政府监管时,最好采用事前、事中预防以及事后处罚的方式来进行全程控制,避免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只考虑经济效益,违背职业道德,从而推动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以便于有效规范会计市场,避免出现重大经济问题,提高我国的经济监管力度,使经济建设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五、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政府监管模式的应用策略

根据上文对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执行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了提高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政府监管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府事前监管。企业在执行相关会计准则时,政府事前监管主要是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行监管,就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情况而言,在制定相关程序时,政府的参与占据绝大部分作用,而绝大部分其他参与会计准则执行工作的有关的人员难以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的会计准则政府事前监管力度存在明显不足。就这一方面的情况而言,就这个层面的情况而言,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必须强化政府事前监管的工作力度,增加除政府之外参与会计准则执行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参与率,以此来强化政府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监管力度,以便于有效提高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工作的执行水平,以此来提高会计准则的落实率。

(二)事中监管企业。在执行会计准则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强化对其执行过程的监管力度,通过合理的评价方法以及衡量手段来提高政府的监管效率。政府在对企业的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进行事中监管时,最好对整个会计体系的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在此过程中,必须确保政府的监管活动具有实时性,且必须对其进行持续性动态监管。此外,政府在对企业的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进行监管时,必须确保各个监管点之间具有互动性,以此来确保企业与政府之间能够及时沟通,以此来强化政府对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从而提高会计准则的执行水平。

(三)事后惩罚的监管力度。政府在对企业的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进行监管时,不仅要对其进行严格的事前监管以及事中监管,而且还必须强化对会计准则执行后的监管力度。对于未能严格执行相关规则的企业,政府一定要制定出相关惩罚措施,并将其落到实处,所谓的事后惩罚主要是指政府必须在各个主管部门权利与责任划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证监会、审计部门以及财政部门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必须以会计准则执行到位为基础,对不能严格执行会计准则的企业和个人,必须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来进行处罚,如有必要还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来加大处罚力度,以此来推动会计准则的执行。

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其执行水平高低与政府监管模式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换而言之,政府监管模式是会计准则是否能够得以落实的基础。通过对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进行事前、事中监督,事后惩罚,可以促进会计准则得到有效落实。■

1.池昭梅.2012.企业会计准则持续推进实施机制构建探讨[J].商业会计,9。

2.吕琳.2010.高新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现状与政府监管政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8。

3.罗照华.2013.慈善失灵下的公益基金会政府监管机制研究[J].会计之友,7。

4.盖地、杜静然.2009.非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与政府监管:一个博弈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8。

5.孙炳娜、杜文艳.2013.后危机时期我国会计信息市场的政府监管[J].财务与会计,12。

6.武辉、高松.2013.美、英、德三国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

7.于晶.2010.我国现行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11。

8.朱大为.2013.非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体系的构建——以浙江非上市民营企业为例[J].会计之友,19。

9.周雨晴.2014.会计准则执行中的政府最优监管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17。

(本栏目责任编辑:郑洁)

猜你喜欢
会计准则会计人员情况
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研究
财政部:严重失信会计人员将被列入“黑名单”
一周融资融劵情况
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酝酿启动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