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15-03-18 23:44赵艳玲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1期
关键词:顶岗职业院校校企

□赵艳玲 李 博

一、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意义

(一)“校企联合培养”是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2015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4 届中有52%的高职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且近四年以来该比例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如何提高教育水平,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工作岗位,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校企联合培养可以很好地建设学校和企业之间沟通与联系的桥梁,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吸引企业的投入,加快学生融入企业的速度,节约企业培训新入职员工的成本,从而进一步丰富、发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为受教育者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创新机制,发挥职业教育研究的引领与支撑作用。

(二)“校企联合培养”可以构建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其在办学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联系企业,构建一个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这样才能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毕业即能够实现就业,人才培养才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积极性不强的问题。

(三)“校企联合培养”可以建立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理论知识丰厚,而指导学生工作实践的能力与经验则相对不足,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脱节。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高职院校可以选派校内教师到用人单位实习,参与用人单位的业务实践;企业可以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进入学校进行专业课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教学和业务操作。校企共同组建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四)“校企联合培养”可以有效解决高职院校顶岗实习难的问题。高职院校汽车保险类学生面对的岗位工作复杂,企业出于安全性、行业特殊性等风险控制方面的考虑,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工作。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则是职业院校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进行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有效地解决了实习及就业的难题。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可以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标准和工作要求有机结合,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标准、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二、校企联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在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国家有关校企联合培养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稳定。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发展规划方面,不能及时、定期发布行业和企业所需人才的信息,造成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

(二)职业院校缺乏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数职业院校还没有根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不完善。学校的专业设置、联合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的安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企业需求不能完全吻合,从而使职业院校毕业生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距。

(三)企业缺乏校企联合培养的动力。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主体,与学校开展合作主要是增加选择人才的途径,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参与度不够。由于校企合作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和风险,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企业不会积极主动参与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来减少人力资本。

三、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的实践探索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长效机制。以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为例,该专业与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泛华保险公估有限公司、一汽金融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民太安财产保险公估有限公司、安心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和共享资源。

(一)构建校企联合培养长效机制。在校企联合培养项目中,针对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合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与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成立校企联合培养项目领导小组,积极探索与合作企业建立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二)创立了订单式“1 +1 +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对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遵循企业岗位人才需求规律,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1 +1 +1”人才培养模式,即整个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即学生在大学的第一学年,接受通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学校和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让学生了解企业,如:企业讲座,学生到企业参观、参加企业组织的公益活动及其它大型活动;与优秀毕业生座谈;观看企业的宣传片、组织学生体验式实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通过学生的深思熟虑之后,在第一学年期末,竞选拔成立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即“订单班”。

2.第二阶段。即学生在大学的第二学年,根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工学交替学习,由学校、企业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共同授课。

3.第三阶段。即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阶段,企业、学校、学生之间签订三方协议,按照协议要求,企业安排学生在与专业相关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并进行必要的岗位轮换。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参与承保、核保、查勘、定损、核价、核损、核赔等工作实践,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快速实现角色转变,实习结束后经考核合格,企业负责安排学生在本企业就业。

(三)构建满足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双方以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岗位核心能力为重点,以保险业务流程为主线,构建了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及保险企业员工能力素质要求的学校培养模块和企业培养模块的“校企交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四)建设“双师型”的教学团队。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师资管理相关文件,制定校企教师选聘、培养、考核标准,共同选拔优秀人员组成教学团队,按企业标准进行培训,考核通过后颁发合格证书,作为互聘互认,上岗教学的依据。

(五)校企联合开发特色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把汽车保险、汽车定损与评估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融为一体,将企业标准、能力素养、企业文化融入到课程建设之中,依据保险企业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开发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及训练项目,共同编写教材及实训指导书,创建汽车保险与理赔案例资源库及课程资源网站,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六)建立校企评价体系。引入企业评价,校企共建质量控制体系,校企联合共同对学生进行培训与管理、考核与评价,校企根据联合培养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组织和实施教育与培养任务。定期对培养过程督导检查,实行教考分离,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实现了校企联动的教学与管理。

四、结语

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革新了传统的社会招聘、校园招聘模式,大幅度缩短了企业人才培养周期,能够做到入职即可做、入职即可行的高效人才需求。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校企共同管理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接触到企业文化、职业岗位要求、职业岗位任务等,从而实现校企零对接,提高了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为社会、行业、企业培养了学以致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1]王贤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革与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

[2]宋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11

[3]刘建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1

[4]邱璐轶.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11

猜你喜欢
顶岗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从建构主义下分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必要性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