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汉王遇我甚厚”

2015-03-18 02:21李国锋
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樊哙韩信刘邦

李国锋

据说当初周润发在洗车行里打杂,未经许可摸了一下人家劳斯莱斯的方向盘,结果挨了一个大嘴巴,还被对方看扁,认定他这辈子都买不起此类豪车。如果让太史公来给影帝作传,这样的闲笔、逸事,定然少不了。这样有趣、传神,让我们读来也不必正襟危坐,所谓“莫欺少年穷”,励志的故事,总让人可以“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

当然,对于励志的主人公来说,那一刻的受辱,滋味还是不好受的。淮阴人韩信,早年无法自力更生,估计“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只好“打秋风”打到“人多厌之”,家乡待不下去了,又跑到南昌亭长家里蹭饭,好几个月。“长贫难顾”,亭长的妻子实在没辙,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将就了一顿。等到饭点,韩信扑空,只能以愤怒来掩盖心头那一抹忧伤。他来不及品咂屈辱的滋味,因为这“没下顿”的日子,已然开始。

见惯了世人的冷眼,漂母的热肠与热饭,让韩信在饱餐之余,欢喜地许下诺言:“吾必有以重报母。”漂母非但不欣慰,反而怒斥韩信。在她眼中,一个不能自食其力的人,所谓报答,不过是张空头支票而已。

那年月,能像漂母那样,常怀慈悲的人自然少之又少。更多的则是像淮阴屠中少年那种,在人群中找乐子的人。他们那些穷极无聊的行为,有时可以“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于是,“胯下之辱”的故事,一直闲话到了今天。

曹操在赤壁的战船上,“酾酒临江”,横着槊对将领们自夸:“吾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这样剽悍的人生其实是不需要解释的,没有槊的韩信却只能佩着刀剑,从寄食到乞食,再到受辱,这样狼狈的人生,也不会有人去听他解释。

卡夫卡在《饥饿艺术家》这篇小说里描写了一个艺术家在为人们做饥饿表演。饿死前,他说:“我只能挨饿,我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您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我深信韩信能从这段话里,感受到一股难言的痛楚。“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他跟那个饥饿的艺术家一样,同眼前的这个世界难以达成和解。他大才盘盘却无处施展,藏着“拿云”的心事却无处安放。“俗子胸襟谁识我”,拥怀天地的人,有着属于自己的矜持与高贵。

在秦末的烽烟里,眺望“觅食”的长路,韩信总是不知疲倦,而他的刀和剑也终于可以出鞘。当然,是想把“此腔热血,只卖给识货的人”,他几回献策给项羽,都没有被采纳,倒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写的几句打油诗:“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霸王瞧不上他,他有没有“泪沾袍”,我们不知道,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是一个甘心就这么“饿死”的人。

原以为“亡楚归汉”,能寻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谁成想,落得个“坐法当斩”的下场。同伙十三个人都已经被行刑,轮到韩信,按说此刻一般人早就绝了活命的念想,可是他,深味海涅的名言——“认识了生活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会放弃生命”。因而他死到临头也还仰视张望,这偏让他看见刘邦的铁杆兄弟夏侯婴。在茫茫人海中,时间的荒野里,遇到该遇到的人,不早一步也不晚一步,那么也没有什么别的可说,那时候韩信自然顾不上“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而是赶紧朝他喊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我们宁愿相信他们前世有约,不然怎么会如此“传奇”。

鸿门宴上,樊哙挺身护主,饮斗卮酒,啖生彘肩,被项羽赞为“壮士”。韩信自诩壮士,喊来夏侯婴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自此生命跌宕出全新的气象。后来被萧何月下追回,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这些都为他登坛拜将做足了戏份。当韩信一步步登上拜将坛的时候,他通过这庄严的仪式,树立了个人的自信,重建了军人的权威。虽还不至于“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但在刘邦期待的眼神里,在众人惊羡的目光中,他最终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韩信不是张翼德那样的猛将,“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他却可以像诸葛亮一般指点江山,决策天下,建议刘邦举兵东进,认定“三秦可传檄而定”。刘邦心花怒放,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之后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形势的发展,也正如韩信所言。诸葛亮“一心只为酬三顾”,六出祁山,欲取关中,用尽七年时光,到头来赍志而没。没成想,刘邦与韩信不过几个月就开创盖世功业。

从此,在楚汉相争的历史舞台上,韩信领命出征,击魏,攻赵,以区区数万之众,“拔赵旗,立汉赤帜”“不终朝破赵二十万”,真的“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在平齐、破楚之后,他更加睥天睨地。相信那三米高的拜将坛,早看不在眼中。如果那个时候他知道遥远的埃及有金字塔的话,想必也能跟拿破仑一样说出“战士们,在那金字塔的绝顶上,40个世纪在俯视着你们”这样的豪言来激励自己的麾下。也许只有把英明与业绩,刻在石碑上,传颂他如何叱咤,方能夺得万世潇洒。

太平天国被剿灭之后,不止一人劝曾国藩,“东南半壁无主,岂有意乎”,而曾国藩却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一副对联来明志,不愿自立。同样,在项羽覆灭之前,韩信也面临这样的选择,“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中立的话,则三分天下。那时,他跟曾国藩一样,态度明确。“汉王遇我甚厚”的温暖与温情,让他更加坚定立场,最终协助刘邦,逼迫项羽自刎乌江。

赫赫战功,化作熠熠锋芒,这一切又岂能不引起刘邦的猜忌与防范?汉王没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胸襟与气度,而韩信更是缺乏急流勇退的洒脱与智慧。楚王被贬为淮阴侯,韩信非但没有警醒,反而牢骚满腹,羞与周勃、灌婴这些刘邦的铁杆同列。失落之余,他去拜会樊哙。樊哙不仅没有与他划清界限,甚至还在他面前自称臣子。韩信却不领情,脱口说出“此生竟与樊哙为伍”这样伤人的话。

韩信不甘心“此生竟与樊哙为伍”,最终却憨厚地被自己所信任的萧何骗进长乐宫,死在钟室之内。在悬钟之室,时间会不会“奔腾在肃穆的呼吸里面”,让韩信重温刘邦是如何把车子给他坐,把衣裳给他穿,把食物给他吃。正是这所谓的“厚恩”,让他在“时乎时,不再来”的悔恨中,闭上了眼。

二司马评韩信

韩信即使在一介平民时,志气也是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假使能够让韩信修学道德,养成谦让有礼的品格,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功劳,那就可以功名与福禄齐全了。那么,他对于西汉王朝的贡献,简直就可以和周代的周公旦、召公奭和姜太公齐名,而他的后代子孙也可以长久地祭祀他了。可是,韩信没有花时间去改变自己,反而在天下都已经统一,人民得到安定的时候,阴谋造反,结果全族受到牵连而被诛杀,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司马迁

一般人可能认为韩信是最早提出统一天下的伟大战略的人,他和刘邦一起在汉中起事,平定了三秦之后,就和刘邦分兵攻取北方,擒了魏王,夺取代国,打败赵国,威胁燕国,乘胜向东攻击并占领了齐国,往南又在垓下消灭了楚国。汉朝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大抵说来都是韩信的功劳。看他拒绝蒯彻的游说,在陈迎接刘邦,怎么会有反叛的心呢?!实在是因为他失掉了王爵而心里不快,才做出背叛谋反的行为。不过,韩信也有过错,从而导致了这个下场。当初,汉和楚在荥阳相对抗之时,韩信正好消灭了齐国,但他并不立即回辅刘邦,反而自请立为假齐王;后来,刘邦率汉军追逐楚军一直到固陵,跟韩信约好时间一起攻打楚军,届时韩信却失约不到;当时,刘邦就有杀掉韩信的念头了,不过是力量不够,而不敢动手罢了。等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

——司马光

猜你喜欢
樊哙韩信刘邦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屠狗者樊哙: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猛人樊哙
追韩信
韩信谋反是个阴谋?
一饭千金的故事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吃龟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