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豆腐

2015-03-18 11:05祁建
北京纪事 2015年1期
关键词:老豆腐冻豆腐豆腐坊

祁建

这“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实际上是老北京人在春节期间准备年货的开始。豆腐洁白、简单、干净,能与任何食物搭配,民间有“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说法。豆腐既能做“家常菜”,也能入“满汉全席”。从最简单的小葱拌豆腐,到最家常的麻婆豆腐,再到做法复杂的八宝豆腐……一块看似普通的豆腐,却能演化成千万道菜肴。老北京有些饭庄的豆腐也很有名,如同和居的大豆腐、砂锅居的砂锅豆腐、西单富庆楼的鱼头豆腐……都是让人垂涎不已的美食上品。

老北京有首儿歌:“要想胖,去开豆腐坊,一天到晚,热豆腐脑儿填肚肠。”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著名文化史专家邓云乡先生在《小葱拌豆腐》一文中说到一则有关豆腐的掌故——清康熙年间,康熙巡游江南,江苏巡抚宋荦迎銮时得到了皇上格外加恩的赏赐。康熙说:“朕有日用豆腐一品,与寻常不同,因巡抚是有年纪之人,可令御厨太监授予巡抚厨子,为后半世受用。”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豆腐呢?我想我们今天是无法知道了。但无论如何,这品豆腐总该是非常好吃的吧?否则,怎么谈得上让宋荦“后半世受用”呢!

记得有一部电影叫《满汉全席》,剧中主人公运用豆腐的雕刻而赢得了一局比赛。老北京的豆腐制品品种繁多,有的还成为具有北京特色的北京豆制品,如豆浆、老豆腐、冻豆腐、豆腐干、豆腐熏干、白豆腐干、豆腐皮、豆腐脑、豆腐泡、炸三角、酱豆腐、臭豆腐等,还有豆汁、麻豆腐、血豆腐……几百年来,老北京民间有无数个制作豆腐的作坊,简称豆腐坊。由此而形成的有关豆腐的地名有十几个——豆腐胡同、麻豆腐胡同、豆腐池胡同、豆腐巷、大豆腐巷等。

传统豆腐坊的工艺都是手工制作,一间土房一口大锅几口大缸就可以开豆腐坊,制作工艺也非常简单,不过是个体力活儿,包括磨豆浆、过滤豆腐渣、压水分等。北京人做豆腐起码始于元朝,当时著名的戏剧家关汉卿在他的杂剧本中就写有“闲时磨豆腐、忙时做面筋”的词句。到了明清时期,做豆腐在北京就更为流行了。北京曾流行一首歌谣:“骨碌碌、骨碌碌,半夜三更磨豆腐,磨成豆浆下锅煮,加上石膏或盐卤,一压再压成豆腐。”

广和居在清末民初可是赫赫有名的馆子,清代工部尚书潘祖荫常来这里,他有一个“潘家豆腐”传世,用活鸭脑与水豆腐合烹,鲜美非常。广和居还有一个“江家豆腐”是江韵涛所授,用豆腐和虾子、豆豉、笋丁制成,本是江家的私房菜,也很精美。江韵涛是个太守,潘祖荫是尚书,有人常把“江豆腐”与“潘豆腐”一起叫上桌,比比太守和尚书的豆腐哪个更鲜。鲁迅先生与广和居的关系是很深的。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于1912年5月5日到北京,5月7日即“夜饮于广和居”,此后便经常去,平均每月不少于四五次。

梁实秋先生最爱吃“鸡刨豆腐”,把一块老豆腐在热油锅里用筷子捅碎,捅得乱七八糟,略炒一下,打入一个鸡蛋,再炒,加大量葱花。饲养过鸡的人都知道,一块豆腐被鸡刨过后是什么样子,名字虽然难听,但吃起来却是别有风味的。

满汉全席里有一道“平桥豆腐”不得不尝,这是一道很有名的菜。所谓平桥只不过是当地一个小镇的名字,据说那里的豆腐最好,可是如今只剩下了一个美好的名字留在菜谱上。据介绍,这道菜曾经入选过满汉全席,其中自有微妙。这道菜首要的是刀功,滑软的豆腐都被切成碎小的菱形,可是每一片都保持完整。这道菜的辅料很多,比如香菇丁、鸡肉丁、香菜末等,最后还要用鲫鱼的鱼脑提鲜。这道菜味道清淡,后味绵长。吃这道菜需要注意,看上去不热,实际上很烫。这也是这道菜的微妙之处。

老北京还有臭豆腐一绝,王致和康熙八年进京会考落第,滞留京城,为谋生计,做起了豆腐生意,一边维持生计,一边刻苦攻读以备下科。一次,做出的豆腐没卖完,时值盛夏怕坏,便切成四方小块,配上盐、花椒等作料,放在一口小缸里腌上。由此他就歇伏停磨,一心攻读,渐渐把此事忘了。秋凉重操旧业时他想起那小缸里的豆腐,打开一看,臭味扑鼻,豆腐已成青色。弃之可惜,大胆尝之,不但吃到嘴里不臭,味道还十分鲜美。拿给邻里试之,无不称奇,从此尽心经营起臭豆腐来……

此外,豆腐还有豆腐脑、老豆腐、豆汁、麻豆腐等附属产品。老北京的豆腐脑可是鲜香可口,早年前门外门框胡同的“豆腐脑白”和鼓楼的“豆腐脑马”最为有名,人称“南白北马”。还有一种小吃叫老豆腐,把豆腐盛在碗里,不浇卤,放上各种调料,如韭菜花、酱豆腐汁、芝麻酱、香油、辣椒糊和蒜汁等。

豆汁是用制造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做成的,一般味酸略苦,有轻微的酸臭味。过去有一则笑话,说齐化门(朝阳门)外营房的旗人都聚在街头痛哭流涕,路人问之,哭者愈痛,谓“豆汁儿房都关了张,岂不要了性命?”笑话归笑话,老北京人尤其是旗人,特别喜爱喝豆汁儿。乾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的御膳。

清代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记录最多的就是豆腐,有冻豆腐、虾油豆腐、蒋侍郎豆腐、杨中丞豆腐、王太守八宝豆腐、程立万豆腐、庆元豆腐、张恺豆腐等,不一而足。但冻豆腐却是最受欢迎的,可下火锅,可做冻豆腐粉丝熬白菜。有人说,西山的泉水做的冻豆腐最好吃,泉水好其实做豆腐未必好,凡是冻豆腐,味道都差不多。老北京的劳苦人民,辛劳一天,捧着一大海碗冻豆腐粉丝熬白菜,就着个大馒头,稀里呼噜地一顿海吃,很快乐。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猜你喜欢
老豆腐冻豆腐豆腐坊
太原府名小吃麻叶儿、老豆腐
万隆豆腐坊的中国味
识破
豆腐坊风波
炖冻豆腐
金银豆腐包等三则
美鱼姑娘的忧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