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的新跨越

2015-03-18 15:08向晴雷杰能甘甜
江西教育A 2015年1期
关键词:吉安市吉安村小

向晴 雷杰能 甘甜

吉安,一片红色的土地!坐落在罗霄山脉中段的天下第一山——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诗篇。“……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气壮山河的诗篇早已成为中国革命的文化坐标。巍巍井冈山也孕育了彪炳史册的井冈山精神。

斗转星移,日升月落,富有光荣传统的480万吉安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两个时期都始终继承和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如今,在“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的吉安大地,吉安儿女上下同心绘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壮丽蓝图。近年来,吉安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不断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做好教育均衡发展这篇大文章,实现革命老区的新跨越。

拉长农村教育这块短板

“真的很不错,原本我们这样的乡下人只指望孩子有个学校读,现在不仅有学可上,还上了好学堂。”在新干县麦斜中学门口,附近的居民看到记者的到来,忍不住走上前来,表达起自己的喜悦。顺着村民的目光看去,2014年9月份竣工的深蓝色300米塑胶跑道映着不远处如黛的群山,显得鲜艳无比。

麦斜中学,三年前还是一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瓦房乡镇学校,这两年来不仅投入了800余万元资金进行学校标准化建设,还狠抓教育质量,在2014年上半年全县中考教学成绩评比中名列前茅。该校校长介绍说:“和以前比我们是变化大了,在原址上进行了改造,配齐了设备并美化了校园环境。实际上全县的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都很大,每一所学校都在变好。在这同时,还有几个学校进行了整体搬迁,那个力度更大。”

发生在平原面积仅有17%的“江南青铜王国”新干县的变化,实际上仅仅是吉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吉安是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将孩子送到县城就读。一边是城市大班额日益加剧,一边是农村教学点不断萎缩,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愈演愈烈。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是从农村抓起。”吉安市委书记王萍,一次到吉水县调研,看到有些村民为了让孩子上好学,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与精力将孩子送到县城学校,有的不惜放下工作长期陪读,她因此有感而发地如是说。

“根据吉安的实际情况,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农村,必须拉长农村教育这块短板,因为办好中心小学不难,但要办好点多面广的村小、教学点倒是真的需要下功夫。”吉安市教育局局长张爱如坦言,“就拿教学点的设置来说,近年来,不少教学点生源严重萎缩,但只要有潜在的生源,我们就应该满足村民就近入学的需求。” 为了优化农村教育网点布局,吉安市从2013年起着手对农村中小学网点进行重新规划论证,并按照“以县为主、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制订了《吉安市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专项规划》,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综合考虑生源状况和儿童入学需求的基础上,对部分已撤并的村小或教学点进行恢复重建。2015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还将恢复225所,新建34所。

为了解决村小、教学点教师“分不进、留不住、学科不足”的问题,吉安积极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师正常补充长效机制,缓解师资特别是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2014年初,我市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农村教育大调研活动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师资队伍老化的突出问题,专门组织了一次农村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共招录教师1002名,90%以上安排在村小、教学点。同时规定,招考对象必须是吉安户籍的,以保证教师不流失。”张爱如局长介绍这个大动作,“是通过多方协调才争取到省里有关部门支持、单独招聘教师机会的。”自2006年以来,吉安市累计补充中小学教师8000多名,80%安排到农村学校。

除了补充教师,吉安市还在大力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能力上下功夫。“2014年暑期,我们市教育局还组织所有村小老师到各自的县里进行培训,不少老师竟然是第一次到县里参加培训。”吉安市教育局副局长曾宪锋不无感慨地说。

拉长农村教育这块短板,不仅需要提升硬件与师资水平,更应该提升管理水平。为提高全市村级小学和教学点(以下简称“村小”)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吉安市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和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制定了《吉安市村级小学(教学点)管理规程(试行)》《村级小学(教学点)夏秋季教育教学一日规范》,“可以将村小一天的日常行为,从天亮到熄灯,甚至精确到时刻,都进行规范化管理。”曾宪锋副局长说,“而且从一日规范到一星期、一个月的学校日常管理,无不渗透着我们吉安教育人这么多年在提升村小质量的有益尝试。”

“为了补齐农村教育教师资源不足的短板,我市还通过强校带弱校的城乡学校交流,优化农村师资促教育均衡。”张爱如局长说。为此吉安市从2011年开始,全市城乡学校开展了为期3年的结对帮扶,县城学校与150多所农村学校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帮扶关系,并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教学交流等活动。

让硬件硬起来

桐坪中学是吉安县第一个铺柏油马路的学校,但最让学校师生兴奋的却是新修的一栋五层的综合楼,不仅实验室、网络教室、计算机机房、图书室等一应俱全,还余出三层做了教师周转房。“可有2280平方米呢,投资近200万元。”校长抑制不住内心的愉悦,“原来我们的功能室是由普通教室改的,既做实验室又做储藏室,总共只有60平方米,现在光我们的实验室就有120平方米了,都是按照上头的标准来配齐的。”随后,校长又望着一旁新修的200米塑胶跑道和边上新配的乒乓球桌子回忆起从前,原来学校并没有操场,只是在学校后头的山上有一个运动场,“叫是叫运动场,借老表的地,一到秋天,附近人要晒谷子就要收回去的。”他补充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扩了12亩的地。此外,县里还给我们每个教室按标准配齐了班班通。”

透视桐坪中学校园面貌的巨变,可以看出吉安市在加大教育硬件投入方面的力度之大。吉安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的推进为抓手,大力提升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2011年以来,投入1.32亿元资金,为全市149所农村初中新建学生宿舍等生活设施19万平方米;投入2.1亿元,在4个营养餐试点县新改建食堂995个,全面改善了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学校的用餐条件;投入5064万元,为102所边远艰苦农村学校新建教师周转宿舍1120套。

在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吉安市把加强村小和教学点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提出了到2015年全面完成村小和教学点标准化建设的目标。2013年,全市安排资金2.75亿元,按照一校一策的方式和填平补齐的原则,对全市1181所村小和教学点的校舍进行改造,完善了校门、围墙、运动场所等附属设施,力促村小和教学点硬件设施达标。新干县、井冈山市和吉州区等地还通过县级财政安排、整合上级专项资金、争取社会支持等方式,在全市率先完成村小和教学点改造,基本达到标准化要求。

在吉安县花样年希望小学,齐整宽敞的道路、功能齐全的教学楼、用护栏围起的池塘、葱茏的菜园及正在施工的塑胶跑道……给人感觉是一所城里的学校。学校的一边挨着连片的住宅区和俨然集镇的街道,另一边却是凸起的山丘和片片农田。最初这只是连片的荒山和路边一惨淡经营的旧木铺。2006年上市公司花样年捐资建校,附近只有四个村委会,随着学校建设的不断优化和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附近的村庄向学校渐渐靠拢,直到记者来到学校,学校外围已俨然一副乡镇集市的样式,学区的范围也扩大成12个村委会。虽然这是一所村小,但学生有938名,毫不亚于一般的中心小学。“都说乡村学校留不住老师学生什么的,像我们学校却是来了就不想走。”校长说着,将自豪挂在脸上。

从县城出发,驱车70多公里,记者来到位于吉安县最北端山区的油田小学。由于原来校园面积小,校舍紧张,成班率高的这所中心小学于2014年9月份正式搬迁到这个背靠大山的新校址。“我们的新校园占地40亩,光建筑面积就9600多平方米。看,这是我们的教学楼,那是综合楼,后排是食堂和学生公寓。”该校校长一脸兴奋地告诉记者,下一步他还要把新校区的绿化搞上去,附近几个村看到新学校环境这么好,送来从山上挖来的树种,让各村的学生挂牌领养。学生公寓前的塑胶跑道还只是个雏形,但早已有学生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情绪在跑道上奔跑着,另一旁的篮球场上,建筑工人也都还在忙碌着。

“虽然这是我们县最偏远的一所中心小学,但是非但学生没有流失,还有不少新余市的学生转到这儿来读书。”随行的吉安县教育局干部告诉记者。

村头小学是新干县麦斜镇的一个教学点,白蓝相间的栅栏围绕在学校外围,庭院式的校园里绿树掩映,如茵的绿草上还散开着许多月季。学校面积不大,三层的教学楼旁挨着一排平房,共有一个学前班、两个年级的70名学生,一块刻有“美丽校园”的鎏金牌匾挂在楼梯入口处。两年的时间和近100万元的投入,让这所原来还盖着破旧砖瓦的平房学校摇身一变,并以此得到市教育局颁发的“最美校园”的荣誉。

在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吉安市结合实际推出“美丽校园”建设。“现在我们都在谈论标准化建设,那么村级小学甚至教学点到底要有一个怎样的标准。我们吉安有自己的思考。”曾宪锋副局长这样介绍,“我们认为标准化建设还应该和村小教学点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就拿村头小学来说,它只有两个年级,算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点,但它各方面的配置与规范并不落后,对于这样的学校我们也应该有所鼓励。”正因如此,吉安的校园标准化建设还与“美丽校园”的评比相结合,将校园环境与育人环境相结合,按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评比。从2014年上半年起,已经评估并表彰了全市60个“美丽校园”,评比分市区学校、中心小学、村小等层次,将校园环境、管理水平、文化等多个方面囊括其中,“评比的力度很大,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激励各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曾宪锋补充说。

2011年以来,吉安投入1.32亿元,为全市149所农村初中新建学生宿舍等生活设施19万平方米;投入2.1亿元,在4个营养餐试点县新改建食堂995个;投入5064万元,为102所边远艰苦农村学校新建教师周转宿舍1120套。2013年,吉安还安排资金2.75亿元,按照一校一策的方式和填平补齐的原则,对全市1181所村小和教学点的校舍进行改造,完善校门、围墙、运动场所等附属设施,力促村小和教学点硬件设施达标。现如今行走在吉安的各地,轻易就可发现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景致在校园。2013年,吉安市教育经费总支出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就连国贫县万安县和遂川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投入比例均超过7%,“目的只有一个,通过拉长农村教育这块短板,来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张爱如局长再一次解释道。

激活教育的“第一力量”

每周周四,在吉安县澧田乡的山林之间,总能看到这样一幕,电动车载着一清瘦的身影在山林间穿梭,给村小的孩子带去知识和欢笑。电动车的主人叫尹多红,是澧田镇中心小学的一名英语教师,原本只在中心小学任专职英语教师的她,从2011年起便开始到村小走教。“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很反对走教,甚至还请求校长取消走教。”尹多红说,当她第一次来到离中心小学20多公里的高陂小学,课堂上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满是期待,课后孩子们围着她问这问那,才让她感到走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她坚持每周四去走教,而那些孩子每周四都会在门口迎接她。由于她的用心,她所执教的学科获得全乡第一的好成绩。

像尹多红一样,吉安市有许多中心小学的教师活跃在村小及教学点的讲台上,有效地破解了英语、音体美等学科没有专业教师教的难题。近年来,吉安市各地积极探索“学区捆绑走教”模式:以中心小学为中心,将地理位置相对较近的几所村级小学划为一个学区,由中心小学派出英语等紧缺学科教师到各学区村小、教学点上课,使农村的学生也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采取保留工资、保留编制等办法,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学校教师交流制度。尹多红所在的中心小学将三名英语教师分别派送到三所没有英语专职教师的偏远村小任教。

这种变“学生走读”为“老师走教”、变家长受累为学校尽责的形式,有效扩大优秀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的教学服务半径,切实解决边远山区农村孩子就近上学难的问题。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而素质教育更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为了改变原来靠时间、精力的消耗来提高教学质量的老路子,吉安县先行先试,于2005年全面推进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以此带动课堂教学改革,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时至今日,这场课改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如杜鹃般漫山红遍,吉安县敦厚镇的教学点梨塘小学更成为吉安市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虹为该校做过两次批示,充分肯定了这一教学改革。为了深化改革,吉安市还在深化评价体系、深化活动课两方面进行相应的探索与改革。里田小学是永新县的一所薄弱村小,但在这所山区学校却有不少学生爱上了拉丁舞,还跳得有模有样,这一切都得益于吉安市 “1+1”素质教育模式的积极推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吉安并不是口号般的存在。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已经成为现实,即使在乡村学校也能感受到好的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提升自身素质,吉安市自2013年开始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一门体育技能和一门艺术特长的“1+1”素质教育模式。永新县城厢小学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了25个特长班,以课程的形式组织学生统一上课、统一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并提升了农村孩子的自信心。为此,永新县成立了专门的督查小组,每周对农村学校 “1+1”素质教育工作进行检查,以确保工作的有效推进。教师是教育的第一元素,吉安市把提升教师的创造力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工程,大力给教师搭建事业的舞台,教师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角。“2013年,我市制定了《吉安市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办法》,选派了156名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今年计划增加到400名。”曾宪锋副局长告诉记者,市、县两级教研部门还组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送课、送教,为农村学校带去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吉安市还多措并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提师德,强师能,激活教育的“第一资源”。 在新干县,获得交流机会的不仅是农村教师,村小、教学点的孩子也能到中心小学去观摩,与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一道上课,不仅如此,还能和教师们一样获得到县里培训的机会。教育局此项活动的出发点是为了提升村小、教学点孩子们的自信心。

“教师的流动与提升,最终的方向还是为了让更多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教学评价与改革的最终导向,还是让孩子能更好地接受到为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均衡。”张爱如局长如是说。◆

猜你喜欢
吉安市吉安村小
吉安市:“四化四早”防返贫 构建“遇困即扶”新机制
金吉安监理公司市场开拓取得重大突破
吉安市老年大学正式揭牌
吉安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村小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跳高比赛中的意外
为荣誉而战
村小支持行动
——把关注点延伸到基础教育的“神经末梢”
妈妈,我回来了
吉安市松材线虫病发生规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