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河南造

2015-03-19 05:18王君贾锋昌
时代报告 2015年3期
关键词:郭台铭富士康郑州

王君++贾锋昌

2014年10月下旬,苹果公司现任CEO蒂姆·库克应邀到中国访问。在紧凑的中国行之中,他要与中国电信运行商巨头会商,又要去清华大学为经管学院演讲,但他在这紧凑的访问日程中,还是抽出了三个小时,在10月22日下午专门造访了富士康位于河南郑州的工厂。

在新郑机场繁忙的跑道上,一架架货运班机繁忙地起降,iPhone6正从这里送到世界各地的“果粉”手中。据有关报道,从新郑机场转往世界各地的苹果手机,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就达到了1.2亿部。

蒂姆·库克为什么要专程到郑州造访?苹果手机在郑州的产能达到1.2亿部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时间还要回溯到四年多前。

小镇上来了富士康

2010年9月16日,对于原新郑市孟庄镇的村民来说,是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日子。但对于郑州航空港来说,却是一个改写历史的日子。

从这一天起,孟庄镇的村民发现,每天临近中午,一拨又一拨穿着印有“富士康科技”字样的蓝、黄色工作制服的年轻人,拿着通行证,从每个由英文字母和字数组合标注的厂区,潮水般涌出大门。厂区外围,有一道高高的铁栅围墙。

历史上,孟庄镇是新郑红枣的主产区,是财政部扶持的“红枣保护基地”,素有“中华第一枣乡”的美誉。每到金秋9月,当地都会呈现出人人持杆打枣,各个枣树下喜气洋洋的场景。在郑州打工的李洋(化名)的记忆中,每年白露过后,村里的男女老少,拖拽着长长的竹竿,在窄窄的乡间路上留下一道道痕迹。红澄澄的枣,压弯了枝丫,一竿子上去,扑棱棱掉落一地。现如今,这些已经成为李洋对家乡孟庄镇的记忆……

2010年8月2日,富士康在郑州出口加工区投资的富泰华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就正式投产了。紧接着,2010年9月7日富鼎精密工业(郑州)有限公司项目开工。这一系列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富士康科技集团中原大幕的正式开启。2010年9月16日,富士康科技集团的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项目在孟庄镇奠基开工。这是富士康在郑州三个工厂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富士康的到来,让小镇发生了变化。“空降”而来的富士康,让这个曾以“红枣”为荣的村民不再指望以“枣”谋生,富士康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镇里的大部分劳力,在红枣(传统农业耕作)与“苹果”(现代工业生产)之间,人们更多地选择了后者。对于这个小镇的80、90后们来说,在富士康工作,看重的还是离家近这个优势,每个早晨他会告别父母,坐一段公交车开始每天的生活,“在别的城市,那种漂泊感很强烈。”

“以前找工作都是去外地,现在富士康的招聘广告直接贴在镇里。”一则由A4纸打印的招聘启事被胶带缠在树上,赶集的人们不时过来瞅上几眼,有人掏出手机,记下了上面的电话号码。这则广告是富士康招聘室内保洁员的,只有两个要求,应聘者身体健康,55岁以下。提供的待遇是:每月休息4天,月工资1500元。

看到广告,张建动了心,他让自己正上初中的女儿趁着暑假去应聘,一起去的还有他妻子,这样母女两人两个月可收入6000元。张建考虑过,给富士康打工比种枣强多了,“去年我在枣树上投入了8000多元,最终只赚回来1100多,那些天一直下雨,枣大部分坏了。”“这两年简直烂透了!”张建说,“到了白露后,就该收枣,但这两年一到这个时候,就赶上连绵不断的雨,大枣就会开裂、溃烂、落地,一部分枣农近乎绝收。”在这种不可控因素下,枣农正在失去种枣的信心和耐心。恰在这时,富士康给他们提供了一条替换收入来源的道路。

有社科专家指出,“河南省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增强,农村劳动力也在追求就业成本降低,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门口就业”。

“省长工程”与“郑州速度”

2010年6月20日,35℃的高温天。下午三点多,一天最热的时候还没过,时任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已经赶到距离省会郑州25公里远的新郑机场,专程等待一位贵客的出现。这位能劳烦省长亲自恭候的贵客,正是台湾首富郭台铭。

离开机场,一行人驱车来到不远处振新路东侧的大片空地上,郭台铭与陪同的一众河南省官员指点交谈。这虽不是两人就此事的第一次见面,但却是唯一一次郭台铭就此事亲临郑州洽谈。当天,在参观了未来的富士康工业园所在地之后,郭台铭还被带去参观了郑州新区CBD,这是一个近几年郑州巨资新建的一个现代化商业中心,在本地人看来,足可比肩上海陆家嘴和深圳深南大道。河南政府希望以此加强郭台铭投资郑州的决心。

这不到半日的会面,宾主双方均秘而不宣。

两个月后,一个规划占地面积达10平方公里、计划用人30万的富士康工业园在这里开始生长。

事实上,早在2007年,郑州市政府就成立了一个级别很高的“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投资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小组由时任郑州市市长赵建才担任组长,多位副市级干部担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几年来,虽然领导小组上的人员名字随着官员们职位变动不断变化,但当地对富士康的召唤,始终不变,却始终不得。

熟悉河南历史的人都知道,河南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省份,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水平有限,若靠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能力亦有限。作为一个内陆省份,经济外向度比较低,出口亦和沿海地区有较大差距。这样的背景下,从郑州市到河南省领导,都在寻找走出农业圈,把河南推向现代工业、推向世界的窗口。

这个时候,富士康进入了河南高层的视野。富士康之于河南,除了能拉动GDP、出口额、就业、税收等,还能撬动河南相对较弱的IT产业。所以,在富士康内迁初成趋势之时,河南就开始了自己的召唤之路。

2009年,契机出现。在河北任省长的郭庚茂调任河南省省长。早在河北省任职其间,因为富士康廊坊厂的投资建设的关系,郭庚茂与郭台铭相熟多年。在郭庚茂的热情召唤下,富士康来到了古老中原的孟庄镇。

2010年9月,富士康在郑州的第一个项目投产。为了满足后者限定的近乎苛刻的投产时间表,最初半个月里,2000名工人分三班倒,24小时昼夜赶工,完成了一共7栋合计6.2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改造及电力设备安装等基建工作。因厂房不足,一家入驻加工区多时的纺织企业干脆被管委会“请了出来”。富士康厂房需要的特殊规格的电缆和空气压缩机,在市场上一时无法买到,郑州市政府指示,到市内正在施工的大型工地比如地铁工程现场去“借”。

为了给富士康入主中原提供便利,在郑州出口加工区,郑州市政府按照富士康的要求建造了一座造价高达上千万元的空气压缩站,在出口加工区对面,新建了一座可容纳5000人同时就餐的超大型餐厅。政府还出资为富士康厂区雇用了一批保安和清洁工。

“省长工程”创造出了“郑州速度”:2010年8月2日,富泰华精密电子正式投产,从一纸投资协议到第一个零部件落地,前后仅仅用了一个月。郑州航空港区的富士康科技园区,同样要求实现“郑州速度”,一期工程必须在4个月内完工,而正常情况下,兴建60万平方米的厂房及配套设施,工期至少需要12个月。

在一些企业注册审批之类的环节上,郑州政府亦以最高效率完成——海关备案一般要两到三天,但在郑州,几个小时就完成了。这类铆足全力配合富士康的故事,从谈判到合作展开以来不计其数。

为了对接服务富士康,郑州市专门成立了一个“五五办”的工作小组。所谓“五五办”,是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1年专门下发的《关于建立郑州富士康项目促进服务工作机制的通知》中,与富士康开展深入对接成立的小组,即做到“五个一”,即: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个方案、一条龙服务、一盯到底。而富士康老板郭台铭更是主动制订出“五五”专案,即五年在河南创造5000亿元产值。

与此同时,一个名为“郑州综合保税区申请办公室”的临时机构也悄悄成立,它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国家申请设立中部地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像富士康这样两头在外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如果不设在保税区内,几乎无法存活。这个综合保税区,与紧张建设的富士康郑州航空港生产基地位置完全吻合。一位富士康郑州项目管理人员这样评价他的东家:“企业是鱼,哪里有水就往哪里游。”

这正是河南能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的真实写照。

蝴蝶效应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提到了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以手机代加工的富士康,无疑就是煽动世界狂热追逐苹果手机“果粉”翅膀的一只蝴蝶。

就在富士康第一个项目投产之时,台湾光华电子企业董事长贺华光抵达郑州,来邀请与富士康相关产业链的几家厂商,进驻河南。贺华光分析,与富士康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有100多个产业400多个相配套领域。一个大型企业的入驻,所带来的连锁经济效应是明显的。对富士康的到来,河南省内众多专家及政府人士给出这样一种说法:富士康在郑州的工厂不仅生产手机,更重要的是它将带动相关配件上游企业来河南布点。

富士康引发的蝴蝶效应逐步显现。一年后的2011年6月,航空港区入区工商企业超过300家,上半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4亿元,同比增加23.5%,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航空物流、现代服务业等三大新兴主导产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

随之,高端物流公司跟进。2013年11月27日,河南省政府与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郑州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合作项目包括新型物流仓储基地及电商产业聚集园区、多式联运转运基地、保税物流基地、电商产业园等。同样,富士康的入驻对河南的大招商工作也起到直接的示范带动效应。

随着“翅膀”的振动,好消息频频传来。从投产到现在不过两年三个月,富士康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河南这样一个城镇化水平不足45%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

30万左右的河南籍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得以解决,他们通过就地城镇化和现代流水线的工业化洗礼,推动着河南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阶。而原来只有一两百亿美元外贸总值的河南,自富士康到来之后地翻了一番,不管总值还是增速均跻身中部六省第一。

2014年岁末,更有好消息传来。随着2014年9月iPhone6系列手机的发布销售,9至12月河南省外贸进出口显著强势增长,月度进出口均在400亿元以上区间运行,11至12月连续两个月接近500亿元,全省外贸在2014年后4个月明显企稳回暖。“河南省外贸总值依然稳坐中部六省头把交椅”这句话成了郑州海关对外发布消息时最常使用的句式。据有关资料显示,自2010年一棵“苹果苗”栽进郑州,四年多过去,最初的“苹果苗”已是年产1亿多部苹果手机的“苹果树”。

“一机联动上千亿”——不难想象,“苹果”之于富士康,富士康之于郑州航空港区,航空港之与世界,一扇扇门打开,便打开了通向世界的通道,四面八方的阳光照进河南的大地,河南——将和世界靠得更近。

猜你喜欢
郭台铭富士康郑州
《关于郑州的记忆》(部分)
郑州擂台赛纪实
郭台铭: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
郭台铭: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
把订单分给对手
巧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