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大使”耿永康

2015-03-19 05:43林迪
时代报告 2015年3期
关键词:永康戒毒毒品

林迪

老耿修表的手艺了得,20年的经验使任何难题在他手中都能迎刃而解。但这却不是他的主业,他赚钱的目的是为了让禁毒宣传能够持续下去。

身高1.3米,体重44公斤,这是老耿的“袖珍”身材。但也正是凭着这看似弱不禁风的残疾之躯,老耿却做出了令人咋舌的事儿。5年,行程4万余公里,似“独行侠”般足迹遍及每个省份,近百万人通过他的宣传开始更加了解毒品。这是一个全国范围内从未有过的纪录,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心中仰视这个先天性侏儒症患者。

永康是他的名字,52岁是他的年龄,禁毒宣传是他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业。

一句遗愿让他不回头

老耿的经历,是一个当代版的“闯关东”。他祖籍河南许昌,从小就学会了修表的手艺。1991年,他从河南来到沈阳。“举目无亲、身残家贫、低人一等”,老耿用这12个字描述初来乍到时的心情。然而,令他意外的是,他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有“贵人”相助。他最先落脚的瓦窑村为他免费安排了栖身之所。在他最难的时候,朋友李大哥帮了他。

李大哥做服装生意,不但给了老耿一些钱,还帮他开了修表店,这让他心里对这位朋友充满了敬重和感激。第二年,李大哥说去南方做生意进货。出门时间比较长。“他这一走就是6年!我找了他好久都没有找到。”老耿回忆起旧事,眼中不由泛起了一层淡淡的薄雾。1999年,李大哥回来了,本来身材魁梧的他竟骨瘦如柴。他告诉老耿,自己染上了毒瘾,怎么戒都戒不掉。李大哥临走前,拉着老耿的手说:“你如果想报答我,就宣传一下毒品的危害吧,哪怕少让一个人重蹈我的覆辙,也是无量功德。”

朋友的这个遗愿让耿永康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禁毒宣传的道路。

开始的宣传,范围很小,只在邻近的乡镇、街道。“受众太少,我要走遍全国。”在妻儿吃惊的目光与反对的声音中,耿永康竟真的开始为“禁毒宣传中国行”筹备起来。

家人认为这是不计后果的决定,对这个刚刚有些起色的家庭来说,耿永康的身体和经济都难以承受。但他不考虑这些,先花4000元钱买了辆二手微型面包车,车体喷满了禁毒宣传图画和标语。村里为他购置了宣传工具:摄像机、液晶电视及组合音响。2004年10月,带着一摞厚度与他身高不相上下的宣传单,耿永康出发了。

禁毒宣传中国行

耿永康预想到了这趟“旅行”的艰难,但是在真实的旅途中,他还是险些撑不住了。

老耿的生活本不富裕,这使得他在宣传的过程中,必须节约支出,但宣传的费用不能省,只有苦自己。一年365天,他日日睡在车里,方便面、咸菜、凉水,是几乎没改变过的食品。弱小的身体愈发消瘦,皮肤更加黝黑。

上山下乡、跋山涉水,什么样的路都有,什么样的天气都会遇到,“但不能因此而躲避、退缩,选择轻松,这宣传就成了作秀。”2005年6月26日,他从贵州安顺前往兴义市,行至黄果树地区时,突然刹车失灵,向山下疾滑。右侧就是滔滔江水,已经无法控制的面包车离悬崖边缘越来越近,可是路边一棵大树最终将车挡住,老耿有惊无险。

老耿这一走就是3年,中间没回过一次家,3万余元的花销令家中再次空空如也。

全国的每个省会及直辖市,都留下了老耿的身影,而走了多少个县,他自己也说不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每到一处,他都首先去当地公安禁毒部门收集资料,“这样和群众说起来就更能结合当地实际。”之后,他就深入到学校、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强制戒毒所演讲。他车上那个“沈阳残疾人老耿向全国人民倡议——拒绝毒品,关爱生命”的大幅标语,特殊的车体图案,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吸引着各地群众。

2007年末,耿永康结束了他的全部行程。他的故事,已经在全国各地广为传颂,别人称呼他时,前面总会冠上“禁毒大使”“袖珍巨人”之类的词语,而他也被评为全国“十大民间禁毒人士”。

走遍全国,并不是老耿禁毒宣传的终点,而仅仅是个发端。此行结束后,老耿再次深入辽宁的社区、学校。“有人说毒品治病、减肥,都是骗人的。其实毒品就在我们身边……”对于禁毒的知识,他随口就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颁布后,他又投入1万多元,将该法精编成册,广为发放。

老耿的家境,同他所做的事一样令人震惊。12平方米的房子,住着三口人,破旧不堪。有人为老耿的矢志不渝而落泪,他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家公司通过沈阳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向他捐赠了一个助残就业岗位,使耿永康在家做小型零件组装和打孔工作,在兼顾修表店的同时增加收入,缓解经济压力。这家企业将电钻台、炉灶芯的原材料直接送到老耿家,向他传授打孔技术,老孔做出一个打满孔的材料就是成品了,这样的一个灶芯可以赚20元,每天8小时可做出三四个。还有一个组装零件,几分钟就可组装完,每个0.3元。做好的零件企业会主动上门来收。老耿得到这个就业机会感激得不知如何是好。他心里知道,只有继续宣传禁毒,才能回报这些好心人。这是他报答恩情的方式,从过去对李大哥的报答到如今对这些好心人……

...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老耿刚回到沈阳后,开始在各个社区、中小学校广泛宣传毒品的危害。宣传禁毒的时间越长,他对毒品的恨就越深,对自己的事业也爱得越深。“我访谈了多名失足青年,问起为何涉毒,他们都说一是诱惑,二是好奇。”一名21岁的大学生在网吧认识了一个“校友”,“校友”给他喝了瓶饮料,饮料中放了白粉。毒品有向学生蔓延的趋势,他在四川发现了13岁的小吸毒者。

在一次禁毒宣传会上,吸毒者小伟的母亲跪地求助:“我儿子戒毒5次了,每次戒毒成功后,都被毒友再次拖下水。求求你,帮他彻底戒毒吧。”老太太的惊人一跪,让耿永康决定自费在社区建立戒毒康复人员技能培训站,免费向戒毒人员教授修手表、修家电的技能,让戒毒人员重新走入社会,重新生活。老耿说:“沈阳现有3000名戒毒康复人员,复吸率很高,主要是因为精神空虚,没有一技之长,融入不了社会。我依托社区,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再就业技能培训,要在这方面做个尝试。”

如今,老耿已建立起集禁毒宣传、钟表修理、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场所,打算为戒毒康复学员免费提供心理辅导和技能培训。技能培训的课程内容可不少:修理手表、电饭锅、电磁炉、手机、微波炉、洗衣机、电冰箱、眼镜……老师只有一个,那就是老耿。但他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我从修钟表开始,到后来修理各种小家电已经20年了,这些手艺和活计我都熟着呢。”

然而他碰到的最大难题却是:很少有戒毒康复人员愿意来,来了之后也很少能踏实认真地学下去。这让老耿很是挠头。“不瞒你说,现在这个培训班只有8名学员,可其中只有两名是戒毒康复者,另外6名都是残疾人来我这学手艺的。”老耿说。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本来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但又离我们好远。这些人误入‘毒途,强制戒毒后想走上回归社会之路,可这条路实实在在也不易走哇,很多人半途而废了。这个群体需要帮一把。”自从开了这家培训站,老耿对戒毒的理解更深了。

“只要肯学,修表、配镜两三个月就能出徒,顶多半年就能掌握一门手艺。 ”刚成立培训站时,老耿想得很简单。但是,通过一个月来的实践,老耿发现,虽然有许多人打来电话咨询,但是实际登门参加培训的戒毒者却是寥寥可数,“他们怕周围人歧视,不敢来”。观念的障碍、实际的困难等等都让多数戒毒者没有足够勇气推开老耿的门。

所以,培训站是建立起来了,但是却有些寂寞,老耿孤独地坚守着。“还需要有一个过程,要有耐心”,他说。

戒毒康复人员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与精神支持,这是老耿在提供技能培训之外正在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毒瘾好断,想瘾难断,社会必须用平视的目光来对待这个特殊的人群,让他们从心理上戒断毒瘾,回归社会。对吸毒人员来说,回归社会后需要重建一个良性的生活圈子,这时候朋友和亲人的帮助、监督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绝大多数的吸毒者都有戒毒愿望,但现实中戒断成功率却非常低。社会、家庭的不理解、不接纳是导致复吸的重要原因之一。让他们在阳光下重新抬起头来,重要的是帮心、助困和提供培训。”

至今,他在禁毒方面的投入已达28万多元。常年的奔波,睡在宣传车上的老耿病倒了。2011年他被诊断为“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当初依靠二手微型面包车走遍全国的“袖珍英雄”如今被疾病缠身。但是老耿说,“毒品一日不绝,我老耿禁毒宣传一日不止,再困难,我也要坚持下去。”

2014年初,耿永康原来的面包车已破旧不堪,他在朋友那低价新买了一辆货车,不仅加装了长方形车厢,还在车身两侧装了电子屏,车身前后左右都写着禁毒标语。车厢内有床、发电机、 电饭锅等,平时吃住在车上就更方便了。

“这些年把我曾经修表20年的积蓄都用完了,有时走到一些城市,好心人会给我的车加满油。”老耿说,在外宣传的日子,在沈阳的妻子每月定时给他汇1000元钱,这仅有的生活费,他大部分用在汽车加油和他每月的药费上。“我的付出能有1到5个的受益者,我就心满意足了。我到戒毒所演讲跟他们座谈,他们都说有吸2年到3年毒品的人,没有30万到100万是不够的。但是这14年我付出还不到30万,我挽救一个都大于我的付出。”老耿觉得,自己做的这一切太值得、太划算了。

2014年11月,老耿回到河南老家宣传禁毒,郑州、许昌、安阳、鹤壁、焦作、新乡,每一站他都不遗余力。

他会一直走下去,身体状况、天气、陌生人的不理解都被他抛之脑外,没什么能阻挡他禁毒的决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老耿店内一个顾客送的锦旗上写的字,这也是他一直想要做到的。

猜你喜欢
永康戒毒毒品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陆永康男儿膝下是理想的天空
火烧毒品
窥视花样年华,引得春光乍泄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富贵从天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