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即为真
——巴迪欧无限理论论要

2015-03-19 21:57肖绍明
关键词:序数存在论虚空

肖绍明

无限即为真
——巴迪欧无限理论论要

肖绍明

巴迪欧批判以往的存在论把无限置于作为本质的“一”的统治之下,赋予潜无限以神性,主张平常化的实无限。亦即:无限应建基于虚空,以无限多的集合形式,建构自然的无限;无限既通过序数、基数表达极限理论或普遍形式,又表达无限数量的各类无限之间的差异与非连续性;无限需要在“已经”与“更多”的辩证关系中,通过“他者”“第二生存标记”等,不断达至真理。巴迪欧的无限理论回归到现实的、平常的自然世界,充满多元性和偶变性,蕴含真理精神,有人类学、政治学等方面的意义。

巴迪欧 无限 理论 自然 真理

“无限”*又称“无穷”,与“有限”相对,包括“无限大”与“无限小”,常用于数学、物理学、哲学等学科领域。据查证,“无穷”的拉丁文为“infinitas”,意指“没有边界”,其数学符号为“∞”,表示一个变量无限地增大,记作x→∞。(infinite)是人类理解自身及其周围世界的重要范畴,几乎历史上重要的哲学家都思考或论及过它*“我们时代的伟大哲学秘密就是无限曾经经历的变革。”Adam S. Miller. Re-Thinking Infinity: Alain Badiou’s Being & Event. JCRT 8.1(2006, winter)。当代著名法国哲学家巴迪欧(Alain Badiou)*巴迪欧(Alain Badiou,1937—),又译“巴迪乌”或“巴丢”,当代著名法国哲学家。30岁时加入阿尔都塞主办的学习小组,同时开始受到拉康的影响,法国五月学生运动后更偏向激进左派,成为毛主义者。在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和拉康精神分析跌入低潮之后,他发表了更多抽象性的哲学著作,例如《主体理论》《哲学宣言》《世界的逻辑》《元政治学》《非美学手册》和代表作《存在与事件》等。他拥有坚实的数学和逻辑性基础,这也成为他的事件哲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此外,他的论述还广泛涉及文学、政治、戏剧等诸多领域,他本人也逐渐成为目前在世的、有广泛影响力的激进知识分子。概莫例外。他提出,从形而上学角度看,无限即存在,无限是存在的专名,“不仅有必要承认存在是无限的,而且,只有无限存在,甚或,无限是仅适用于存在论的谓述”。*Alain Badiou. Being and Event. London :Continuum ,2005:145.进而,巴迪欧凭靠19世纪著名数学家康托尔(Cantor)的实无限*无限可分为实(真)无限和潜(假)无限,实无限把无限看做一个整体,是已经完成了构造的东西, 或者说,是把无限对象看成能够自我完成的过程或无穷整体。与之相对,潜无限永远是进行式,是一个不可完成的动态过程。理论,把无限和存在建基于“虚空”(void)而非作为本质的“一”的基础上,发现无限是现象中无限的多,无限是平常化(banal)的存在,或自然的真实存在,从而既在自然与神之间确立了界限,又再次使无限真正地成为存在论的基本内容。

一、新的实无限:实在化与平常化的无限

在西方形而上学史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无限观,即实无限与潜无限。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追求万物本原的“原子”到阿基米德的“穷竭法”,都有潜无限的影子。但柏拉图主张的“实无限”为此后的无限理论奠定了哲学根据。在柏拉图看来,在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的、唯一真实的理念世界里面,无法通过感知世界或像“圆的方”“金山”那样在想象中虚构的任何知识达及理念世界,只有通过把捉非物质事物的纯粹思辨方式才能把握无限的观念。和柏拉图的“实无限”相对的是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主张的潜无限。亚里士多德认为,无限只是没有终止的、永不可能完成的、处于不断创造的潜在无限。亚里士多德认为无限是“物理世界”中时间、空间的潜在存在,“至于‘无限’虽在潜能上有此存在,然而这类潜能的命意并不指望其实现,它只是意识上有此潜能而已。”*[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200页,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虽然此后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和一些数学家都极力支持潜无限,但是,在近代哲学中,黑格尔的实无限理论无疑对其具有颠覆性意义。他以辩证法为基础的、放弃数学理论的浪漫主义无限观,主张,人类世界是从有限发展为无限的辩证过程,是“进展之自我完成”。也就是说,潜无限在否定有限性之后,成为实无限的前提,但它自身又被实无限否定,成为否定之否定以后的、完成了的无限性总体。在现代,无限被“局部化”了。科学主义假定在物理和历史的“时间”视域中世界是有限的,而且人也是必将死亡的有限存在,从而否定了无限的存在。后现代理论则将无限视为总体、神圣等概念的代名词而予以排斥。同样,浪漫主义在同一性而非差异性的方法论指导下,把自己主张的无限变成有限,从而摒弃有关无限的形而上学思考。

针对历史上的种种无限观,巴迪欧进行了一一的批判。首先,巴迪欧批判柏拉图的“实无限”,认为他只是通过本质为“一”的思维把握无限的理念世界,是把无限、存在与“一”直接联系起来。其次,巴迪欧批判亚里士多德的潜在无限观是一种物质主义存在论,它的存在依照恰当限制的范围来呈现自身,因此,当存在超越这种差异的时候,在表象排列等级顶端的存在只是特定差异的有限的开放,还不完全是存在本身。*Alain Badiou. Being and Even. Trans. Oliver Feltham. London: Continuum, Publishers, 2005:142,144.而且,亚里士多德的潜无限蕴含此后神学的神圣无限性,它与“一即存在”(one is)的存在论神学有内在的直接联系,“基督教的思辨可能性试图视无限性为一的存在”,“这种有限的歧义性本质地设计万事万物,存在论地形塑存在,其根源在于,保证‘一即存在’的呈现形式”。*Alain Badiou. Being and Even. Trans. Oliver Feltham. London: Continuum, Publishers, 2005:142,144.再次,巴迪欧批判黑格尔,认为,“并不像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那样,世界不能内在地建构如其所是的无限的方法或概念”,*Alain Badiou. Logics of Worlds. Trans. Alberto Toscanno. London: Continuum, Publisher, 2009:309.黑格尔的无限论困境在于其同一哲学试图抹灭作为无限性总体的“他者”和作为原初无限性的“其他个别事物”之间的断裂,即使“进展之自我完成”之后,质量和数量辩证统一的虚假形式仍然难以掩盖这种断裂。同时,黑格尔过分倚靠量的潜在无限性而忽视产生于可能性情境中的非纯粹性,只有在非纯粹性中,他者和“一”才有存在之点,才能产生多元的无限性。否则,如果像黑格尔那样希望通过纯粹多的或量的关系保持辩证关系的连续性,从存在之点出发到达整体,那么他就不可能重新回到无限性。

最后,巴迪欧认为,无限问题应当吸收康托尔以来的集合论成果,基于无“一”的“虚空”(void),在无限地编织的多中把无限实在化和平常化,因此,无限性恰是“代表诸多复多性(multiplity,又译‘多元性’)的普遍形式,而有限性则是通过否定或限制而从无限中演绎出来的”。*Alain Badiou. Theoretical Writing.London: Continuum, 2004:36,27.巴迪欧还主张,同样的无限集合可能有不同的“大小”;在无限集合中,一个集合的部分可以等于全部。*例如:试比较偶数和整数的大小。整数:……-1,0,1,2,3,4,5 ……n 偶数:……-2,0,2,4,6,8,10……2n上述两个无限集合通过建立一 一对应的关系,证明了偶数和整数一样多,而且,后者是前者的真子集。因此,如果一个集合可以和它的一个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有相同的基数,那么这个集合就是一个无限集合,否则,该集合为有限集合。巴迪欧正是通过这样的实无限,把存在论置于实无限的条件之下,建立起有关无限的存在理论,因此,“无限的‘未分化’,当做纯数字的后康托尔式处理,其概念的多元化(有不同无限性构成的一个无限性)——所有这些都使无限平常化了;它结束了有限性孕育的潜在性,让我们认识到每个情境(包括我们自己)都是无限的”。*Alain Badiou. Theoretical Writing.London: Continuum, 2004:36,27.

巴迪欧还宣称,人们既不可能通过有限和无限的彻底对立来树立神学无限论,也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基于观察、发明新的天文望远镜等方式来推断自然的无限性,我们只有纯粹的思考勇气,通过重新思考数学的存在论意义来完成,因此,“无限存在着,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以一个完整的普通意义存在着,既非启示(宗教),也非证成(中世纪形而上学),却仅仅以数字的形式,由存在的强令来决定。”*Alain Badiou. Number and Numbers. Polity Press of Cambridge, 2008:97.也就是说,无限是通过富有活力的思考,借助集合论公理的科学方法,不断建构而成的。它不同于其他无限存在理论的重要特征在于:无限是自然的,它就是存在本身,蕴含着真理的力量。

二、自然的无限:集合论证明的无限

在巴迪欧看来,由于无限与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而且现代无限理论主要表现为自然的无限理论,它摧毁了古希腊和中世纪以来“一的辩证法”或“一的帝国”统治下的存在神学和上帝无限论。所谓“自然”,在巴迪欧的无限理论看来,它不是海德格尔的诗化“自然”,*在海德格尔哲学中,“自然”意指“表象,是从存在自身中喷发而出的,是存在显现的到场,或者更不如说,是‘存在的立足之地’”。Alain Badiou. Being and Event. Continuum of London,2005:123.也不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无所不包的“自然世界”,而是通过集合论,解决了柏拉图主义的理念自然和诗性的表象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从所有表象减除而来的,建立在后基督教或后伽利略时代的自然数或序数基础上的自然存在。因此,自然的无限理论更多地只是关涉世界的自然复多性,而非潜在的或纯粹为一的理论。那么,这种自然存在是如何由集合论证明自身呢?

首先,虚空是奠定无限的基础。巴迪欧在重释《巴门尼德篇》中“一不存在”(one is not)命题的各种可能性假设之后,认为,作为现象的多(multiple)绝对优先于作为本质的一,存在就是多的多,或者说没有一为本质的无限的多,而“一”仅是一个数字,是以“计作一”(count-as-one)的运算结果存在着。巴迪欧认为,如果“一不存在”,那么现象的多、虚空(void)和无限就是存在,多被当做是无限的,无限就是无限的多,因此,存在一个有关无限的无限个数目,一个无限复多性的无限的撒播。换言之,虚空和无限是同一硬币的两面,只有从虚空出发,基于现象的复多性,才能建立最复杂的无限,“除了无限的多,无物存在,进而无限的多表现为无限的集合,在这个表现中某个多或唯一的停靠点表现为无。最终,这个停靠点是虚空,而不是一。”*Alain Badiou. Theoretical Writing. London: Continuum, 2004: 37.而且,由于虚空是不连贯的多的结果,所以多的无限集合应当不是强调多的单义性(unicity),而是纯粹多的理论。它不是一种形式、一类知识或一种方法,不是唯一性科学,而是对一种纯粹的多进行类的划分的单义(unicity)的科学,“无限性的存在化除了消灭归结为一的无限观,还应当去除无限的唯一性。”*Alain Badiou. Being and Event. Continuum of London,2005:145,145.

其次,无限是无限的多或多的无限的集合。巴迪欧提出,所谓无限,“不存在无限的基本数学概念,只有‘非常大’的模糊印象”,*Alain Badiou. Being and Event. Continuum of London,2005:145,145.因此,需要根据从康托尔到柯恩(Cohen)以来的集合公理,把无限当做无限的多或者多的无限集合来看待。它首先意味着,即使存在着无限个多的集合和无限地存在着各类这样那样的多的集合,但却不存在所有集合的集合。这个理论在哲学史上的意义在于,不存在一个总体性存在(being-in-totality),没有一个超越于各个多的集合之外的超验物和神圣物。否则,如果把无限当做潜在的无限,那么很容易把潜无限和神圣性相等同。因此,巴迪欧正是使用集合论方法,把无限当做一个矛盾和否定的建构过程,给予自然的无限以区别于神圣的普通性与真实性,“无限的反神学形式介入到思想里面——无限不是特别的事物,它就是所有的实存(there is)。”*Adam S. Miller. Re-Thinking Infinity: Alain Badiou’s Being & Event. JCRT 8.1(2006, winter)

第三,无限不仅是自然或世界的内在特性,而且是一个建构过程。巴迪欧认为,由于在“计作一”的结构中总有试图脱离“计作一”过程的现象存在,它们将威胁到多的连续性,从而产生“多的柏拉图主义”,因此,无限实质上是数学存在论中一个连续与非连续性的矛盾发展问题,也是无限的现实的和真实的建构过程。从理论上讲,无限处于多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关系中,非连续性无时不刻地缠绕着连续性,非连续性因矛盾而存在,如果没有矛盾,它就无法排序,正因为如此,每个事物取决于无限怎样开启非连续性的矛盾。从数学集合论的证明来看,多的集合存在着两种关系:属于与包含*“属于”指多(multiple)以“属于”的逻辑形式潜在地被设计出来,多属于其他的多,或者被其他多所显现,任何多内在地是诸多(multiples)的多。所谓”包含”,是指,假如一个多的集合存在,那么也存在这样一个集合,它包含先前那个集合中所有符合某一条件或作用的一个集合,也就是说,这里出现了“包含”(inclusion)关系,即,集合不直接呈现构成元素,而是涉及多之部分(part)。,由于属于和包含两者分别由集合的要素和子集的部分构成。根据幂集定理,任何子集的部分的数目总是大于其要素的数目,或者说子集的部分之和大于集合的要素之和。这种表象之于现象,或者计算的计算之于“计作一”,或者元结构之于结构的剩出(excess)。这意味着,一方面,现象的连续性需要所有结构被元结构多重加倍,多的连续性需要其非连续性的多重排序,这是对无限的自然描述和规定,也是巴迪欧借助集合论发现的无限在中介转化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因为人是更喜欢在有限性范围内表征自己的存在,所以自然的复多性尽量实现属于和包含、现象与表现、结构和元结构之间的最大平衡,巴迪欧称这样的最大平衡为规范状态(normal state),而自然恰是这种规范状态的反复出现,同时,这个过程也是自然复多性的表现,也是一个关涉无限性的存在论决定,巴迪欧释之为“在自然复多性中存在某种无限”*Alain Badiou. Being and Event. Continuum of London,2005:150,158,273.。由此可知,正是由于无限蕴含不可决定性或不确定性的无限的多,因此,在自然的无限中,需要使无限不再是人的有限性的限制,而是成为人的存在的重要中介。

三、绝对的无限:无限的集合

按照康托尔的划分,无限有三种,即:绝对无限(又为存在论无限)、物理无限和数学无限。但事实上,巴迪欧通过康托尔以来的集合论,把每一个“客体”建基于虚空的非表现性,并简约为一个纯粹的多,从而把数学无限和存在论无限统一起来。也就是说,所谓绝对无限,是指存在是极其无限的,或者多倍的无限,也可以称做无限的集合。它禁止人们把自然的无限性视为序数(ordinal)的整体,主张“无限性的类是不可及的”。*Alain Badiou. Logics of Worlds. Continuum of London,2009:306.亦即:无限本身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个需无穷逼近的过程,也是一个可供研究的实体,尤其是通过序数、*由于无限的绝对原初的存在点可以用集合论中的空集φ来表示,那么我们可以把不含任何构成元素的空集φ称做0;然后,由于含有空集φ的集合{φ}代表了所有以空集为构成元素的类的集合,因此这样的类被称做序数1;如果考虑{φ}和其子集{{φ}}的集合{φ,{φ}},那么这种集合的类被称做序数2,以此类推,从空集开始,新的多就无限地连续产生出用于排序的自然数或序数:0= φ;1={φ}={0};2={φ,{φ}} ={0,1{φ}};3={φ,{φ}},{φ,{φ}}}={0,1,2}……基数等进行研究的实体。那么,巴迪欧是如何通过序数和基数来证明绝对的无限?

首先,巴迪欧将无限建构在极限序数概念的基础上。所谓极限序数(limit ordinal,表示为“ω0”,是指非零非后继序数的序数。*根据维基百科的解读,使用严格的术语,我们称 λ 是极限序数,当且仅当存在α<λ并且对于任何β<λ,存在γ使得β<γ<λ。换句话说,一个序数是极限序数,当且仅当它等于其下的所有序数的上确界,但不是零。简言之,假如自然整数的整个序列包含于极限序数ω0,但极限序数却不包含于该序列,那么这个序列具有无限性;或者说,假如序数等于一个极限序数ω0,或者极限序数ω0属于该序数,那么这个序数是无限的,但是,假如序数属于ω0,那么该序数是有限的。如果说空集废除了一在多之中的基础地位,从而产生无限的多,那么有着极限序数的无限废除了一在多之中作为整体或终极末端的作用或地位。像空集那样,对其他无限序数而论,ω0至少是它们的构成元素,是其他集合序列的起点,而不是自身的构成元素,但是,ω0并不像其他集合(包括空集),它有无限多个构成元素,ω0所表现的是自然有限的多,而表现ω0的每件事物都是无限的,“某种程度上讲作为多的ω0既是有限也是无限的,但由于它支持极限,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无限的,不替代任何事物”⑤。而且,在属于ω0的有限序数和ω0之间毫无疑问存在一个无法填补的沟壑,那么它能否在无限自身内解决,是否还有一个高于它的、以至于无法企及的无限序数存在,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新的决定、新的无限公理来解决。

其次,无限还建基于超限基数。除了讨论在序列中确定位置的序数,巴迪欧还从存在论的量的比较来讨论无限存在论,也就是用基数来衡量无限的大小。基数是指衡量集合大小的标准,也就是集合中包含的元素的“个数”。 如果存在一个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一对应,那么称集A与集B等势(或对等)。利用基数可以证明:正整数集合是最“小”的无限集合,实数集合比正整数集“大”,在实数集合中全体连续函数的集合又比实数集合更大,不存在最“大”的无限集合,亦即:对于任何无限集合,都能找到更“大”的无限集合。由于每个极限序数ω0都是超限基数0,而0是最小的超限基数和唯一的无穷可数基数,具有像极限序数ω0在无限公理中的地位,“一个多是无限的(或有限的),假如其数量是由一个基数等于或超过(或,分别地次于)ω0”*Alain Badiou. Being and Event. Continuum of London,2005:150,158,273.。

最后,巴迪欧还根据康托尔的“连续统假设”*在任何相邻基数之间都没有另外的基数,也就是不存在一个基数绝对大于可数集而绝对小于实数集的集合;如果自然数集的基数是0,实数集的基数是1,或者说整数集的序数是0 (“艾礼富数”),而实数的序数是20,那么,根据连续统c=20,可以假定:1=20。提出:“不同的无限数量的无限生产”,“这种生产不仅依据基数计数的数量切合于无限存在,而且在无限中它区分无限数量们的大小”。*Alain Badiou. Being and Event. Continuum of London,2005:273,273,146.也就是说,虽然在数量上变化的、不可数的有限和难以计量的、独特的无限之间有着上千年的思辨性对立,但这种对立的成功之处在于从空集到极限基数的无限系列的各种量的等分比例,其启发意义在于:“存在着明显不同的无限数量”。*Alain Badiou. Being and Event. Continuum of London,2005:273,273,146.亦即:无限既是通过序数、基数表达的普遍形式,又是用不同的无限数量表达的各类无限之间的差异;前者表现了数学柏拉图主义的普遍主义理性观念,后者表现了连续与分离之间集合不断打破现状的力量;它们是综合了普遍性力量和介入性力量的真理的集合。

四、真理的无限:非连续的无限

巴迪欧的形而上学任务不是区分有限和无限,而是把无限的一种序列和另一种序列区分开来,相应地,形而上学的真理不再需要把真理的无限界划到有限性中去建构,而是取决于无限自身内部的差异。因为,在巴迪欧哲学中,没有发生所谓的存在论之后的认识论转向,存在论内部是无限的,它产生于真理特有的无限的复多性,“关键是维护在纯粹多的无限性之中真理与存在的差异”。*Adam S. Miller. Re-Thinking Infinity: Alain Badiou’s Being & Event. JCRT8.1(2006, winter).

首先,巴迪欧认为,无限理论关涉无限多的理论,它涉及在连续过程的任何思想和阶段中假定的极限目标之间存在的“更多”(still more)的问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已经”(already)的问题。巴迪欧质问:“对于一个富有意义的多相关的穷竭过程而言,有必要把多表现出来。但是假如后者已经有效地显现出来,多的现象的超越怎样才能让它总是不断地涌现呢?”*Alain Badiou. Being and Event. Continuum of London,2005:273,273,146.对此,巴迪欧提出,特定的“已经”是非决定性存在,它绝非“更多”的不变或永恒重复。巴迪欧认为无限包含四个要素:(1)“已经”:显现或实存的多;(2)规则:指明在集合的无限性中怎样从一个现今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规程(Procedure);(3)记述:基于“已经”,按照规则,为了规则的“更-多”,有关处于仍未超越阶段的永恒实存的叙述;(4)第二实存:除了“已经”之外,还指穷竭进程失败的缘由,也指假定“更多”被复述的多,简言之,“由于第二实存是从连贯性规则中减除而来,因此它是作为那个规则的极限(limit)发挥作用”。*Adam S. Miller. Re-Thinking Infinity: Alain Badiou’s Being & Event. JCRT8.1(2006, winter).巴迪欧认为,穷竭原则只是在显现的多中把握到的“更-多”的重叠,而规则在经验中无法达至极限,它只是从一个阶段到达另一个阶段,后者是相同的他者(the Other),如果根据规则从显现或实存的多的“已经”出发,那么起初的“已经”就是“还更多”(still-one-more)。

其次,根据巴迪欧的理解,无限是基于使其他事物(the other)趋同的规则的他者(the Other)。由于规则在辩证关系中的无效性,因此特定他者必然产生,这个过程可以在命题:“其他事物是他者”(the other is the Other)中充分展示出来。在其他事物(the other)、规则与他者关系中,他者既是通过规则产生的其他同一者(the other-same),也是规则不允许超越的非其他事物(none of these others)。对无限的多而言,无限作为他者,既需要已存在的多被固定地存在于此,又绝不是从规则中推断出来的东西。无限需要他者产生于他处,而不涉及其他事物的规则。这个命题的意义在于:无限需要两个颠覆性转向,一是从连续性和有限性的穷竭转向不连贯性和极限,因为,“不是连续性集合的求和或总体化,而是非连续的多提供的‘极限’防止了规则的穷尽”,*Adam S. Miller. Re-Thinking Infinity: Alain Badiou’s Being & Event. JCRT8.1(2006, winter).二是从连续的无限性转向不连贯的无限性,他者(the Other)成为“其他事物”(the other)集合不可穷竭的规则,”“这个他者的非连续无限性正是命名和安置第一个集合的连续无限性的东西”。*Adam S. Miller. Re-Thinking Infinity: Alain Badiou’s Being & Event. JCRT8.1(2006, winter).

第三,真理产生于把极限模式(或第二实存标记)置于一个实无限排列和其他事物的场所(site)的过程。巴迪欧认为,无限的实存地位是双重的,它既是原初多的“已在此”(being-already-there),也是不能从规则推出的他者,这种双重实存标记和想象中的在一支配下的无限(one-infinity)完全不同。最终,无限在存在点(a point of being,最原初的存在点是虚空)、重复的自动性和第二实存标记之间建立了关联。也就是说,在无限中,存在点、其他事物和他者汇合,但关键是,“从其他事物转介到他者的进程以两种模式发生:地点模式(每一个其他事物被他者显现,他者和属于它的部分相同)和极限模式(他者不是那些由规则授予其超越性的那些其他事物)”。*Alain Badiou.Being and Event. Continuum of London,2005:148.正因为如此,巴迪欧的无限论反对有限能够达到真理,因为极限模式禁止人们去想象无限能从有限中推理出来,有限的存在方式被非连续无限性所颠覆。巴迪欧进而主张,只有把从绝对的无限到真理的无限的固定点(极限模式或第二实存标记)准确地置于一个实无限排列和安置其他事物的场所(site),真理才能达到。因为,“根据有限无法想象的真理可能在许多有序排列的无限范围内,在一个无限性缝合另一个无限性的关键点上,是充满机智的”,“然后,真理属于不可辨识的无限性,后者排列和安置给定情境的可辨别的无限性。”*Adam S. Miller. Re-Thinking Infinity: Alain Badiou’s Being & Event. JCRT 8.1(2006, winter).由此观之,巴迪欧的真理无限理论复苏的不仅是哲学,而且主要是其存在论方面:“对于存在的时间过程而言,无限的真理是‘永恒的’和‘元的’;它是超越存在的肯定性的另一种范围的闪现。”*[斯洛伐克]齐泽克:《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第151页,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由是观之,相对于巴迪欧的虚空理论,无限理论无疑是其形而上学思想的重要的另外一极,是其事件哲学、真理理论和主体理论的理论基础。而且,与西方哲学中的其他无限理论相比较,巴迪欧的无限理论无疑具有革命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首先,巴迪欧的无限理论虽然从具有数学柏拉图主义的集合论方法出发,把无限视做形式的无限,但又不可能在形式中把握到无限,需要通过形式的转化,以及转化中的“裂隙”,使有限的形式开启无限的征程。这种无限理论破除了形式的先验性、单一性、连续性和永恒性,回归到现实的、平常的自然世界中,充满了多元性和偶变性。其次,巴迪欧的无限理论蕴含着他所追求的真理精神。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无限的平常化、自然性,真理就“恰是处理多种存在的不连续性和我们的有限思考尽力使这种非连续性达成的一致性之间关系的历史,它从未完结,它的真实原则就是无穷无尽”。*Alain Badiou. Briefings on Existence: A Short Treatise on Transitory Ontolog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131.第三,巴迪欧的无限理论具有重要的人类学、政治学等方面的意义。从人类学的角度思考,与有限相对,无限显然不是重复,因此,无限不是人类欲望的有限性的“重复的冲动”,而是“超越”“事件”的代名词,是种种人类行为中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是人类语言形式的可见性与人类行为轨迹的不可见性之间的迭代与耦合。从政治学的角度思考,政治不同于爱、科学和艺术那样分别把一、虚空、有限数当做自己的首要条件,而是必须把无限当做首要条件。例如,国家(state)的权力始终具有高于个人权力的无限性,纵使国家权力是无尺度、无拘束和无法分配的,却可以用政治事件这个可见的标准来衡量国家过分的权力,也就是用衡量国家权力的后事件体制来对国家权力进行政治规定。因此,如果国家权力完全控制了所有的个人权力,那么这种超级权力行使的后果就是奴役、专制和暴力,如果通过政治事件对国家权力的无限性进行干预,把国家置于一定的距离之外,那么政治才是民主、自由和平等的。

【责任编辑:于尚艳】

2014-06-25

B151

A

1000-5455(2015)02-0152-06

肖绍明,重庆璧山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序数存在论虚空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有序数方块
虚空通道大迷宫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你在黑暗中看我
信用证下汇票存在论
生活中的有序数对
『基数』和『序数』
如何安置现代性——马克思的政治存在论与海皑格尔的艺术存在论批判
有序数方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