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村官”机制探析

2015-03-19 12:01张红吴迪明
党史文苑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官机制

张红+吴迪明

[摘 要] 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一种促进人才资源回流农村的重要实验,已经产生了明显效果,但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阻力和困难。从全国各地的实施历程和经验教训来看,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势在必行,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村官” 机制

近年来,农村地区的人才资源逐渐加速向城市流动,被城市所吸纳。但随着大学生毕业数量的增加,城市所能容纳的岗位有限,便出现了人才结构性过剩、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大学生去农村当村官,这是国家为了在解决和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发展和建设新农村而实行的政策。[1]P15这项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城乡之间人才资源不平等现象。但大学生“村官”计划由于缺乏统一的长效机制,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模式及其实效分析

各地政府制定从大学毕业生中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的计划,有的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有的称“一村两名大学生工程”,有的称“大学生村官计划”,等等。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

1.提供政策倾斜吸引大学生的模式。有的地区在选拔公务员时优先考虑大学生村官,《安徽省2011年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公告》中规定每年公开考录公务员时,按不低于全省公务员考录计划10%—15%的比例单列计划,面向服务期满、考核称职的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定向考录。还有的地区通过高校为工作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提供考研加分的奖励。同时,很多地区都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并不约而同的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提供减免相关费用等优惠,有的地区还实施了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的制度,比如,江苏省通过创业培训、项目指导、资金扶持等多种途径,积极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创造条件。[2]P213这样可以为有能力的大学生村官提供自主创业的舞台。

2.创新大学生村官选拔和管理模式。比如,河南省鹤壁市在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实行“三优先”原则: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优先;所学专业和当地经济发展优势相关的优先;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本村毕业的大学生,不能安排在本村的,按照就近的原则安排。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认同。有的地方通过调研督察制度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要求他们必须每季度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述职,接受评议监督。通过选拔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大学生“村官”具有较高的稳定率,并能够真正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机制存在的问题

上述两种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力的促进了人才智力资源向农村的流动。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大学生本身在知识技能等方面与新农村建设存在脱节以及地方政府的制度设计不完善等原因,致使人才闲置、浪费或再度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首先,“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以各个地区为单位展开的,由于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大学生村官”地区分布的不均衡。例如,北京、上海、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竞争非常激烈,出现数十人竞争同一个岗位的情形。而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河南、安徽等省,参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学生积极性则明显较低,且愿意应聘的大学生呈减少趋势,如安徽凤阳县,在计划出台后的第二年招聘“大学生村官”时,就出现应征人数少于招聘计划的情况。有的地区对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定位不准,思想上不重视“村官”岗位,多数地区对招聘来的大学生“村官”不予安排重要岗位,担任村级正职领导的不多,只是安排村长助理或村书记助理的身份。这使得大学生“村官”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使得他们无心扎根农村。

其次,有的地区由于保障体系不完善和缺乏健全的长效机制,造成大学生“村官”流失严重,有很大一部分人才因种种原因离开岗位,造成了人才智力资源单方面向城市的回流。例如,近10年来,四川选派了8600多名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工作,但统计显示,流失率高达70%以上。[3]P43在这项措施实施初期,由于缺乏完善的后续安排和政策保障,海南、四川、河北等地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大都遭遇失败,招来的大学生最后纷纷离开农村。而有的地区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招聘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任务,又会吸收新的大学生担任“村官”,这使得大学生“村官”计划缺乏开展工作的连续性,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一定的阻力。

三、对大学生“村官”机制有效运行的理性思考

(一)完善政策法规,构建长效机制。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多为任期制,任期满后的去向问题决定了此项机制能否长期有效运行下去的关键。实践中,各个地区往往倾向于通过政策优惠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给予研究生录取时优先、事业单位招聘时优先等政策优惠,但这些政策远远不能培养大学生“扎根农村”的意识,反而会使一些大学生利用这些政策优惠把“村官”仅仅当做“跳板”,将工作精力更多的向研究生或公务员考试上转移。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在政策和法规上下功夫,做到“政策先行、制度约束”,既要给予人文关怀,放眼长远去考虑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在待遇、社会保障、工作条件、创业支持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扶持力度,也要将政策成果通过法规固定下来,形成保障和约束机制,这样才能建立一个长期发展机制。比如,有的地区建立的“选调生”制度就很不错,让一部分表现优异的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结束后获得更多的上升空间,同时也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把他们在本地开展的创业项目做大做强。总之,只有将大学生“村官”未来的发展前景和他们任职期间对新农村建设所做的贡献结合起来,通过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才能形成一个能够让大学生“村官”真正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

(二)建立高校与农村“订单式”联合培养模式。“订单式”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农村社区向高校提出需求式的人才订单,由高校按照农村社区的需求确定教育目标和培养方案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立相关专业为农村社区输送其所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可接受农村社区的委托培训;而高校可以将农村社区建为大学生“村官”教育实践基地,培养大学生未来胜任农村工作的实践能力。此外,有针对性地对有“村官”志愿的大学生进行“摸底”工作,根据“摸底”情况重点集中培养,在日常教学、管理环节加强该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等方面的培养和锻炼,组织该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农村现状、相关政策、农民特点等进行全面学习、讨论、交流,以保证应聘大学生“村官”选拔质量和成功率。[4]P193endprint

“订单式”联合培养模式能够使大学生“村官”拥有农村社区急需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有效发挥了学校和农村社区各自的优势,还加强了双方的合作程度,使学校人才培养与农村社区人才使用的“无缝”连接成为可能。这种联合培养模式使学生集中精力用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和专业业务技能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即上岗,上岗即能有效的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三)建立创业基金的审批和监管制度。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联合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于2011年3月9日共同发布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显示,76.7%被调查者对创业感兴趣,并有26.8%的大学生打算今后创业。此外,48.8%的被调查大学生希望能够提供创业相关的专业培训。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激情同样高涨,同时,各个地区也积极采取了配套措施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引进项目和资金,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满足农民发家致富愿望。事实证明,最受村民欢迎的大学生“村官”就是能带领全村引进项目、发展实体的创业型“村官”,最能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也是那些创业型“村官”,而不是那些只会管理和丰富文体节目的“村官”,因为自主创业能够体现大学生“村官”的自身价值。但是,作为刚毕业的学生也有不少劣势,比如资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较弱等,这就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或社会筹资的方式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鼓励他们结合自己所在农村的实际申请创业项目,由政府部门、农村社区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项目可行性认可后从创业基金中抽出一部分作为项目基金。这样可以解决制约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资金瓶颈,同时也可以对相关项目进行把关和监督,从而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众所周知,新事物的发展,必定经过一个从探索走向成熟的过程,大学生“村官”也不例外。[5]P264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必须解决人才资源单方面流向城市的现状,否则就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阻力和障碍,而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点,这也需要全社会配套推出相应的方针政策,加大社会在资金和宣传上的支持,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营造更好的环境氛围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易.大学生村官必读[M].金盾出版社,2010.

[2]大学生村官实战能力提升与案例分析[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李伟.角色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09).

[4]陆志华.当前我国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前沿,2010(08).

[5]李引兄.大学生"村官"制度探析[J].神州,2013(06).

责任编辑 吴自锋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村官机制
唱村官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我要当个好村官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